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后算账
一切都不用莫怀瑾担心,莫怀瑾只过问了一下那两万私兵的处置方式。
那日随风去那大山回来,莫怀瑾问他:“这些私兵怎麽样,可要索性收到麾下?”
那人不屑道:“未曾上过战场见过血的兵,要来也没大用,发还回去种地还可增些税收。再说边境无战事,我也不缺兵。”
既然这般莫怀瑾也就不再过问了。
他现在已经由最年轻的户部侍郎,沦为带娃的了。
好在娃也听话,只要他按时喂吃的,在他哼哼的时候马上把屎尿,也没啥事。
要是让京中衆人看到,现下熟练带娃的人,不知道会不会感叹一句‘岁月催人老’。
当年轰动满京都的少年郎,居然从天上玉直接掉到地皮上了。
当然了,哪怕就是带娃的,也是帅绝京都城的。
而这娃唯一一点不好就是不跟除了他和随风之外的任何人,不然那魔性的哭声会告诉你,我真的就是个孩子。
今日,随风又带人出去了,莫怀瑾就怀里抱着小思儿,开始秋后算账。
“是你自己交代,还是我来问?”莫怀瑾看着跪在地上的莫一。
语气淡淡的,但那表情和眼神却不是这样说的。
莫一擦擦脸上不存在的汗,问道:“坦白从宽吗?”
“看你表现。”莫怀瑾说着看了看莫一又道:“你们大将军说,你都知道,问你就好,放心说,说错了我找他对对就是。”
如果随风在,一定会告诉莫一,别乱说他在炸你,可惜随风没在身边。
他这几天忙得完全忘了漏过一层底的事,尤其是莫怀瑾一直没表示过也没问过有关莫一他们的事。
这就给了随风一种错觉,一种莫怀瑾压根没将这事放在心上的错觉。
甚至抱着那麽一丝侥幸,也许莫怀瑾是真不觉得他们之间有关系。
当然如果随风知道当年莫一他们的出场方式就不会这样想了。
不过也不能怪人家莫一,如果现在你让他去出现在某个人身边,肯定会有周密的计划,可当年就是一群大头兵,那方法在那时候的思维来说真的算好了。
就因为莫怀瑾的表现,因此随风也就没有交代莫一他们。
本来单取代钱勇肯定是没这麽忙的,偏偏那府兵都蔚确实也参与了,随风索性把他骗来和那钱勇一起关了。
这一下是军务,又是安排那些私兵慢慢,退回原籍,还要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说是忙得不可开交,偏对莫怀瑾的滤镜几里地厚,竟是舍不得使唤。
那些私兵找了个借口,说要检验,不合格的就退回原籍,每人发放一些银两。
这般大一笔银钱支出,按说也是一个惊动朝堂的大事,可谁让有个珍玉商行在侧,这钱,随风为了莫怀瑾不被牵制,不被攻击,不被为难,直接从商行出账。
可以说是偏得明明白白。
不过这般下来还真挑到几十个不错的,收入了麾下,这又使得这个借口更真实了。
而莫一没得到交代,加上那日随风在马车上已经暴露出他们了,又听得莫怀瑾这般说,自然就都交代了。
从随风十岁入伍,本来那时的随风那麽小还戴着一个面具,军营是不招的,但不知后来怎麽的就招了。
一入营就跟着训练,一有战事就跟着打仗,后来还给将军出主了主意,每次都有奇效。
随风也就慢慢由十夫长到百夫长,到千夫长,别看随风好像升得快,但在军中那是看能力看军功的地方。
那时的随风虽小,但整个军营就没有不知道他的。
杀敌够拼,出的计谋也有奇效,可说是有勇有谋。
那一年打得倭寇轻易不敢登岸,全军上下都说随风是军里的福星。之后就是将三十万将士开始分类。
然后使劲训练,善武的不用说,各种刺杀,射箭,搏斗,野外生存的技能。
善泳的天天下海,什麽鱼啊,海贝珍珠珊瑚,只要能吃的值钱的都捞上来。
之后善商和善算的,就要将这些东西想办法卖出去。
善种地的则开垦荒种地,如果他们打猎遇到马群,牛群什麽的就想法子捉活的给种地这边用或驯服作军马。
其他不用说总之各种训练,有敌迎敌,无敌来袭,只要不死就死命练。
伤残也不再是几两银子打发,伤一好全打发在后面种地,养猪养牛。
那段时间虽累,但吃得是真好,整个山脉的野物都快吃绝,军营天天都有肉吃。
那时军饷时有不足,能有肉吃大家都高兴得和过年似的。
最后发展成,善打探消息的直接分成三轮日夜不息地打探,以防敌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