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吗?会是他的吗?以昨日的情形,他会有心思寻书吗?且这书在她这里放了一天,若真是他的,他怎麽会一句不提?
含着这样的疑惑,觅瑜翻开了书。
第三十二章
书册的扉页上写着三行字:大道五十, 天衍四九,人遁其一。
觅瑜见了,心下思忖,莫非这是一本.道书?真是盛瞻和从正虚观里拿回来的?那这能是一本什麽好书……
她抱着这样的想法往后翻, 惊讶地发现书里提及了汝南郡王, 再仔细一看, 她的名字也有, 次数还比郡王多, 只不过用的“赵氏”二字,她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并且,比起寻常教诲之书, 这更像是一本传记, 记载了……她的故事。
——赵氏有女, 十五嫁汝南郡王, 婚后半年, 于太乙山之行遇太子……
书册不薄不厚, 大约要花费半日读完, 觅瑜却看了没多久就停下了,心里头翻江倒海, 震惊与古怪交织, 半晌没回过神来。
真是、真是荒谬, 这书里竟写了她嫁给汝南郡王之后,被太子和奇王看中——没错, 这里头的太子和奇王是两个人,一对活生生的双生兄弟……
一个俗套的故事, 膏粱纨绔看上良家妇女,强取豪夺, 从而引发的一连串悲剧。
如果故事里的膏粱纨绔不叫“太子”与“奇王”,良家妇女不叫“赵氏”,其余出场的人物也不是她听过的各色姓名,倒也算得上一出跌宕起伏的折子戏。
偏偏顶替了他们的名字,还写得那般活色生香——
觅瑜面色潮红地回想着书里的各种描写。
山路行半,赵氏因脚扭伤,不能行,偶遇太子。
赵氏花容月貌,身姿曼妙,笑时如山茶花开,朝露在鬓。
太子见即惊为天人,带赵氏回太乙宫,置t于内寝,斟茶请品。
赵氏谢过,品茶一刻,忽觉头晕,欲起身而不得。
太子揽佳人在怀,宽解衣袍……惊喜得知,赵氏尚为女儿身,原来汝南郡王有疾,自娶妻后不曾圆房……
赵氏惊惧泣泪,哀求无果……雪肤嫣然,落红床笫……音柔婉转,娇啼不歇……床榻响动,嘈切不停,晃如烛火,沉浮红浪……
这还是简化过的,书里描写得更加详细,什麽“肤漫绯色”、“玉柔伸张”……简直就是豔情春宫!
再往后看,情节更加曲折离奇——
后三日,赵氏皆在太子房中,其身如浮萍破碎,心中悔恨愈甚,几生死志。太子言:若自戕,便以夫家及母家陪葬。赵氏含泪饮恨,曲意逢迎。
第四日,奇王至太乙宫,太子相迎。
赵氏所藏内寝乃太子私室,除却太子与奇王,旁人不可擅入。奇王入内,见榻上美人,惊之。
赵氏亦惊,因太子与奇王乃双生兄弟,长相亦同。陡见太子模样入内,赵氏娇躯颤抖,不愿白日三度侍奉。经释,方知来者何人。
赵氏滚落下榻,泣泪跪地求救。奇王见美心喜,扶起赵氏,言语亲切,问得赵氏出身姓名,口称王妃。
奇王带赵氏离宫,车辚马萧。赵氏福身相谢,奇王含笑再扶,言:王妃若真要谢本王,不如与本王一度春风。王妃天人之姿,得兄长金屋藏娇,想必滋味甚妙。若不愿近日之事流出,还请王妃委身一顾。
才出虎穴又入狼口,赵氏懊悔绝望之至,不得已软腰应是……檀香泌盛……雨打荷花……赵氏大为呜咽……
潮毕,奇王绕指赵氏一缕青丝,含笑亲泽,曰:王妃果真甚妙。
赵氏泣泪不停……
这这这——这是什麽歪门邪书!
觅瑜翻书的手微微颤抖。
如果不是这本书的来历成谜,上头所写的除了豔情春宫之外,还有更令人在意的内容,她发誓,她一定会把它烧了,烧得一干二净。
到底是什麽样的人,抱有什麽样的目的,才会写出这种——这种邪书!
“她”被“太子”和“奇王”看中,被他们兄弟二人强迫也就算了,好不容易回到郡王府,过了一段安生日子、哦,不算安生,“她”一直梦见那对兄弟,梦回那段可怖的日子,在梦中被迫承受云雨。
虽然觅瑜也不知道书里为什麽特意要写这笔,但既为豔情春宫,想来重点便在这些男女之事上。
两个月后,赵氏被诊出怀有身孕,然而汝南郡王身患隐疾,从未与赵氏圆房,又何来喜讯?太妃由此判赵氏不贞,逼郡王将其休弃出府。
赵氏回到娘家,将心中委屈诉与爹娘。双亲大感爱怜,愿将爱女养在家中,并打落腹中孽种。
然而,就在赵氏即将服药之际,宫中忽然来人宣读圣旨,将她许给奇王,是为奇王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