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来到十月份的时候,《通缉令》的宣传营销开始全面发力,正式发布了宣传主海报。
马丁与朱莉分立海报左右,图像小了近三分之二的摩根-弗里曼以一贯的良好形象,站在两位主角后上方。
三位具备一定市场号召力的明星演员,全部在主海报上露面。
朱莉还未从非洲回来,关于她的新闻却频频出圈,尤其国际时事版面。
她与战争难民的合影。
作为联合国难民署大使的照片。
亲手撰写的文章。
陆续出现在北美的主流媒体上。
美利坚此时也需要这样一个人站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莉也是迎合了美国主流的需求。
六月份上映的《史密斯夫妇》,北美票房累计超过1亿8000万美元,全球超过3.4亿美元,让朱莉在主业电影上面,成功打了翻身仗,号召力暴增。
积极参与社会时事,抬高了自身格调,扩大了影响力。
华纳制片厂,后期录音棚里,马丁戴着耳麦,正在为几段镜头配音。
“那个肥婆是世界上最恶心的老板,每天让我们做重复性的工作,加班都不想给加班费,我压抑的快要爆炸了,真踏马的惨!”
这段台词,马丁说得声情并茂。
导演莱特里尔是个法国人,大声叫道:“说得好,马丁,我真怀疑你被老板虐待过!”
马丁摘下耳麦,从录音棚里出来,问道:“你说什么?”
莱特里尔重复了一遍。
马丁耸耸肩:“我在亚特兰大遇到过一些无良老板。”
莱特里尔理所当然的说道:“如果多次遇到,你们就该联合起来发动罢工。我们法国人,不是在罢工,就是在准备罢工。”
马丁说道:“毕竟巴黎啊。”
莱特里尔点头:“巴黎人这方面经验丰富,具有传统。”
马丁好奇问道:“巴黎的PD不镇压?”
“他们往往会被包围。”莱特里尔不像是在开玩笑:“然后脱下武装,加入到罢工中,PD也是一份工作,当然有罢工的权力。”
马丁觉得好有道理。
今天工作到此结束,两人一起出了录音室。
有个漂亮的法国女演员正等在门口,见到莱特里尔就是一个拥抱,然后热吻。
马丁准备走。
莱特里尔挣脱女伴,介绍道:“我女朋友艾拉。”
艾拉个头高挑,身材极好,主动打招呼:“你好,马丁。”
马丁跟她握了下手,寒暄了两句。
知名导演就跟明星一样,从不缺女伴,马丁记得影片开拍时,莱特里尔的女朋友不是这个,拍摄期间还换了个男朋友,到了拍摄尾段又换成了女朋友。
现在看,女朋友再次更新。
莱特里尔拍了艾拉后背一下:“你去前厅等我,我有事跟马丁谈。”
艾拉很听话,乖乖去了前厅。
莱特里尔以眼神示意艾拉的背影:“怎么样,很性感吧?”
马丁称赞道:“你眼光非常好。”
本来他以为法国导演是想炫耀一下,谁知道莱特里尔下一句出乎预料:“有没有兴趣上她?”
马丁诧异的看向莱特里尔头顶。
莱特里尔很开放:“晚上我们可以一起。”
这种不正经的邀请,马丁当然要拒绝:“我有固定女朋友,很爱她。”
莱特里尔多少有些失望:“好吧。”
“改天再聊。”马丁率先离开。
布鲁斯从拐角处现身,跟了上去。
莱特里尔不禁皱眉:“好莱坞竟然这么保守?”
马丁去了另一边的会议室,等托马斯和华纳兄弟那边的人过来。
布鲁斯也进来了,见屋内没别的人,说道:“导演很失望啊。”
马丁提醒道:“你忘了,他是双向插头,拍摄期间交往过男朋友。”
布鲁斯说道:“这圈子有怪癖的人真多。”
“名利放大人的欲望。”马丁拍了拍他,又指了指自己:“我们还不是一样。”
布鲁斯却说道:“不一样,我们没他们变态。”
旁边放着一份报纸,马丁一眼就看到朱莉,拿过来才发现,《纽约时报》竟然刊登了朱莉署名的文章。
标题很朱莉。
《未来,我们应对难民危机的方式,会成为考量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标尺》
文章中列举了朱莉在中东和非洲考察获取的一项项数据。
不得不说,这女人能被全美媒体搞成圣母,社会大环境不可忽视,但关键还在于自身营销。
会议室门从外面打开,托马斯和丹尼尔一起进来,各自拉开椅子坐下。
丹尼尔看到马丁手里的报纸,说道:“我与朱莉沟通过,让她下个月月中或者月底回来,目前她在与皮特不断电话拉扯,争取维系到返回洛杉矶,再正式宣布分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