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这边上上下下吵了5日之久,这才决定南下的正在御史,一位正使,两位负使,正使者是皇帝的亲信,副使者分别由大皇子和二皇子母家那边的人。
皇帝虽然正值壮年,但是今年春天赶了一场风寒,久病不愈,如今身子虽然大好了,但是朝廷内外的人还是有了些打算。
两位皇子对于储位之争越来越严重。
历朝历代,朝廷发下来的赈灾银两,层层都会被个地方官吏盘剥不少,能落在在灾民手中的能有半数,那就是万幸。
赵晋没这个能力管,也实在是插不上手。
这个敏感话题,如果他稍有不慎就会被他的便宜皇兄惦记上,得不偿失。
京中赈灾的队伍终于出行了,赵晋这边将之前准备好的粮食,分别派人秘密的送出京。
挂的都是各地商人的名字,丝毫没有透露自己,赵晋也不想得这个名声惹这个麻烦。
随着各地的邸报不断传来,在灾区的实际情况一点点的传入京中,上首位的皇帝脸色是越来越黑,这段时间朝廷内外都是安静如鸡,就连后宫的诸位娘娘,那也都是乖顺的窝在自己的宫里,更不敢拈酸吃醋。
赵晋这些日子一直窝在京郊的农庄当中,画了一亩三分地,正在培养水稻,他虽然不是农学专业,但是前世上网看到不少关于杂交水稻的科普,虽说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尝试总是好的。
这样大意的气氛过了两个多月,青天间,正副使接连上表,让皇帝登高为天下祈福。
古代就是这样,一旦遇到什么地质灾害,百年不遇的洪水大汉之类的皇帝,就要下最急的文书昭告天地,祭拜天地,这才能够求雨,已示太平。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皇帝登高祭祀之后,大雨就倾盆而下,各地分别下起了不同程度的雨水,这场旱情才算得到了缓解空气中因为干热升起的焦躁也在雨水的冲刷之下,一点一点地消弭开来。
久旱的京城百姓纷纷冲出家门,迎接着难得的雨水,一个个人脸上都是明媚的笑容。
因为他们知道有了这场与今年的雪就不受影响了,而且冬小麦可以如期种下去,也能期盼点明年的收成。
赵晋紧绷的神经,这才算是和缓下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自然的伟力,都是让人类无可奈何的只能祈祷和接受。
而在这场大旱情当中,地瓜确确实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耐干旱的特质,让种下去的这批地瓜收成不错,不紧满足了当地百姓的口粮,甚至可以惠及及周围的百姓,这可让种植地瓜的县官纷纷得到了嘉奖。
经过这件事情,皇帝对地瓜也是格外的重视,下令今年农牧司一定要在皇庄当中大面积种植,地瓜培育两种分发到全国各地,让百姓们都能够种上地瓜挂吃上地瓜。
而对于赵晋不时递上来的海外新奇种子,皇帝这时也十分重视起来,都会派专人进行种植,观察品尝各种食物的口味和作用。
董太后到底是年纪大了,前些日子为了旱情的事情跟皇帝担忧,这会儿又是病了,久病缠身人也憔悴了不少。
赵晋不时的进宫探望他,他老人家也不知从哪儿想起,非要给赵晋个名门闺秀做王妃。
这可吓坏了赵晋,他虽说已经解毒了,但是董太后不知道啊,如今让他娶个女子进门岂不是害了人家。
好在近日来赵晋上供的不少种子,都得到了重视,也有不小的成绩,皇帝那边感念他的功劳,这个才在董太后那里求了情,免了对于赵晋的赐婚。
虽说皇帝这次站在他这边,但是言语之间对于赵晋身边的暗十二确实颇为忌讳。
虽然赵晋几次三番的用话语搪塞过去,但是这么久了大家都知道,赵晋身边只有暗十二一个,平时随时在身边的也仅有他一人,并未有任何暖床之人,这就足以看出对方在赵晋心中的地位。
第86章 守灵
赵晋离开之后,这对儿权利最上边的天家母子,对坐慈宁宫内。
董太后卸了妆容和头上的珠翠,脸色发白病奄奄的靠在软榻之上。
咳咳,晋阳路家女,知书达理,秀外慧中,早年跟着他祖母来宫中几次哀家看着那个孩子就是个灵秀的。晋儿,如今王府之中也没个女眷,无人打理家事,平日里的人情往来,各家府邸的走动,他一个男子粗心大脚的,到底不周全,咳咳。
晋阳路家是几百年的大家族,人丁兴旺,族人在朝在野为官的也不少,文武俱在,而这辈路家人五个儿子,唯有一个女儿,所以自然对这个嫡女百般宠爱如掌上明珠。
如果能够娶到路家女,日后上年有了妻族荫蔽,日子也能过得顺遂许多。
皇帝端坐在太后身边,面色未变,替太后亲自端了碗茶水,温声说道:母后要操劳,喝杯茶压压喉咙。那陆家女虽然。灵秀到底,养在乡里,只怕性子跳脱。而且九弟的这种情况娶了陆家女,难免他日后愿对到时陆家人爱女心切,只怕会影响了九弟的名声。
董太后闻言面色有些冷,不轻不重的将茶碗放在案几之上,盘着手中碧绿的佛珠。
哀家知道这些日子二皇子的母家,几次接触路家。想为二皇子迎娶路家女做侧福晋,且不说那丫头比二皇子年长两岁,就算迎进府内,侧福晋母家势力太大,如果是个心思清蒸的能跟福晋共同时候,二皇子还好,如果是个抓尖的,只怕后院不得安宁。
皇帝并未多说什么,但人事看神态早就心意已决。
董太后叹了口气,她也不能真的为了这件事情跟皇帝翻了脸,揉了揉发疼的额角,太后疲惫异常。
母后这一生育有子女很多,但是只留下你们二人,你和晋儿是嫡亲的兄弟,他自小身子不好,哀家不忍心他过多操劳政务,一直就想让他当个闲散王爷,如今没了后嗣,百年之后还是要多仰仗你这个皇兄照顾。
皇帝点点头,脸上依旧是和煦的笑容。
九弟心思单纯跳脱,我作为皇兄的自然是要照顾他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董太后尽管在疼爱小儿子,但是也要顾及大儿子的感受。
如今京中波诡云谲,大皇子和二皇子的储位之争看似汹涌,实则都是皇帝在背后暗暗放纵。
如今的京城只怕不太平,太后勉强支撑起病弱的身子,一双浑浊的老眼定定地看着皇帝,声音平稳的说道:哀家这几日,总是梦到先皇,想来是快到年终岁末,你父皇想儿子了,不如叫你九弟去皇陵,为先皇守灵,也替哀家上几柱香。
董太后右手捏着碧玉的珠串,指节微微发白,慈宁宫一时安静的可怕,落针可闻。
皇帝轻笑一声,上前扶住董太后,让她在软榻上躺好,然后笑道:今年气候不好,想来也是上天预警,正好九弟替朕到皇陵之中祭拜先祖,求得先祖保佑我大齐万事昌隆!东林距皇陵很近,不如朕就将东林话给九弟做封地,那里有个皇庄,九弟喜好侍弄那些植物花草,正在播出京中一千精锐,护送九弟北上,母后这下应该安心了吧。
董太后满意的点点头,展开一个慈爱的笑容:晋儿是你的嫡亲弟弟,又是你的臣子,自然是仰赖他的皇兄多多关照,哀家老了,精神不计,只希望你们兄弟两个好好的。
皇帝内容慈宁宫中出来之后,一直面无表情地坐着龙辇上,回到御羽书王御前侍候的人那都是会看脸色的,一个个绷紧了神经,小心伺候。
御前内饰的大太监,小心翼翼的来到皇帝身边,送上一个折子。
回陛下,您要的瑞亲王近日的动态下面送过来了。
放下吧,下去。皇帝点点头,接过奏折,挥退御书房中的仆从。
翻开手中的折子,近日赵晋不是在负重练习拳脚,就是在京郊自己的山庄,种那些海外来的植物。要不就是琢磨琢磨集中的那几个铺子,如何变得花样的赚取银钱。
除了日常的节礼之外,赵晋几乎没有接触过朝中大员。
皇帝放下奏折沉思半晌之后,这才招来了礼部侍郎拟旨。
午后赵晋接到皇帝的旨意将东林发给他作为封地,并且令他守皇陵,祭祀先祖,无照不得入京。
赵晋示意孙贺给来宣旨的太监封上了丰厚的赏银。
他拿着圣旨满脸沉思,带着暗十二回到书房,一路上王府的人都是有些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地看着自家主子。
对外人来说,这道旨意无疑是把赵晋流放到外地,远离权力中心,这可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赵晋来说,这道旨意来的恰当好处,正中下怀。
他此刻强压着嘴角,拉着暗十二到了书房,这才展开唇角的笑容,高兴的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