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裴孟檀又道:“不管多难,赈灾银一定要筹。先让江南路自己的粮仓顶着,不够再从周边路州调,汉中、广泉、江北,总能撑一阵。我们再细细想办法,诸位也莫急躁过头失了理智。”
“裴大人说得是。”崔连壁很捧场,“但下官只会指挥军卫,对这些事项是一窍不通,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裴孟檀颔首表示理解,“抢险救人,还得你们卫军多劳。”
旁侧谢延卿叹道:“实在不行,就只能在收秋粮之前加征一次临时税了。只是江南路本是上税的第一重地,此次肯定不能收,今年的秋税也要免,那么摊在其他路头上的税就低不了。其他路的官民未必愿意啊。”
“赈灾银这一项就挪后再议。”秦毓章将江南路的税赋卷宗收起来,“夏日炎热,灾后恐出疫病,太医院和悬壶司也要及早派人下去,把当地的医馆散医悬壶堂都组织起来,抢救灾民的同时要严格预防疫病。”
底下便有人说:“李太医妙手仁心,又对防疫颇有心得经验,或可让他主持此事项大局。”
“可。”
一众堂官一条一条地议事,钱主簿将各人发言记录了半指厚的册子还没完;贺今行便负责起草他们议定的公文命令,无误后,送去让各项事宜负责的堂官签字盖章后再将其发出。
厅内数十支烛火煌煌,灯芯不知被剪了多少次,直到五更天,内侍奉皇命送了早膳过来,所有人才稍歇片刻。
官员们用罢早膳,便互相整理袍服官帽,准备去上朝。
虽未至朝会日,但今日这一场朝会必定免不了。
贺今行帮着钱主簿处理完议事后的整理归档,后者便匆匆赶去端门;而他自己,虽不打算回家,但也跟着离开。
政事堂的飞檐擎着蒙蒙亮的苍穹,檐下灯笼终于熄灭。
第097章 十九
寅正已过,大雨仍未停。
贺今行为赶时间,不走街道,戴着雨具飞檐走壁直奔刑部尚书府。
他要去找贺长期。而后者在殿试之后上门拜见大伯父那一次,就直接被揪回了府里,多次抗议也无甚效果。
到府上时,贺尚书已骑着马上朝去了。
他绕到后院,发现贺府大小院子虽拥挤,但舍了后花园,竟也辟出一块不算小的演武场。场上有人练武,近前一瞧,果然是贺长期。
“哥!”贺今行趴在墙头小声地叫人。
贺长期听见声,收了势将长棍往兵器架里一插,一边问:“有正门不走,这是干什么?”一边几步上墙,熟练地翻了出去。
“来不及解释,大哥你先听我说。”贺今行跟着跳下去,抓着他的胳膊说:“过几个时辰就会有旨意下来,陛下派你押送七十万两军饷去仙慈关。江南骤发水患,国帑艰难,未免夜长梦多,户部和兵部应当都会要你尽快出发,到时……”
', ' ')('“等等,七十万两,这么多?军饷?都让我去送?”贺长期惊得呆在原地,又很快回神,“不对,以西北建制光饷银一年就得一百多万两吧,怎么就这么点儿?”
“就这么多,送过去再说。陛下专门点的你,我猜是让你押送过去,短时间内就不用再回来。但你此前从未走过赤河马道,也是第一次押饷,上头肯定还会叫你去见一面。不管是桓云阶、崔连壁或者其他什么人,不出意外地话他们会做好安排,然而路途遥远,计划永远不及变化,你有哪些顾虑和需求,都一定要趁机向他们提出来,做足准备再去。”
贺今行紧锁着眉头,不给对方插话的机会,便继续说:“再有一条。赤河马道虽沿河走,但行的都是陆路,出京畿过宁西尚还好说,然秦、甘两路多响马,你们队伍踏入甘中境内,直到抵达仙慈关,途中不管赶路还是休憩,只要不是山崩地裂,都绝不可卸甲。”
贺长期从最初的惊异之后,便很快接受,此时沉吟道:“如果我没记错,地理志记载,秦甘气候干燥,风沙又大。一直不卸甲,我没问题,但跟着去的军士是熟手还是?”
“朝廷没有设置专门押送军饷的队伍,以往都是临时征调卫军。此次赶得急,可能会从禁军里抽,怎么让他们信服就得靠大哥你了。”他放松气氛似地笑了笑,“你还记得贺平吗?他从前在西北军服过役,于宣京和仙慈关两地往返多次,对这条路很熟悉,现在南城兵马司做巡逻兵,大哥可以想办法招他做副手。”
“他们也上京了?”贺长期对自己每一场打输的架都记忆深刻。
贺今行点点头,知道对方还记得就行,“快要点卯,我得马上回舍人院,大哥若有什么事,可晚上再来找我。”
后者握着拳咽下一肚子的疑问,目送他消失于一片屋檐后,利落地翻回去,跑向自己的院子。
天边如大鱼翻肚,露出一缕白色晨曦。
卯时正,贺今行踩着钟声将将跨入政事堂的大门。
掌印大人也刚到片刻,见他来,随口问了一句今天是怎么了,好好地突然就召开大朝会。
这位新来的掌印也姓秦,面相身材不如上一位周正,但对一众下属都比上一位要和气许多,也不爱故意磋磨人,是以更受欢迎。
贺今行便将江南洪涝成灾的消息汇报,再大略提了提昨晚的夜议。
“这,这,”秦掌印听完,一脸震惊,“……那我们是不是要准备起来?”
他拱手道:“接下来一段时日收发的公文应当会多起来,我等当打起精神等待命令,快速应承,小心办事。至于其他,还请大人定夺。”
“完了,我昨晚竟一点不知,没能赶来,相爷不会生气吧?”秦掌印却想到别的,茫然地望向端门的方向。
数十丈外的崇和殿里,比人高的宫灯长明。
满殿朱紫锦袍熠熠,裹在其中的官员皆垂首不言。
“……元武年间,江水十载祸其四,每每患及两岸,损伤官民财产无数。是以太祖拦江水,造大坝,使河清海晏,赐‘太平’之名,铸千秋之功。经历代先祖扩建修缮,绵延两百余岁,福荫万兆生灵,不曾垮塌过一次。然则在朕治下,却逢百年不遇之大雨,令百年不溃之堤决口,淹没百年富裕之县地。苍天何以如此薄朕乎?”
大殿里只有皇帝的声音,嘶哑干涩。
“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朕登极十五载,上承皇天,下御百官,克民事,修己身,为天下计,己饥己溺,忧思万千。乃至一夫不获,一民不立,皆私以为是朕之过也。如今千万子民饱受洪涝之苦,加诸朕身,朕便如亲受千刀万剐之极刑。”
明德帝自御座上起身,走下丹陛,走过群臣。
众臣随侍其后,裴孟檀眼眶湿润,不忍地低声叫道:“陛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