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身边有个幕僚,叫做柳因,盛元二十年被他纳入的麾下,人人都说,他与东宫的那位有几分神似。”
李重华浑身一震,有些不太愿意将这几句话听进去,而后又想到了自己上次在酱牛肉面的小摊前见过柳因,干脆也就和李浔说了。“我见过他,可我对那些传言也不敢苟同。”
“你见过?”
“嗯。”这没有什么好隐藏的,“上回你让念生带着我去太平街逛逛,就遇见了他,他还给了我一块儿玉牌,这事儿你应该也是知道的。”毕竟李浔派了不少的人跟在他的身边。
李浔却矢口否认,“我又哪里能知道了?”
“你的那些暗卫……”
“从秃鬼山后没多久,我便让他们只顾着你的安危即可。”李浔很是狡黠地笑了笑。“我知晓你总是会告诉我的,对不对?”
李重华面上一热,觉得他这话说的理直气壮,但自己又真的不知该如何驳斥,于是赶忙地接着自己上半句话说了下去。
“我想着既是晏鎏锦的人,那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好留的,于是就去当铺换了些银两,那换来的让我买了那个戒指和木簪了。”
“哦?”听着他说的那些话,李浔笑出了声,半眯着眼睛靠在了他的肩上,就这么侧着脸看着他,又说:“这么说起来,晏鎏锦的银钱收买了我?我就这样收下了,是不是也可以算作是他的人了?”
李浔的身体热,呼出来的气息也是热的,喷在他的下颌处,叫他起了一身的汗毛。
“照你这么说,我们都食君禄,都是今上的人了。”他说这些原本也没有什么意思,只是话说出后却平白地让人觉得奇怪。
李浔面上的笑变得淡了一些,“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们都是万岁爷的人。”
他晓得李浔这是有些不开心了,但为什么不开心他也说不出。
只是过了好一会儿,李浔忽然问他,“重华,你原本应当是储君,今上驾崩你当继承大统的,告诉我,你现在还想吗?”
这个问题问出来,过了很久他都没有说话,不是不想,只是不知道该作何回答。
“没有什么想不想的,只是会问该不该。”他笑了一下,“很多时候,我想不想都没用。”
“李浔,我常常觉得这京都城诡谲,你看那城墙高耸,可我总觉得有比那城墙还高的人俯瞰着我们,用一双手就在我的身后推着我走,我看不见他,也反抗不得。”
生在薄情皇家,没有人问他想不想;母后薨被锁进冷宫,没人问他想不想;从冷宫出来不过半旬就被封为储君,也没有人问他想不想······哪怕是从深宫当中出来,他能自己做主的时候也几乎没有。
只是他命定如此、只是他责任应当。
“哈。”李浔冷笑了一声,直起了身子又靠在了架子床上,抬着手盖住了自己的眼睛。“这双手,盖住的何止是京都啊。”
这日下午说来说去也没说些什么有用的,反倒徒惹了几分伤感。
李重华正想转了话头,说些能让彼此都觉得轻松的事情,李浔又忽然坐直了身体,偏着头看着他,问:“你母后薨于盛元几年?又是因何?”
李重华抿了一下唇,其实也不是很想提到这段往事,可李浔问了,也就还是如实地对他说了。“盛元七年,生泠河的时候血崩。”
“我记得孝贤皇后的父亲是柱国,哥哥是上轻车都尉,母亲也是武将世家的。”
“是,是啊。”若不是李浔提起,他险些都要忘了自己的外祖父和舅舅是驰骋沙场、戎马一生的大将了。“我听闻母后当年也颇有几分巾帼英雌的气概。”
李浔沉吟片刻,“可我又闻孝贤皇后体弱,坤宁宫常年草药不断。”
“听说是生我的时候受了些罪。”他不敢想此事、也不敢提此事,若不是因为他,或许他的母后也不会再骑不了马、挽不了弓,又或许根本不会早逝。“所以落下了病根。”
“是旁人这么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这么想的?”李浔问他。
“有人这么与我说过,我自己……”他垂眸,压下了眼底的翻涌而上的自唾。“我自己也会这么想的。”
李浔将他揽入了怀里,轻柔地抚了一下他的背。“不是你的错。”几息过后,又是非常笃定地重复了一遍。“不是你的错。”
那是谁的错呢?
李重华想问他,也想问自己。
除了怪罪自己,他不知道还能怪罪谁了,说天道太残忍、说宿命太虚无、说这人世万千又太任性,但倘若什么都不怪罪的话,又会觉得他母后失去的那些仿若是微不足道的。
就这么相依着靠了一会儿,他嗅着李浔身上的气息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却在这个时候又听到李浔问:“你的外祖父和舅舅,你还记得是如何离世的吗?”仿若今天就要将他与他的家人了解个透彻。
暗自叹了口气,还是说了出来。
“自母后被册封为后,接掌了凤印起,外祖父与舅舅便自请镇守边疆,在玉龙关待了整整七年,期间未有诏、未回京。”他没有去过玉龙关,只晓得那是个苦寒之地,常年有外族来犯。“盛元七年,狄族举兵来犯,我魏家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十万,他没见过那么多人,没听过那么多声音,也没数过京都城内的百姓到底几多何。
“玉龙关、玉龙关。”李浔忽而笑了一下,殷红的唇勾起,带着几分颓靡。“我就是从玉龙关来的。”
“什么?”李重华一惊。
那样的苦寒之地也可以养出这样瑰丽的玉兰吗?
“盛元八年,我离开了玉龙关。”李浔说。
李浔说出来的话带着十分粘稠的情绪,所有的掺杂混合在一起,让李重华分辨得不仔细。
他忽而觉得,好像现在难过的不仅仅是自己。
沉默了半响,他只能不痛不痒地问一句,“玉龙关是什么样子的,母后跟我说,那里常年落雪。”
“是。”李浔应答得很快,似乎方才得那些情绪不曾真正地困扰他。“但我已经有十年没有回去了,不知道那里是不是改换了日月变了新天。”
都是他乡羁旅客、终成难归故土魂。
李重华回手抱住了李浔,学着对方也轻拍着背,哼了几句不成调的童谣。
哄李浔,也哄哄自己。
良久,李浔复又开口,被圈在怀里的李重华听得那声音觉得闷闷的,像是从很远的过去传来,隔着千万年的光阴、隔着风霜雨雪。
“重华,你想重登宝位吗?”李浔问他。
而他还是一样,没有作任何回答。
作者有话说:
这章还是有一些信息量的。
第79章 【柒拾玖】解开蛊虫
正月十五一过,整个掌印府,或说整个京都就又忙了起来。
巫朝出了十五就背着药篓出了门,在一个尚算好天的午夜,说是要给他们去找解鸳鸯蛊的草药。
出了掌印府的门之后,大抵有半旬的时间,他都没有再回来。
李重华不懂药理,却又莫名地觉得此事有些怪异,心中隐隐有些惴惴不安,总觉得这黑云压城的京都,风雨欲来了。
在某个雨雪夹杂的夜晚,巫朝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掌印府,彼时府内的灯也熄的没几盏了,尚存的也摇摇欲坠、飘忽不定。
他一身蓑衣被子卯带着,又随着李重华的后脚进了李浔的房,
李重华看着巫朝的模样,险些没能认出来。
“李浔,我回来了。”巫朝说,嗓音还带着几分嘶哑。
李浔起身将房内的炭盆给点燃了,“如何?”
巫朝点了点头,“嗯,事成了。”
“好,记你一功。”李浔摆摆手,让大家都落座。“这鸳鸯蛊什么时候能解?”
“现在就能。”巫朝摘下了身上的蓑衣和斗笠,侧身对子卯说:“子卯叔,帮我要盆冷雪来。”大抵是有些累了,他难得话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