佬的唯一孙子。
反过来想,这也多亏她跟孟建凯在一起,才让陈淑兰有了救人机会。
上辈子可没听说,陈淑兰曾经救过大人物的孙子。
四舍五除二,段景昭的命也算是她救下的。
“段知青好,我叫郭丽芳,也是江市人,救你的人是我表妹。”
她的热情和自来熟,让段景昭有些尴尬,“哦”了一声后,再次向从陈淑兰道谢:“你好,能知道怎么称呼你吗?”
郭丽芳被下了面子,心里不太痛快,怕惹人厌烦,又不敢继续抢答,便抱住顾辛夷的胳膊,假装两人关系好。
顾辛夷将胳膊抽出来,朝段景昭大方的笑了笑:“我叫陈淑兰,丰收大队人。孩子家长过来了,大家趁着时候还早,赶快上车吧。”
孩子家人赶来,抱着孩子先打一顿屁股,接着又哭又笑的拉着孩子向顾辛夷和段景昭道谢。
家长让孩子给顾辛夷二人磕头下跪,还问清楚他们的姓名住处,要给他们送红旗。
好不容易劝走了热情的孩子家长,一伙人重新上了拖拉机,话题还是顾辛夷和段景昭两人见义勇为的事迹上。
眼看顾辛夷成了话题中心,郭丽芳紧抓着衣角,心里很是嫉妒。
早知道下水救人的是段老孙子,她一定第一个下水救人。
陈淑兰运气太好了,她肯定是看段景昭模样长得好,才给他做人工呼吸的。
万一她借这个机会,搭上段景昭怎么办。
一想到这个可能,郭丽芳心里燥的像猫抓一样。
虽然段景昭是高干子弟,但现在他爷爷还没平凡,选儿媳未必那么重视家世。
郭丽芳怀着阴暗的心思,怎么看顾辛夷,都觉得她在勾引段景昭。
看着他脸说话是暗送秋波,不看他脸是欲擒故纵。
到了县城,顾辛夷谢绝郭丽芳的热情邀请,独自跳下拖拉机。
等她走远,郭丽芳不太好意思的跟大家说:“我表妹人很好,就是不太合群,大家别往心里去。”
“嗐,这有什么,陈同志见义勇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值得我们学习。”孙武跃接了话茬,不忘夸顾辛夷一句。
郭丽芳明明心里不赞同,还要笑着应:“是啊,我表妹一直很善良。我们要到公园开展知青文化交流会,你们要参加吗?”
都是年轻人,孙武跃一行人来县城也没大事,没多犹豫就应下了。
唯独段景昭笑着摇头:“我还有点事,以后有机会再聚。”
他的拒绝,让郭丽芳有些遗憾。
1977年,国家政策已经有所松动,黑市渐渐有公开化的趋势,做小生意的人胆子也变大了。
顾辛夷耳聪目明,在黑市转悠了一会儿,就找到合适的买家,二十块钱把修好的旧收音机卖了出去。
新收音机得四十多人民币一台,还得有票证。
顾辛夷觉得自己把废品换成钱,心里高兴,买东西的人也觉得自己捡了便宜。
卖了收音机后,顾辛夷在黑市转了一圈,寻找其他赚钱法子。
黑市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从手表、粮食、罐头、小吃到衣服,什么都有。
手里有钱心中不慌,顾辛夷步行到县城新华书店。
这年头书便宜,她打算买几本机械维修的书,也好让自己的维修技术过明路。
“陈同志?”
第019章 被年代文重生女渣了5
段景昭没想到这么巧,在书店买书也能碰上救命恩人。
打了招呼后,他有些不知说什么,看到顾辛夷的衣裳还湿着,心里便有些愧疚。
“今天多谢你出手相助,不然我怕是要当一回烈士了。”
段景昭脸颊微红,再次向顾辛夷道谢。
因为是在书店,不好喧哗,他刻意压低了嗓音。
顾辛夷微微一笑,指了指书架:“不用谢,大家都是见义勇为。我挑几本书,你忙你的就好。”
“好,”见顾辛夷手里拿的都是电器维修类书籍,段景昭忍不住多嘴,“你对电器维修类的书感兴趣?县城书不全,我可以帮你借一些。”
顾辛夷其实没怎么把救人的事儿放心上,但看段景昭的样子,大概是个不愿欠人情的。
“好的,谢谢你。”
见她终于愿意接受自己谢意,段景昭向店员借了纸和笔,记下顾辛夷的地址。
七十年代末,正是避讳男女关系的时候。
段景昭没再打扰顾辛夷,等他挑好书准备结账时,人已经走了。
离开书店后,顾辛夷到供销社买了点心和罐头,到工地上探望了原主父亲。
陈父属于严父型,不擅长表达,但很爱护女儿,非要顾辛夷把点心呵呵罐头带回家吃。
两人推推搡搡,顾辛夷故意摆出生气的样子,陈父一脸为难的收下点心和罐头。
看完原主父亲,她便搭乘拖拉机回了家。
这年头通讯不发达,一点点事就能成为大新闻。
连顾辛夷自己都没想到,救几个孩子的事,能引起那么大动静。从村到乡再到县,表彰会一个接着一个,她都有些受宠若惊了。
郭嘉惠得知此事,人前为女儿骄傲,人后拉着她好哭了一场,生怕她救人时出意外。
陈父特地赶回家里,倒是和妻子一样,最关心女儿安危。
别人都夸女儿是英雄,但在两人眼里,女儿是个身体不太好的孩子。
他们就像世上绝大多数平凡的父母一样,或许没那么崇高,但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女儿。
一连串表彰会参加下来,顾辛夷收获了两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两个搪瓷缸和一个大红搪瓷盆儿,还有若干毛巾。
都是实用的物件儿,都被郭嘉惠妥帖的收在家里,还念叨着她出嫁时做陪送。
出嫁两字,让顾辛夷囧了又囧,她还没考虑好这辈子要不要结婚呢。
相比起爱情和家庭,对她来说,明显事业更具有吸引力。
顾辛夷大出风头的日子,郭丽芳眼睛都快气绿了。
以前她作为江市来的女知青,人长得漂亮气质好又有文化,在村里是头一份儿。
村里许多愣头愣脑的青年,都向郭丽芳暗送过秋波。
下地时,也经常有男青年,主动帮她干活,还有人往她背包里塞水果糖。
自从陈淑兰因为救人出了风头后,村里人仿佛刚认识她一样。郭丽芳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别人夸陈淑兰人长得好看还心地善良。
最可气的是,连郭丽芳自己都觉得,陈淑兰和段知青一起站在主席台上接受表彰时,男才女貌很登对。
她心里怄着一团火,抓了一把糖,哄了几个贪吃的小孩子,让他们在村子里大肆宣传,陈淑兰大庭广众下和男人亲嘴的事儿。
给小孩子糖时,郭丽芳特地用围巾包住脸,找了件没穿过的衣服。
小孩子没善恶之分,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众口铄金,也不懂污蔑一个女人作风不好,是件多恶毒的事。
他们就像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