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公夫人拿着香囊的手一顿,有些心酸地望着一脸开心的女儿。是啊,她的红裳今年都十二岁了,连个相好的小姐妹都没有,成日被拘在家里,家里没有女孩子,她也只能和家里的兄弟们玩在一处,京中女孩子们流行的各种玩意儿她甚至都不知道。
一直默默坐着没做声的穆老夫人显然和安国公夫人想到一处去了,望着眼前收到个香囊就欢天喜地的孙女,轻声叹了口气。
娘亲倒不知道红裳和这位顾九小姐如此亲近。安国公夫人一边帮穆红裳系香囊一边抬起眼来看女儿的表情。知女莫若母,安国公夫人一看穆红裳的表情就清楚,自家女儿对顾九小姐这个称呼很生疏,压根就没想起来这到底是她认识的哪位小姐。
顾学士府的顾仪兰顾九小姐,红裳不识得?安国公夫人问道。
哦哦!穆红裳立刻开心的点头,圆圆大大的眼笑得微微眯起:是那位顾姐姐呀!认识的!这个姐姐很好的,去公主府赴宴那天,我哭了,是这个姐姐安慰我。她跟我说娘亲生气是因为我做了危险的事,娘亲担心,有这样担忧我的娘亲,我该开心才是。我觉得这个姐姐很会说道理,我喜欢她,她还拿了芸豆糕给我吃。
的确很会说道理,端着一杯茶垂着眼皮的穆老夫人突然开口,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顾府果然不愧诗礼传家,教出来的姑娘真不错。
穆红裳听到祖母夸奖送她东西的小姐姐,立刻开心地接话:是呀是呀,顾姐姐很温柔和气,长得也漂亮,我喜欢她。我以前都不知道她是这样好的人。母亲带我出门赴宴,我总能见到她。但她以前不大跟我说话,好像也不太喜欢和其他人说话,都是打个招呼了事,瞧起来很是清高的样子。这一次我才知道,她其实很和气,她要我叫她兰姐姐,还说要请我去她家里玩,她说她家里姐妹多,都能陪我玩。我没答应。
哦?这一次安国公夫人和穆老夫人可真的一齐笑起来了,穆老夫人一脸戏谑地望着穆红裳,开口问道:你不是天天惦记着出门玩?每次你母亲带你出门拜客你都乐得要命。怎地,这次有人开口请你,还是你喜欢的小姐妹请你,你反倒不去了?
从小祖母和娘亲就交代,不能随便出门拜客的,我都记得的。穆红裳一脸认真地答话,还强调似的重重点了两下头:放心吧,娘亲带我出门拜客我才去,要听祖母和母亲的话,所以就是兰姐姐请我我也不能答应。
听听,穆老夫人一脸骄傲的模样:你们成日间都说我惯着她。但我早说过,红裳这孩子看起来天真烂漫,但心里是有数的,这样的孩子,就是惯着些又怎样。
是!安国公夫人笑起来:母亲说得有理。红裳去玩吧,你哥哥他们还在花园等你呢,我等下打发人送粽子和艾糕过去。
翠云,穆老夫人也叫自己的大丫鬟:今日新进来的樱桃拿去花园给孩子们吃。红裳,去花园放风筝可以,但不许跑得一脸是汗,也不许迎着风吃东西。
穆红裳笑眯眯的答应了,给祖母和母亲行了礼退出去,带着丫鬟们一溜烟往花园跑。安国公夫人将女儿送出房门,一直目送女儿走出婆母的院子之后,才转身回来。
你过来,不止是为了那个香囊吧,不等安国公夫人开口,穆老夫人就问道:还有什么为难事?
是!安国公夫人微微低头,恭敬地答道:顾学士府不仅打发人给红裳送了香囊,今年的节礼也比往年厚了一倍。这事我没想到,送去顾学士府的节礼还是按照往年的惯例。各家节礼都是一份一份提前备好,昨夜就装了车,卯时刚过,送礼的下人就已经出发了,顾学士家中的节礼怕是早已经送到,眼下再加也来不及。
奇怪,穆老夫人微微皱眉:顾夫人一向谨慎,怎会出这种纰漏,这不是让人为难嘛!
儿媳想,是不是将多出的节礼退回去,安国公夫人问道:万一是弄错了呢?
各家的节礼都是附着礼单的,穆老夫人摇摇头:你心里其实也清楚,错是不可能的。只是顾夫人突然送来这么重的礼,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却有些想不明白。还有,你刚刚已经问清楚了,红裳和那个顾九小姐,分明就是交情一般。
是啊!安国公夫人也是一脸纳闷地点点头:顾九小姐出言邀请红裳做客倒是不稀奇,红裳是咱们家这一辈子唯一的姑娘,有意示好相交的人自然不少,咱们家的情形,京中的勋贵世家都心中有数的,顾九小姐胆子大些,出言邀请,红裳拒绝应当也是她意料中的事。
嗯!穆老夫人点点头:每年递到我们家的请帖,七成都会回掉,被红裳拒绝也算不上什么丢脸事。不过这个顾九小姐倒是有心,巴巴地在家绣了个香囊,赶着端午节下送了过来。这顾家的节礼暂且不论,顾九小姐的香囊,特意说了是亲手做了给红裳,这个礼倒是不好不回。
我也是这样想。安国公夫人点点头:可是红裳的回礼却也有些为难。顾小姐亲手绣的荷包,我们总不好回些寻常的金银珠花吧?还是红裳自己动手最好。可这孩子打小被拘在家里,往日里与京里的世家小姐们都没什么人情往来,京中那些时兴的玩意儿,她其实都不大懂得。她自小也没仔细学过那些针黹女红的功夫,现赶着让她绣个帕子送过去都不成。
第13章 儿媳们
怎地被你一说,好像我们红裳一无是处似的,穆老夫人有些不高兴地开口:红裳不懂京里小姐们那些时兴玩意儿,还不是因为我们拘着她,可怜见的只能跟一群秃小子一起玩。说来说去,都是受了家里拖累。女红不好又怎么了,那就是个锦上添花的本事,我们这些人家的女孩子们屋里的针线自有丫鬟们管着,复杂一些的自有针线房,就算嫁出去也一样,谁还亲手缝鞋裁衣?大户人家的夫人,哪里有功夫做这些?你嫁过来快二十年了,不过也就是得闲了偶尔给丈夫做个腰带,给婆婆做个额帕,给女儿绣个荷包而已。这些事便是不做也没人说你不好。
安国公夫人挨了婆婆数落,并不敢顶嘴,低下头急忙认错。刚好二夫人、三夫人、四夫人妯娌几个刚好过来给老夫人请安,刚走到门口就听到老夫人正数落国公夫人。
二夫人站在门外就开口笑道:说母亲偏心,母亲还不认。我跟大嫂前后脚嫁进门,快二十年了,家里的男人们轮流守边,哪一次捎去北境的东西里没有我们妯娌亲手缝的衣裳鞋袜。大嫂这个当家主母最是操心,节前给边关捎去的东西里,还有大嫂亲手给征衣裁的素袍。
三夫人也不等丫鬟打帘子,直接自己挑了竹帘让二嫂和弟妹进屋,一边进来一边笑道:可是大嫂又催着红裳学针线,母亲心疼了?
穆老夫人一边招呼她们妯娌几个坐下,一边呵呵笑着答道:见天说我偏心,我又哪里说错了?你们妯娌几个,便是不会缝袍子给丈夫儿子,也各个都是好的。
穆老夫人一席话,妯娌几个都笑起来,安国公夫人这才开口,将穆红裳收到节礼的事说给几个妯娌听。
安国公府二老爷穆承芳的夫人刘氏出身金陵大族,刘家是钟鸣鼎食的大族,祖上有人官拜丞相,后辈也陆陆续续有人科举入仕,却再没出过高官。但虽然这两代刘家仕途艰难,但刘家到底还是世家大族,诗礼传家,家中十七个两榜进士,在整个大周朝,都算数得上的名门望族。
二老爷穆承芳不是穆老夫人亲生,却是在她膝下长大,刘夫人也是穆老夫人亲自为穆承芳相看的。刘夫人的父亲是两榜进士,但中了进士之后就一直做承直郎,领着六品俸禄,两年后选了翰林修撰待补,这一待就是六年,也没补上个像样的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