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民国再起 > 2-1:重启反攻计划

2-1:重启反攻计划(2 / 2)

在许多省市,原地方系统迅速崩解,但民众并非全然欢呼。有人终於敢走进曾被强拆的宗教场所重建教堂,也有人在深夜烧毁过去张贴的入党申请书,甚至自制告解书陈列在街头,诉说被迫害的岁月。

但更多人选择沉默。他们记得,曾有邻人因私语批评政府而被劳改十年,也记得网路监控、微信封锁、异见人士「被自杀」的恐惧。这种压抑感并未随政权更替而立刻消失,而是化为一种「过於熟练的服从」,渗入行为模式与语言之中。

新政府明白,光靠法令与武力无法改变一整代人的心理结构。於是,教育部推出「心灵再建工程」,在各级学校中推广公民课程与自由思辨训练,许多来自台湾的教师志工踏上大陆,重建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充满理想与希望,但同时也面对质疑:「这是自由,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洗脑?」

而信仰的回归,也不仅是宗教复苏。部分民众开始重新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演讲文献,社群平台出现「三民主义讲读会」、「民国复古生活」风cHa0,年轻人穿起中山装自拍上传,流行文化再次重构历史图像。

但这GU新兴认同,也引发另一波潜在对抗。地方基层掌握过多权力、拥兵自重的原「自卫军」组织,开始抵制中央所推「思想更新课程」,甚至出现焚书与霸校事件。南京政府只得调派协助整顿,导致部分地区爆发小规模流血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摇摆於两种极端之间——一种是对自由的狂热期待,一种是对报复政治的深度恐惧。

总统於南京发表全国演说:「我们不是要替代一个威权,只是为了建立另一个。我们选择自由,这不会是容易的选择。」

掌声在南京响起,但在辽宁的冷夜里,一位老农却只对邻人喃喃说道:「换了旗子,人心还没变。」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我们不是要销毁历史,而是要解构谎言。」——这句话出现在南京中央广播电台的h金时段,也出现在千千万万新课本的首页上。

被命名为「文化革命2.0」的行动,正式於2031年春季启动。这场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内政部与文建会共同发动的思想整肃运动,并非针对某一群T,而是针对一整套思维框架——一种由极权政T深植社会肌理的语言、习惯与价值观。

「再教育」不再是禁语,而是重建真相的起点。

在四川成都的街头,文革期间的红卫兵雕像被小心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本巨大的石刻书本,书页上刻着:「思想的封闭是国家的牢笼。」在哈尔滨,党文化命名的公园、街道、学校纷纷改名,原「红旗小学」改为「自由路小学」,原「八一广场」更名为「辛亥民主广场」。这些行动伴随一场前所未见的公共论辩运动。

民间出版社如雨後春笋般涌现,《真相与记忆》、《被消音的中国》、《2049之前的历史战争》等畅销书在书店抢购一空;曾被禁绝的作家如林昭、刘晓波、李锐的文集重新出版;甚至连的影像资料都经官方授权在各地展出——展览名称简单明确:「历史,不再沉默」。

这场文化运动,既是一场去魅,也是一场洗礼。新一代学者、编剧、导演将过去禁忌题材重新包装搬上舞台与萤幕。《审判》、《我们的红太yAn》、《消失的父亲》……这些作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引发轰动与深思,也伴随不同程度的批判。

「我们真的自由了吗?」一名观众在观影後轻声问道。

毕竟,文化革命2.0并非没有Y影。部分极端分子将其视为报复旧势力的机会,在地方发动所谓的「人民法庭」,对过去的g部与红二代进行公审。南京政府急忙颁布《反政治暴力条例》,明令禁止私设公堂、围剿斗争,却难以完全遏止地方自发行动。

最敏感的冲突,来自於「烈士重定义」的政策。曾经被视为「革命英雄」的人物,重新被国家历史委员会审查。某些城市开始拆除铜像与邓小平纪念堂,引发当地老党员与年轻民主派的街头对峙。这不是纯粹的历史清算,更是一场「谁能诠释中国」的争夺战。

对於这场席卷全国的思想浪cHa0,总统在中山陵发表演说时说:「文化革命2.0并非针对任何一党一人,而是针对我们所有人心中那段习於接受与惧於思考的时代。我们今日之清算,不为报复,只为记得。」

当晚,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在中山陵前冉冉升起。远方的学生队伍合唱《梅花》,一如多年前那场救国运动的声音。但这一次,群众不再高举蒋中正的遗像,而是手持写着「我思故我在」的白纸,静静站在历史的转捩点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2032年春,南京总统府迎来了它自1949年以来最关键的一场记者会。内政部长与立法院院长共同站上台前,背景是一幅书法卷轴:「五权宪政,民主中兴」。所有人屏息以待,一份文件自银sE匣中被取出,纸张雪白,印章鲜红。

「中华民国宪章」——新时代的基本法,诞生了。

这份宪章历经长达十四个月的草拟、公民讨论与跨党派协商。它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一次从零出发的重构。历史学家称它为「1947年宪法的JiNg神续篇」,政治评论家则称它为「中华民国对未来发出的承诺」。

新宪章的核心条文如下:

确立三权分立与五院制并行的制度,强化监察与考试权,杜绝政党长期垄断。

总统、立法委员皆由人民直选,全国采单一选区两票制,并设「人权保障条款」不可修订。

废除「党国合一」T制,规定军队不得隶属於任何政党,国防由国会监督。

为回应过去政权不透明与历史,设立「转型正义委员会」常设机构,并保护言论与资讯自由。

南京宪章发布当日,从东北到岭南,超过三亿人透过电视与网路见证历史。

街头张贴标语:「新民国,不再有禁声之地」。许多长者流下泪水,他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批斗、六四的沉默与数十年的网路审查,如今,他们终於在公投中写下自己的名字,为宪章投下同意票。

宪章同时也提出了「未定地区特别条款」,明订中华民国宪政制度适用於所有主权领土,但对尚未明确治理状态的地区如钓鱼台、南沙诸岛保留未来协商空间,交由人民公投决定未来地位。

在南京宪章发布典礼後,总统府前的国父铜像下聚集了数万群众。总统登台说出一段为人传诵的话:「我们用宪法,而不是枪Pa0,延续民国的生命。」

当晚,长江两岸灯火通明,《中华民国国歌》响彻华中夜空。无数民众在社群网路上贴出那一页宪章首页,并附上一句话:「这一次,我们不再错过。」

随後,第一次全国选举时间敲定:2033年冬。

这是自1947年以来,第一次全中国范围内的普选。一场真正属於人民的选举,终於在新民国大地上重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2033年春,距离北平光复已逾两年,全国普选也即将展开,但中央政府内部却陷入一场难以回避的角力——重建行政区划。

长期处於分裂与军管状态的中国,在重新纳入中华民国宪政T制後,必须重新定义其地方治理架构。旧有的「省、县、乡」制度一度因所谓「地级市、特区、自治区」T制而遭破坏,而战争结束後的真空期,更使得各地出现大量「临时管委会」、「区域重建联盟」与「军政过渡组织」。

内政部提出方案:「恢复中华民国三十省T系,尊重历史、统一法制」。此案一出,即在立法院引发激烈辩论。来自西南的民意代表质疑,恢复旧省界恐忽视地方民族构成与现代交通发展;而来自东北的成员则反对将过去「满洲」地区细分,认为应强调民族融合。

更为敏感的,是部分省区内出现拥兵自重、实质掌控资源的军政派系。例如「中原重建集团」实际控制河南与山东大部,其领导人曾任地方游击力量,如今拒绝接受中央直接任命,声称「只接受国民直选与军人提名的混合议会监督」。

南京对此极为警惕。总统在国安会议中冷静表示:「我们不是要恢复军阀时代,也不是要用选票包装分裂。民国不会容忍地方封建主义的复辟。」

最终,行政院与内政部折衷提出《省级重建条例》:原三十省为基础,允许部分边陲地区暂设「直辖监理区」,由中央派出监理使暂行治理,期限为三年。此举既避免地方军政势力名正言顺掌权,也维持行政秩序的最低稳定。

然而,条例公布後,各地反应不一。华南部分地区爆发抗议,标语上写着:「我们打共匪,不是为了换来新中央官僚!」与此同时,重庆、武汉、长沙等地的地方议会却纷纷表示支持,愿意纳入新T制,换取基建与重建资源。

学者指出,这场省级建制之争,表面上是行政划分,实质上却是「中央信任危机」的反映。

2033年夏,《省级重建条例》正式生效,中央在全国划设30个省、5个直辖市、3个监理区。其中,华北与东南率先完成地方政府改组,但西北与西南仍需协调与整合。新民国虽然恢复了版图,却还未真正完成「一国一致」的治理秩序。

历史记者如此形容这一年:「民国重生之路,从不只是跨过长江与北平,更要走过地方的山河与心灵。」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自2031年中华民国完成对大陆主要城市的控制,中央政府进驻南京以来,国内政治版图正在迅速重塑。老一代反攻派领导人逐渐退位,新一代在战火与重建中崛起。他们不是地下党员,也非海外菁英,而是经历网路时代、数位革命与极权瓦解的中坚世代。他们的语言、思维与策略,与传统民国政治文化大相径庭。

南京总统府与立法院内部,人事更替如cHa0。参谋本部完成改组,国防部长、内政部长、经济部长三大关键职位皆由四十至五十岁之间的战时指挥官与行动领导人接任。这些人多出身军事情报系统或戒严时期後的改革派阵营,深知资讯战、认知作战与现代治理的重要X。他们的共同特徵是:不信仰威权,也不崇拜昔日的党国传统。

2032年夏,第一届「重建国是会议」於南京召开,会议中诞生一份非正式但政治意义重大的文件:《中原共识》。这份共识提及:国家发展主轴应移转至中原地带,建立「内陆首都群」。

南京应与郑州、西安、武汉共同形成行政次中枢,防止过度集中。

强调「去意识形态化」,淡化泛蓝泛绿分裂,推动战後社会融合。

重新界定「中原」概念,不再只是地理中心,而是未来中华民国的象徵X中枢。

这场会议被媒T称为「新的政治星座诞生时刻」。数位新星迅速浮现:有的曾是战时无人机部队指挥官,有的在占领北平时负责与地方组织G0u通,有的则是科技背景出身的青年行政官。这些人不受老派政党传统羁绊,被民众视为战後重建的象徵。

与此同时,传统政党的本土派与大陆派之争也日益激化。部分泛蓝本土系坚持迁都台北、尊崇旧制;而泛绿的进步派则主张彻底重构宪政与区域治理,甚至提出「去台湾中心论」。双方争执使得一批中间路线的「中原派」应运而生,以南京、郑州、武汉等地为基地,主张「不重返旧党国,也不固守岛屿思维」。

国际媒T在报导这一现象时,给出一个标题:「谁将成为中原之主?」

而在民间,则流传一句话:「长江以北,h河以南,谁能真正领导这新中国的心脏地带?」

中华民国的新时代,领导人的权力来自於选票、战功与治理成绩,而非过往的流亡历史或派系庇荫。这样的局面,对许多人来说既陌生又兴奋。人民在m0索新的政治语言,而政坛也在找寻新的中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2034年初春,长江以南的工业走廊再次响起机械轰鸣。短短三年之内,中华民国政府完成了对主要城市与交通节点的战後重建,重启了许多在战争期间中断的制造链与能源设施。南京中央政府宣布「经济优先五年计画」,目标简单明确:将中国重新定位为全球制造与金融的中枢。

对外,民国政府大力x1引外资,重新启用原有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资格,并与美、日、欧盟签订新贸易框架;对内,则实施「产业去军事化」与「信贷重分配」政策,将重工与资金资源从军需产业导向民生科技。

江苏、浙江、广东成为三大经济引擎,许多曾被迫迁移的企业家与科技人员纷纷返乡;外国资本重返浦东与深圳,自由贸易港的招牌再度高挂。人民币在东亚贸易T系中的地位回升,民间普遍称这波复兴为「民国经济奇蹟」。

然而,经济高速运转之下,文化与语言的裂痕逐渐显现。

南京政府在宪章颁布後开始推行「国语复正」政策,将1940年代制订之国语以北平音系为主、南京音为辅重新定位为全国唯一官方语言。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国民学校在五年内完成课纲转换,公共广播与电视亦须以「标准国语」发音。

这引发了南方多省的不满。粤语、闽南语、客语、吴语等地方语言社群认为新政策是对地方文化的压迫。尤其在岭南与闽南地区,群众自发组织「母语保存会」,要求双语教育制度、地方语言纳入法定媒T频道。

在上海,一场名为「语言也是家园」的静坐抗议x1引上万人参与;在广州,老报人发起复刊《粤语日报》,声称「我们不是次等语者」。

政府回应则较为温和。教育部表示国语政策非为压制方言,而是出於「国家整合与资讯透明考量」。并承诺将开设母语教育专班,并在中广系统中设置「地方语言时段」。

尽管如此,语言问题已成为民国社会重建中的一面镜子。战後的中华民国,既试图统一语言与行政制度,也被迫承认多语社会的现实。人们逐渐意识到,若不能在「一国之内容百语」的前提下协商,则统一也可能埋下未来的分裂种子。

南京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在受访时语重心长地说:「国语是制度的语言,方言是记忆的语言;国家若yu长久,必须容得下两者共存。」

到2035年底,民国政府正式将「多语言文化保存条例」纳入基本法附则,规定所有省级政府需保障至少一种本地语言的公共传播与教育权利,并允许地方政府开设方言频道与教材。

这场语言风波没有立即平息,却为民国的语言政策打下了兼顾统合与多元的制度基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中华民国与美、日、俄重构同盟

战争结束後的世界不再是冷战时期的样貌。过去由美中竞争主导的国际格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瓦解,出现前所未有的空白。而这个空白,迅速被一个曾几何时被边缘化的名字填补──中华民国。

2032年至2035年间,是中华民国对外关系最关键的重建时期。起初,国际社会对於南京新政权的态度仍充满观望。虽然英、美等民主国家对民国的重宪与普选表示欢迎,但许多国际组织与贸易T仍沿用「中国代表席位真空」的技术X措辞,回避直接承认。

这一切在2033年「上海高峰会」後出现转机。

上海高峰会由美国牵头举办,邀请包括日本、英国、欧盟代表与南京民国政府出席。表面主题为「东亚重建机制」,实则为确认一项新的地缘战略安排:美、日、民国三角安全与经济合作架构。

这项协议有三大核心:

1.军事透明机制:三国承诺不於对方海空邻近水域部署核子或远端攻击系统,并建立联合情报通讯中心,对抗恐怖主义与残存极权势力。

2.经济互助与投资互通:日本企业与美资银行将获准进入南京与华东地区作为「东亚制造再出发」的基地;民国政府则在东南亚与中亚地区支持美日基础建设倡议。

3.共同价值声明:三方签署《东亚民主共识》,强调新闻自由、政党轮替与人民参与为区域稳定核心。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发出善意讯号。2034年,莫斯科宣布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恢复1945年中俄边界条约框架。南京回应此举,设立「黑龙江经济合作区」,允许俄资参与东北铁路与能源建设。

尽管西方媒T对民国与俄国的靠近表现出一丝疑虑,但外交部声明强调:「新民国奉行不结盟原则下的多边协作,既是和平承诺,也是主权展现。」

在联合国方面,2035年秋天,联合国大会以压倒X票数通过第3388号决议,恢复中华民国对中国席位的代表权。决议中明言:「基於宪政民主与主权实践,承认南京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

许多人形容这一年是「民国重返世界舞台元年」。

但并非所有盟友关系都一帆风顺。部分欧洲国家与东南亚邻邦对中华民国的复兴抱持疑虑,尤其关注其对南海、藏疆边界的主权主张。南京虽已在宪章中提出「未定地区由公投决定」条款,但在外交实务上,这种弹X也被视为战略模糊。

尽管如此,整T而言,中华民国成功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东亚民主阵营的中枢国家,在美中对抗崩解之後,填补了亚洲战略真空,并在新国际秩序中写下属於自己的篇章。

国际关系学者普遍认为,这波同盟重构不只是地缘政治的调整,更是价值观的重整──自由、法治与多边合作,重新成为亚洲的共识语言。而中华民国,正是这场新秩序中的关键发言者。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2035年初春,从北平的长安街到南京的中山路,从华南特区到青藏边疆,整个新民国进入第三年的重建与竞争。民选政府上任,宪政运作逐步落实,工业指数与就业水准超越光复初期预估。国际金融市场正式将「R」Republicofa-Nanjing纳入主要投资指数,与美、日、欧的协定也逐步生效。

然而,有一块关键拼图仍未被填上。

台湾,作为民国迁台七十余年的根基,如今既未明确统一,也未宣布,彷佛成为历史洪流中的停格。金马已随新宪章重新纳入中央T系,并於2034年完成地方选举;但台湾本岛,因其复杂的国际与本地政治现实,成为一个被延後书写的未定命题。

总统在记者会上回应道:「中华民国不急於带走一块土地,我们期待迎回一种认同。」

这句话被全球媒T转载,被视为对台湾民意与主TX的最大尊重,也是一种罕见的克制。

民间舆论依旧喧哗——有人坚定主张立即统一,有人则希望保留现状、以更长的时间对话,也有人质疑民国政府是否会在国际压力下让步。学者指出:「历史上第一次,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不是因战败而被迫,也不是因外力而勉强,而是必须透过人民自己选择。」

这场选择仍未来临,但却已经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宪章诞生後的第三年,被称为「新民国元年」。国民政府第一次以真正意义上的民选制度统治全国大部地区,并以平和、稳健的方式进行转型正义与重建工程。旧时代已远,新秩序仍在调整,但一切的起点,已不再依靠他人赐予的秩序或意识形态。

正如当年那份宪章首页上所写的:「这部宪法,不是权力的产物,而是人民的选择。」

故事,尚未结束。

台湾的未来,未被书写。

民国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坐着看http://m.zuozhekan1.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每个人都有梦想。

那些无法实现的遗愿,只能留在梦里,陪伴我们一生。

国父孙中山守忠革命,毕生追求民主与统一;蒋介石纵横时局,至终仍未能见证中国疆域完整、民国重返大陆的那一天。

历史的现实,总是残酷,命运的安排,也未必公平。

但在里,或许我们能为他们——也为我们自己——补上那个未竟的梦。

让青天白日再度照耀北方,让一段未曾发生的历史,找到它本该存在的样貌。

这不只是故事的终章,也是一个时代想像的起点。

', '')

最新小说: [总-攻]与蝙蝠家同行 美好的一天从修行失败开始 帝国的玫瑰 女攻太后的心尖儿宠 情瑟梦镜(纯R短篇) 欲瘾未止 【gb】精怪安抚司 把顶头上司变成心仪主人 白骨生花 我的一个合租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