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慕红裳 > -txt百度云(8)

-txt百度云(8)(1 / 2)

是!顾仪兰低头:祖母教训的是。

嘴上说教训的是,心理怕是不以为然吧?顾夫人笑着看了顾仪兰一眼:也是,你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哪里懂得这些。你是个聪明孩子,以后大了,经历得多了,你只会更聪明。慧极必伤,却也不是虚言。眼下在家还好,祖母可以看顾你,但将来你总是会嫁人的,所以有句话祖母现在就教给你:凡事不可太过聪明,尤其是在男人面前。

祖母顾仪兰有些吃惊地望着顾夫人,万万没想到她会这样说。

九姐儿,你这样聪明,若是个男孩子,定能够封侯拜相,顾夫人眼中泛着疼惜和遗憾,伸出手来摸了摸顾仪兰的脸:但你是个女子。做女人,难啊!你若是男孩,你的聪明定会让你的祖父无比骄傲,可你是女孩子。聪明女子不是不好,比如咱们大周朝,重文轻武,世风风雅,男人们都希望家里的女人聪慧,能够读诗作画,谈文论道,无论他们说什么,女人都能听得懂。但他们希望女人聪明,却不希望女人们比他们更聪明。太过聪慧的女人,会引来男人的嫉恨。不要觉得你的父兄、你将来的夫君不会因此嫉恨你。你得学会如何跟男人说话,将你的聪慧藏起来,不露声色地引着他们往你希望的方向走。

祖母,孙女受教了。顾仪兰站起,十分郑重地向顾夫人行礼。这些话,都是顾夫人五十多年为人女,为人妻的经验,可真称得上是肺腑之言,祖母果然是真心疼爱她,肯讲这些给她。上一世直到她嫁去荣康郡王府,祖母也没有教过她这些。

不过仔细想想,她上一世大约也不需要祖母如此叮嘱,成日眼里心里就只有郑崇景一人,如此愚蠢,也不需祖母仔细叮嘱。

去吧!顾夫人微笑点头:你聪明,祖母无需多说你也能明白。叫丫鬟们给你拿上粽子,回去吧。若是想给穆大小姐送礼,准备好了过来回我一声就是。

顾仪兰笑着答应了,拿上粽子离开了顾夫人的院子。她知道,旁的事也不需要她管,有极精明聪慧的顾夫人在,一切皆可放心。但是与穆红裳交往这件事,就只能靠她自己了,要如何做,她还得仔细筹划一下。

顾仪兰清楚,凡事不可太过迫切,掌握分寸很重要,因此穆红裳在这些日子里,也没收到太多来自顾学士府九小姐的礼物。

也就是六月底,顾学士府打发人送来一个精致的镂花松木小匣子,匣子里铺着草叶棉絮,养着只个头很大的金虫(金龟子),金中带绿十分漂亮。据说是顾家九小姐从大相国寺的放生节庙会上买回来的,穆红裳十分喜欢。

穆红裳长这么大,还从来没去大相国寺看过放生节,听说特别热闹,许多大家族都是合家出动,各家的马车都停在大相国寺前的长街上,能将占满前后两条街。

不过穆红裳也是听说,他们安国公府一向不去凑这个热闹,穆红裳自然也没机会亲眼看过放生节到底怎样热闹,自然也没机会见识到放生节庙会上各种稀奇的小玩意儿。

实际上,大相国寺放生节的庙会是官办的,那一日朝臣家眷大多会出门看放生,大相国寺周边都戒严,寻常百姓摊贩根本就无法接近,那些摆摊的所谓小商贩,都是京里各大商铺领了官衙的牌子,派了人过去设摊,做成市井摊贩的样子,摆些不值钱又逗趣的小玩意,价格却标得昂贵,哄少爷小姐们玩的。

穆红裳可不知道这些,她从来没看过庙会,穆家的孩子们也都没有什么机会去看这样的热闹。还是两三年前,穆征衣在家时,偷着带家里弟弟们去过一回。穆家男孩子偷偷出门,自然不敢带上老夫人的宝贝疙瘩穆红裳,放生节人多,万一磕了碰了走丢了,他们兄弟们可担不起。因此哥几个是独自偷偷去的,回来时给红裳买了个带响的小风车。

穆红裳还记得,那一次他爹发了脾气,大哥挨了打,从二哥到小弟都罚了跪祠堂,只有她没事,还白得了个风车。

为了看庙会挨打,穆红裳想了想觉得也不算太吃亏,可惜这样的机会她却没有,之后的几年,家里的兄弟们也没再敢偷溜出去玩。因此眼下穆红裳收到顾仪兰送来的金虫,真是开心得要命,让丫鬟仔细地给养了起来。

五月端午收到个香囊,六月间又收到个庙会上买来的小虫,到了七月中元节,顾学士府打发人送来个精致的绉纱河灯。

顾九小姐打发人来送东西的频率不很高,但件件东西都送的巧妙,安国公夫人冷眼看着,忍不住感叹:这顾家小姐当真是颇费心思。

红裳高兴就好。穆老夫人倒不愿意计较那么多:说来说去,这也是女孩子之间的小事,你也用不着这么小心,一味拦着,倒惹得红裳不开心。说来说去,你还是对红裳不放心,在你眼里,你女儿就那么傻?这样容易就被人哄了去?

话说到这份儿上,安国公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好在顾家小姐也就是送些小玩意儿过来,频率也不高,看看再说吧。

第21章 武将

时间一晃到了八月,穆红裳的抄书还没有结束,那些兵书早已经又抄了两遍,可祖母还没有发话免了罚,然而穆红裳却没像是之前那样日日抱怨了,原因无他,从五月到八月,每日两个时辰,接连抄了三个月的书,她都有点习惯了。习惯了,也不觉得特别负担,也就没再像从前一样,日日要花些功夫来求祖母免了罚。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重要的节日,尤其对于穆家来说,中秋节更是像过年一样重要的节日。按照惯例,每年朝廷中秋、过年前都要劳军,穆家捎往边关的马车也会跟着朝廷劳军的马队一起出发。安国公府三位爷并一位少爷都在边关,要捎去的东西不少,因此从七月初开始,安国公夫人和她的几个妯娌就一直在忙着整理捎往边关的东西。

按照惯例,劳军钦差过了中元节就出发,押送劳军物资走得慢,到边关得二十几日,赶在中秋前到达北境,将劳军物资交割,再带着圣旨将北境每个驻军要塞都走一遍,慰劳军士,之后带着燕北路经略安抚使和各位将军的谢恩折子回来,快马加鞭,差不多八月底回到京城。

对于安国公府来说,从七月初到八月底,真真算得上是整整两个月都在为中秋这一个节日忙活。七月底往边关捎的东西送走,立刻开始准备府里办节。

往京中各家送的节礼、家中仆妇下人的赏银、祭祀用的各样物品都得准备,孩子们的新衣要做出来,送礼用的月饼也得提前制,往平安州和梁州两位姑奶奶家的节礼,还有妯娌们娘家的节礼都要赶着送去,还要提前准备着八月十四命妇进宫领宴的诸项事宜。

事情又多又杂,这些全要在短短十几日之内安排好,不仅安国公夫人这个当家主母从早忙到晚,几个妯娌也是忙得脚不沾地,就连早就不管事的穆老夫人也在忙着,一时忙着看送往女儿家里的礼单,一时又催着开库房,给孩子们找衣料。

整个国公府都在忙碌,也就孩子们还一如往日,早上起来,六个孩子排成一排练功做早课,接着到书房跟着先生读书,接着是孩子们一起到穆老夫人这里吃午饭,吃过午饭,挨罚的穆红裳留下来抄书。而男孩子们,除了穆锦衣以外,都要回去书房,跟着先生学兵法,为了将来上战场做准备,而十二岁的穆锦衣因为年纪小,还不需要读兵书,撒欢去玩就好,只等着晚上晚饭前,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练功做晚课。

与京中其他世家大族的子弟相比,穆家的孩子们过得十分辛苦,因为他们以后要上战场。为了领军镇守一方,也为了在残酷的战争中保住命,他们必须过得辛苦。

从五岁学扎马步开始,基本功练两年,七岁开始学拳脚功夫,十岁学兵器,先学长枪。十岁的孩子甚至还没有长枪高,先从最轻的竹枪练起,一点一点换,越换越重。

穆家世代为将,家传的功夫是长枪,穆家子各个都要练。当然,学了长枪也不一定都要用,只是家传的功夫必须要会而已,最终用什么兵器,还是要家里的武师父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选,擅长什么用什么。比如已经上了战场的穆征衣因为天生力气大,因此用一把分量十足的偃月刀,而穆红裳的亲哥穆铁衣一把铁弓箭无虚发,近身兵器用的是一根略细的双头戟。

武将都得骑马,因此穆家子用的兵器大多都是适合走马打仗的长兵,倒是很少用京中官家少爷们常学的长剑。长剑是君子之器,用着是好看些,可惜用来打仗不太实用。

最新小说: 同样的暗号 殿下求我当王妃 论如何做一名画风清奇的庶长子 团宠:摊牌了我爹是天帝 福妻临门 嫁给深情男配[快穿] 快穿大佬崩人设后浪飞了 娇宠撩人[快穿] 九五至尊 夏天到了(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