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的历史上,王翦拔蓟之后,燕王喜便是率精兵走保辽东,凭借着辽东之地与秦国周旋,苟延残喘数年之久。
一直到灭亡楚国后,燕国才被王贲覆灭。
老子没灭掉的国,由儿子来灭。
赵佗本以为随着他发明出配重投石机,蓟城被提前攻破,燕王喜这次或许逃不掉,毕竟李信所部还堵在城东,是蓟城走辽东的直接方向。
哪料到这位燕国的王者确实有两下子,先弄出一支“燕王护卫”从城西突围,走西北方向,用王者大纛引走城北的秦军精锐,然后趁势率精兵出城突击城北秦营,径直冲出秦军包围。
如此调虎离山之计,确实值得称赞。
不过这些都和赵佗没有关系了,他此次制造出攻城利器,攻破蓟城,立下大功。按秦国有功必赏的体制,他这次再差也能往上升一级。
想到此,赵佗嘴角浮现一抹微笑。
不仅是他,黑臀、涉间等人的脸上亦充满欣喜。除了是制造发石机立功外,蓟城被攻破,也宣告着此次秦国发动的伐燕大战快到了尾声。
在普通士卒眼中,这是即将回家的标志。
接下来的时间里,继东城告破后,其他三处城墙亦相继被攻克。
秦军大举入城,在巷战中不停推进,将抵抗的燕人尽数绞杀干净。
到傍晚时,秦军占领了燕王宫城,彻底控制了蓟都。
黑色的旗帜在燕王宫的高台上飘扬,宣告这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城池正式落入秦国的手中。
围城数月都没有攻破的蓟城,一日之间突然沦陷。
这种事情不仅让城内的燕人难以相信,就连攻克此城的秦军上下亦感到震惊。
特别是攻城时响起的一声声轰鸣,更让人在战后议论纷纷。
“听说是李信将军手下有一百将,弄出了一件利器,能发射百斤巨石,直接把东城的城楼轰塌了。”
一士卒在什伍中卖弄自己得来的消息。
“百斤石头怎么可能将城轰塌,我看发射出去的石头应该有五百斤吧!我听说被那巨石砸中的人,当场就成了肉酱,嘶……”
有人马上反驳,惊叹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五百斤?我看至少得有千斤,那声音可真吓人。”
“嘿,管他多少斤。我听东营的人说,那位百将把发出巨石的攻城器械称作‘砲’。不过大家都觉得这称呼不够威猛,所以都喊作‘巨砲’。”
“如此一来,那百将岂不就该叫做‘巨砲百将’了,哈哈。”
军营中响起欢快的笑声,秦军上下都对能攻克蓟城的巨砲感到好奇,同时也让那位“巨砲百将”的名声在军中迅速传播。
相比攻克蓟城后,诸营开始清点人头斩获的喜悦感,如今的赵佗却在准备着行囊。
李信!
这位勇锐果敢的裨将军,不仅拿下攻城战的首功,而且在发现燕王喜率精兵突破重围后,竟主动请命率兵追击。
“上将军,我军奉王命伐燕,复刺客之仇,此战必要诛罪首燕丹方可。如今燕王父子逃遁,末将请命追击,必斩燕丹之首而还。”
李信声音坚定,充满了年轻人一往无前的气势。
王翦允诺了。
他似乎也认为,以李信的性格确实适合担当追击的人选,便下令由李信所部负责此事。
军令下达,李信麾下将士,立刻收拾行囊,以行军阵列开向北方。
此战,他们的目标是太子丹的首级!
第八十六章 :教导
居庸塞!
天下九塞之一,亦是后世著名的居庸关所在。
此塞位于蓟城以北的军都山中。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常山,控扼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的接合地带。实乃天下之险,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塞之后的上谷郡亦是地势险要,一旦燕王入居庸,进上谷,便如同鱼入大海,秦军想要将其捉住,十分困难。
李信所部昼夜兼程,追赶逃窜的燕王,当他们行至军都山附近时,与回程的秦军车、骑兵相遇。
“禀李将军,这支逃蹿的燕军尽是敢死之士,我军杀灭阻挡的燕军后队时,其前部已经进了居庸塞。我军皆是车骑,没有攻击关塞的能力,只能折返。”
追击的车骑将领,向李信回禀军情。
燕王已逃,这让围聚在李信周围的众将,惋惜又愤恨。
“将军,还请速攻关塞,若是攻克及时,或许还能追赶上燕王。”
众将皆拱手相请,掳获燕王的功劳让他们红了眼,顾不得思考,只想将前方山中的关塞尽快撕开,直奔后方的燕王所在。
特别是紧随在侧的校尉桓昭,他之前在易水之战时,本以为可以靠着手下杀死秦无忌的功劳直升右庶长爵位。
哪知道那秦无忌是个假货,桓昭只靠着夺长城之功升级成了左庶长。
这让他心中很不忿,日日都想再升一级,成为右庶长。
但之后的武阳之战他被留守伤兵营,蓟城之战也因为主管后勤,功劳不够。
爵位越高,想要升级的难度越大。
如今灭燕之战已到尾声,桓昭如果想升爵成右庶长,那就只能将目光放在燕王父子身上。
“将军,让我领军攻关吧,末将必能拔下此塞!”
桓昭红了眼,只要能抓住燕王,他就可以升爵了。
下一次再出征时,他说不定就不再是校尉,而是真正的将军。
李信没有回答,他纵马驰行。
见此地山峦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
一座关塞筑于山路必经之道上,关城上燕旗飘荡,矛戟林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面对麾下众校尉、军候的请求,李信却十分冷静。
“百将赵佗何在?”
他转头,看向后方短兵,朗声询问。
“禀将军,赵佗在此。”
一个少年百将驱马前行。
作为赵氏男儿,赵佗除了驾车外,骑马的技术自是一流,他轻轻策动马身,马儿便小步往前。
“赵佗,诸将皆认为应速攻居庸,以你来看,该当如何?”
李信伸手,指向山中关塞。
聚在周围的校尉、军候羡慕的看着马上少年,不远处的二五百主、五百主们更是眼红无比。
如今军中上下,谁不知道李将军看中眼前的少年,不仅全力支持赵佗制造巨砲,还为了他与另一位裨将军羌瘣翻脸,此等宠爱谁不想要。
不过他们对此也无话可说,毕竟这少年真的制造出了威力恐怖的巨砲,帮助秦军攻破蓟城。有了此等功劳,升爵是早晚的事情,等到战事落幕,恐怕就不是一个小小的百将了。
赵佗略微思索,说道:“此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下吏认为应等待后军到来,以器械攻城为妥。我部前军如今奔驰百里,士卒疲惫,又兼都是车骑兵种。若是强攻关塞,必定死伤惨重,就算勉强攻下,也无法继续追击燕王。不如暂且休息,待后军步卒抵达后,再一鼓作气击破关塞。”
听到此话,李信微微颔首。
转而,他看向那些劝说速攻居庸塞的将校。
李信冷哼道:“兵法有云,‘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
“我军自蓟城奔驰百里而来,士卒疲乏,人马喘息,后军步卒尚在道中。你们面对一座险关要塞,竟无丝毫畏惧之心,只顾争利追逐,全然不顾我军士卒状态。哼,你们亦是征战沙场多年的人,怎么在此刻竟不如一个小小的百将有见识!”
李信厉声斥责,特别是看向刚刚竭力劝说的桓昭,眼神十分凌厉。
他是勇将,而非蠢将,兵法常识自是熟稔于心。
特别是之前被王翦几番教导,甚至还被派去训练新卒,打磨脾性。这让李信原本轻率的性格收敛了不少,渐渐显露出大将之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