第二种临摹方法,就是真真正正意义上的背临了。
很多博物馆都是不允许现场支个画架临摹的。
私人藏家手里的珍贵的作品真迹查看时也有诸多讲究,基本上不能过手,借阅回家,你不是他儿子或者他爹的话,更是想都别想。
在人家家里,主人愿意拿出来,把画放在桌子上,让你看上五、六个小时。
便是天大的面子。
旧社会也没照相机这些新奇玩意。
这种时候,你就需把画从头到尾的完完全全的记住,然后在回家以后,再准备纸笔,把记住的画,重新背着画下来。
这种临摹方法,很考教画家的记忆力。
考教临摹者能不能把原作的笔墨细节和色彩变化短短一个晌午的功夫,就能变为记在的脑中的一处处要点诀窍。
然后再尽可能周全的全部画回来。
做到这一点就很已经难了。
可依旧不是背临的全部。
比要求过目不忘般的记忆力更苛刻的是,背临想要背临的出彩,那么在那些记住的表层的笔墨细节之外,更考教的是画家对于“意”的揣摩。
单纯的记性好是不够的,还得极其有悟性。
看能否和这幅画的主人“意气”相投。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不同的画家,不同心境下画出的作品,就会有不同精气神。
大师笔下杰出的作品张张不同,又张张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