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即广东又爆发黄萧养起义,至景泰年间才被平定。
这些“盗乱”的爆发反映出明朝已进入多事之秋。】
【其实有一点, 还是要给朱祁镇正名一下的。
那就是这个时候明朝国防赖以维持的卫所制度,已经濒临崩溃。
这个锅并不是朱祁镇在王振的支持下频繁用兵的, 而是从卫所制度创立之初就开始有了。
就是,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
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
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的这个制度。
但是由于自朱元璋创立卫所以来,卫所军生活就异常艰苦,月粮过低,又常被军官克扣,难以养家糊口,以致不断发生卫所军人逃亡的现象。】
【正统二年十月,直隶巡按御史李奎报告:“沿海诸卫所官旗,多克减军粮入己,以致军士艰难,或相聚为盗贼,或兴贩私盐。”
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兵科给事中刘斌更提到:“近数十年典兵官员既私役正军,又私役余丁。甚至计取月钱,粮不全支。是致军士救饑寒之暇,尚何操习训练之务哉?”
而在正统三年的时候,逃亡官军已经达到了1633664人!】
这个数字让朱元璋这个建立制度的人多少有些难受。
哪怕是他早就在天幕的提醒下知道,没有什麽制度是可以一直不变的,是一直是好的,但是直面这种数字上的沖击还是让人很难接受的。
他也知道,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大刀阔斧的帝王,是一个能将祖宗之法变革的帝王。
但是……
朱元璋叹了口气。
从前面的内容来看,这小子不像是能承担重任的那种人。
【面对这样的状况,朱祁镇除了一味强调加□□所管理、清出逃亡军士外,并无治本之策。
卫所旗军不仅严重缺额,而且在伍旗军之精壮者又多被军官占役,既荒废了操练,又荒废了军屯。
尽管朱祁镇再三禁止私役军士,可各级军官私役军士却依然如故。
军器装备的质量也明显降低,正统四年,工部奏称上年军器局打造盔甲军器六万四千多件,皆发给神机营及总兵官任礼所辖卫所,将士反映“多不如法”。
同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李果奏称,由于管理不善及官吏贪污克扣,使“兵无实用,民遭横毒”。
总之,正统年间,因为武备废弛,明军战斗力已大不如前。】
【除此之外,流民问题也在正统年间恶化。
朱祁镇即位之初,户部公布天下户口9702495户,田地4270172顷。
相比洪武二十六年的数字,户口减少三十六万,田地更减少了将近一半。
朱祁镇并未对这一现象足够重视,反而对宗室、勋戚、宦官兼并土地的现象予以姑息。
权贵兼并土地,地主飞诡为奸,平民百姓赋役负担越来越重,导致越来越多的自耕农破産,
加上正统年间频繁爆发的水、旱、蝗等自然灾害,流民问题由此産生。
总之,正统年间,明朝不仅内有宦官专权,社会也面临危机局面。】
【当然了,我们实事求是的说,这些内容其实也都是从朱元璋时期开始便已经埋下隐患的。
前面几个皇帝的时候这个问题可能还没有特别明显,而这几个皇帝们能力……
对比明朝整体的皇帝们可能还行,但是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敏锐度还是差了点。
正好碰到朱祁镇的时候,这种矛盾集中性的爆发了。
而朱祁镇这个人又太废物,并没有能解决此事的能力。】
【不过这个时候,更大的危机出现了。
正统年间,北方蒙古鞑靼部被瓦剌部首领脱欢、也先父子控制,势力蒸蒸日上,
甚至将原属明朝势力範围的关西七卫、兀良哈三卫纳入囊中,其範围东起辽东、朝鲜,西至甘肃、西域。
而明廷军事力量主要被投放在麓川之役,所以对瓦剌的崛起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而是一味姑息。
当然,这种姑息也并不是从朱祁镇这个时候就开始的。
只能说缔造了“仁宣之治”的两位皇帝,都很麻痹大意。
这些草原上的民族,只有在你威慑足够的时候才是载歌载舞的好民族,其他时候随时準备咬你一口。】
【鞑靼大汗脱脱不花及他所封的“太师淮王”瓦剌部首领也先都会派使臣与明朝展开朝贡贸易及大同马市。
也先为了获得更多回赐及窥伺明朝虚实,所派使团人数从数百人增加到正统六年的2400余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