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别说春耕已过,我秦国今岁在全国推行沤肥之法,待到秋收时,必定全国丰收,粮食只会更多,就算耗到明年秋收,那也没问题!”赵佗这话说的众将点头,对秦国来说,粮食确实足够。去年李信伐楚,秦国提前就在各大仓库堆满了粮食,足以支撑二十万大军一年所食。哪知道才短短几个月李信就败了,仓中粮食还剩了大半没用,再加上后续不断转输补充,秦军至少在短期内是不缺粮食的。赵佗昂首,继续说道:“反观那荆楚,据末将所知,其国不仅农事上比我秦国差了许多,而且其封君甚众,国中粮食大多掌握在各地封君手中,楚国国库中的粮食是不多的。”“此番楚国出兵,那些氏族的族兵便是由各自的封君调粮供应。如此形势,楚军哪怕人数比我军少,也绝对耗不过我军,甚至还不等到粮食消耗完,那些封君为了保全自家积蓄,就会嚷着收兵,此亦是战机之一。”“更何况,我军虽远道而来,粮草需千里转输。但实则淮阳这边,我军可依靠鸿沟水运,从荥阳运粮。上蔡杨将军所部,则背靠汝水,从颍川郡的阳翟、新郑等地输送粮秣。”“我秦军以舟师运粮,顺流而下,不仅运输时间短,且消耗极少。楚国则无水运之利,无法逆流而输运,只能靠牛马和人力转输,安能耗的过我军?”“所以,此战以守为攻,楚军绝对耗不过我秦军。我等只需在此坚壁自守,便已经赢了一半,等到楚军粮草耗尽,或是内部出了问题,那就是我军获取全功之时!”“如此之策只耗粮秣,不损士卒,无倾覆之风险,便可一举灭敌,覆亡荆楚,岂不美哉?”赵佗一口气说完,话语慷慨激昂,让帐中诸将都惊住了。因为他话中的谋略,竟已经超脱于战场厮杀,而专注于大局之上。不搞什么阴谋诡计,堂堂正正与楚国对耗,直接用国力来耗死对方。不仅众位裨将军陷入沉思,就连羌瘣也惊得说不出话来。“赵佗之策,大善。”王翦抚掌而笑,对诸将说道:“赵佗所献策略,才是兵家上法,全盛之谋,不比尔等血战沙场,冒险而求胜好上太多吗?我军此番伐楚,便依赵佗之策。”诸将被王翦一说,皆低头唯唯诺诺。羌瘣咬着牙,红着脸。赵佗之策有理有据,更是全胜之法,连上将军和诸位裨将军都认可了,他虽然心中不忿,但也只能低头应诺。但羌瘣还是觉得,他们明明有人数优势,反而还把这仗打的这么憋屈,何其不爽啊。“老乌龟!”“小乌龟!”羌瘣心中狠狠骂了两句,顿觉心里舒服了不少。此番伐楚的策略既然定下,接下来便由诸将敲定具体的操作和部署事宜。之后,王翦便让诸将下去,独把赵佗留下。“你刚才的策略,似乎是专为老夫而说?”王翦看着眼前的少年,对方刚才就像是自己肚子里的虫子一般,每句话都说到自己的心坎上,这种事情绝不是偶然。王翦敢肯定,这赵佗的策略是专为自己而献,若是换一个主将,他肯定不会这样说。赵佗笑起来:“上将军说的是。末将刚才的策略,其实就是上将军昔日灭赵的战法。”王翦怔了怔,他想起来了。数年前,王翦率秦军攻赵,打不过赵将李牧,就干脆带着士兵龟缩自保,修筑墙垣堡垒防御,和李牧对峙了半年。直到他贿赂赵相郭开,最后用离间计杀了李牧,这才找到机会,一举攻灭赵国。见王翦想起来,赵佗低声道:“除了刚才的国力消耗外,我军还可再用计离间楚王负刍和项燕君臣,让他们相互生疑,若能让楚人临阵换将,则我军胜局定矣。”王翦笑了。他看着眼前的少年将军,自忖有这小子冒头出来,他老王日后定能安享晚年了。王翦走过去,拍着赵佗的肩膀笑道:“好一个赵佗,你已深得老夫沙场征战的精髓矣。”赵佗抬头,和王翦对视。一老一少,两个秦将。就在这主帅大帐中,发出心照不宣的低笑声。第二百九十三章 :楚军利器“不是我军不坚守,奈何秦军有巨砲啊!”陈郢城头,幸运逃生的阳夏守将逢侯仪,正一脸哀苦的向令尹项燕禀报。他哭丧着脸道:“我军有墨者相助,本已将阳夏城头布置的如同铁壁铜墙一般,若是秦军以普通蚁附攻城,必定让他们死伤惨重。”“但这支秦军不仅人多,而且其主将十分慎重,花了三日打造巨砲,然后一次攻击就砸烂了我军在城墙上的布置啊。那些石弹重逾百斤,还能不断调整攻击方向和距离,与普通发石机截然不同。我军完全挡不住,士卒一见那巨石飞天,便尽数溃逃……”“够了,你下去吧。”项燕听得烦躁,挥了挥手。见令尹没有说惩罚之事,逢侯仪顿时大喜过望,连忙拱手下去。旁侧,身为监军的靳夏顿时皱起了眉头。他开口道:“令尹,这逢侯仪弃城逃军,路上还被秦军截杀,折损了不少士卒。他没有自刎谢罪也就罢了,如今令尹若是对他无惩,恐怕难以服众吧?”“我看不如杀了,以儆效尤,如此便可让诸将敬畏,日后再无人敢弃城逃走。”项燕厌恶的看了这位楚国右尹一眼,对方职务在自己之下,本该服从自己的调遣,但奈何楚王负刍委任他为监军,有监察自己的职责,反倒不惧自己。“大王不信自己啊……”一个臣子掌握倾国之兵几十万,确实很难让君主放心,派出亲信监军也是理所应当。但项燕心头还是忍不住生出悲哀之感。他知道,寿春城里的那位大王,恐怕还在嫉恨着上一次他没有亲自回援的事情,若非这次秦国出兵六十万气势汹汹而来,大王是绝不会让自己再掌兵权的。压下心中的厌恶,项燕解释道:“秦军巨砲确实威力巨大,上一次就连项城的城墙也差点被秦军砸的崩塌。阳夏城小墙薄,抵挡不住也是正常,那逢侯仪能够拖住对方三日,给我军有准备的时间,也就够了。”“当今六十万秦军压境,我军兵寡将少,此时若是再自斩大将,只会削弱我军战力,还是让他戴罪立功的好。”项燕很清楚,当今楚国面临真正的绝境,随时都有亡国之危,需要所有能够使用的力量。相比秦将李信战败后只是削爵惩戒,日后还有重上战场的机会。楚国覆军杀将的传统,就不知让多少大将战败自刎了,导致当今楚国战将稀缺,特别是那些拥有沙场经验的将领就更少了。比如泗水之战的左司马昭平,若是他没有战败自刎,而是跟在自己身侧辅佐,项燕此战面对秦军南下,定然会轻松不少。想到昭平,项燕又不由想到那个转战楚地上千里,泗水之畔背水为阵的秦将赵佗。根据楚国的情报,那个赵佗似乎才十多岁啊。此真乃天佑秦国也。不仅有老将王翦、杨端和之流,中坚有蒙武、王贲、李信之属,其后辈竟还有赵佗这般天才人物。秦国名将辈出,一代接一代,打掉一个又来一个,哪像楚国如今只能依靠他项燕一人啊。每当想到此处,项燕的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以逢侯仪虽然弃城而逃,但情有可原,项燕不想再次削弱楚军的力量。靳夏见项燕解释,便哼哼了两声,扔下两句话后扬长而去。“既如此,那便依令尹之言。不过如今秦军大举压境,还望令尹能够认真守御,将秦人挡在陈郢之外,勿要再复昔日八山之事矣。”看着靳夏离去的背影,耳畔回荡着对方留下的警告,项燕眼中闪过一抹厉色。不过他忍住了,如今还是大局为重。项燕让人叫来自己的儿子项渠,以及几个楚军的中坚将领,屈氏的屈茂,景氏的景同,以及昭平之弟昭原等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