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国公勿怪本王多心,半路上,已经收到河内张定和禀报,当地官仓出了不少问题,犯事者已经被押送京师,我不希望河南郡也有这种问题,咱们是自己人,所以提醒你一下。”
独孤纂连忙道:“殿下放心,河南郡官仓,除了正常损耗之外,足额足数,臣任上十五年,粮食没有出过任何问题,独孤家什么都能做,就是不能给圣后丢人。”
杨铭点头笑道:“若关东皆是河南郡这般,陛下无忧矣。”
他在探独孤纂的口风,独孤纂也在探他的,别看人家差点成了杨铭的老丈人,但最后不是没成吗?
“东京建成之后,河南郡应该会重新更改治区,不知会改成何样?”
杨铭算是听出来了,你还想当洛阳地区的一把手呗?
可能性倒是存在,但是将来的洛阳是东京,是都城,老大是皇帝,下面各部官员都在,你就算混个洛阳尹,上面还有豫州牧呢。
实际上,东京洛阳建成之后,会改为洛州,最大的官叫刺史,治所还在河南县,东京那地方将来都是大佬,关中贵族势必会早早在这里置办府宅,开辟领地,洛州刺史在这些人面前,没什么牌面。
老爹杨广在洛阳的时候,他说了算,外出巡游的时候,还会设置一个东都留守,所以独孤纂最幸福的时刻,应该是眼下,而不是将来。
“赵国公放心,将来若有变动,本王这边当会为你谋划,”杨铭笑道。
被人家窥破心意,独孤纂老脸一红,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是臣唐突了,殿下不要见怪。”
“不怪不怪,来,喝酒,”杨铭微笑举杯。
皇帝杨广喜欢喝绍兴黄,以至于上行下效,但凡重要宴会,必然是以绍兴黄为宴酒,民间叫做女儿红。
但其实洛阳这边,大家都不喜欢喝,还得是北魏时河东人士刘白堕所酿“春醪”最是盛行,杨铭也比较偏爱这种酒,喝多不容易醉。
宴会过后,杨铭返回住所。
这是一座大宅子,规模其实逾制了,基本和郡王府的规格差不多,但在洛阳,没人会操心这些。
府内收拾的一尘不染,显然精心准备过,但是独孤纂准备的侍女下人,都被杨铭打发走了。
这里,不能有外人。
翌日,杨铭在独孤纂等一众当地官员的引领下,与杨素他们前往洛阳新址。
临近晌午时候,众人抵达目的地,伊阙山,伊阙山因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同天然门阙,所以叫伊阙山,不过现在得叫龙门了,杨广改名了。
站在龙门山上,向北眺望,杨铭就算不懂风水,也能看得出,这真是一个好地方。
北邙山,南龙门,夹出来的一块中央平原,洛水从中流淌而过,端的是藏风纳气的一块宝地。
众人于一座视线最佳的山腰上,居高远眺,因为只有这里,才能窥见全貌。
眼下的洛阳,已经开挖地基,眺望远方,人群仿若蚂蚁般大小,密密麻麻。
“建城先建郭,东城墙长约十五里,南城墙十四里,北城墙十二里,西城墙十四里,总长五十五里。”
“洛水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共设桥五座,皇城以南,为疏通河水以免阻塞,所以需开渠分作三股水流,设北、中、南三道桥,居中为天津桥,意为天河渡口,北为黄道桥,南为皇津桥。”
“城中设桥两座,居中为中桥,居东为东桥……”
宇文恺手握图纸,为众人讲解。
这些桥都是浮桥,没有石桥,杨铭对于天津桥还是比较了解的,小说大唐双龙传里面,这里有过一场大战,寇仲徐子陵和师妃暄第一次硬碰硬。
而且这座桥,在历史上常常出现在一些名家的诗词当中。
史书对天津桥的形容: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
这是一座铁索浮桥,行车走马如履平地。
“洛水以北,西为皇城,东有二十九坊,设北市一座,洛水以南,以定鼎门大街为中轴线,东有六十七里坊,设东市一座,西有十六坊,设西市一座……”
整个下午,众人都在聆听宇文恺所描述的基本概况,
东京事关重大,每个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但是杨铭关心的,还是施工问题,洛阳营造,是昼夜不停的,夜间的照明,主要依靠篝火,火油是用不起的。
于是他看向杨达,问道:“那个叫武华的,来了没有?”
杨达点了点头,朝山下远处招了招手,不一会,便有一个年近五十的富家翁拎着下摆跑了上来,
“草民武华,见过殿下。”
杨铭微微点头:“木料供应,不可迟缓,暂封你为土木副监,负责此事。”
“草民必不让殿下失望,”武华大喜退下。
“云定兴可在,”杨铭问话道。
不一会,云定兴来了,这位曾经的太子老丈人,已不复往日荣光,眼下一举一动都表现的非常卑微,当年杨勇得势的时候,可是非常骄横的。
“陛下既然令你来督造冶炼诸事,汝当不负圣恩,但需知陛下节俭,不可耗用无度。”
“臣领命,”云定兴赶忙点头。
杨铭和杨素他们,是不会在施工地久呆的,像他们这样的,多为遥控指挥,统筹全局,真正在工地上的,是工部那帮专业选手,其中很多姓宇文的,他们不是北周皇室,而是宇文恺这一支。
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说法,宇文恺家里,就连门房的狗,都会自己做窝。
宇文恺家族=大隋建筑集团。
第222章 牛、羊、猪
大业元年,三月十八。
杨铭收到了旨意,暂时在豫州地区,免除奴婢、部曲授田及课税,为期两年,收归田亩租借出去,所纳赋税,供给洛阳。
还是老爹想的周到,收归的田亩不会再授田,而是租借,你要是授田给百姓,可就不好要回来了,这样一来,能让世家安心,让他们相信,这个政策确实只是暂时的。
租借的话,各个家族完全可以自己租下来,花自己的钱,租自己的地,绝了,租借田亩,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田,而是先给田让你种,年底再纳税。
圣旨上,对杨铭只字未提,通篇看完,仿佛是杨广自己的意思。
杨铭长松了一口气,终究是亲爹,大事上还是包庇自己的。
杨素等人在看完圣旨之后,脸色多少有些难看。
弘农杨氏的老家弘农郡,也在豫州,也就是说,杨素的奴婢部曲,田亩都会被暂时收缴。
别看他的部曲奴婢,都跟着在京师,但是名下的田亩,可都是在老家弘农郡。
弘农郡这个地方比较特殊,虽然也是杨坚的老家,但是皇家在这里的田亩只占了两成,四成是在杨素这一支手里,剩下四成才是老百姓的。
皇家田亩最多的地方,在冯翊郡,因为那里是杨坚出生的地方。
杨坚开国之后,认了弘农杨为祖上,但其实真正的弘农杨氏并不是很接受杨坚,而是迫于杨坚的威势表面认了,心里不认。
杨铭自己都不清楚,他们老杨家到底算不算弘农杨,反正宗正寺的族谱记载,是和弘农杨给勾连上了。
弘农杨氏,是关陇集团第一门阀,家族非常庞大,直系旁系外加各种远房分支,私底下所拥有的田亩数额,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但这仍不算多,事实上,在大隋拥有田亩最多的,是清河崔氏。
杨广这一道圣旨,无疑是将杨素老家未来两年的收入,给拦腰劈了一刀,但杨素还真就不好说什么,毕竟圣旨上的内容伟光正,是为国为民,他要是反对,那不就成民贼了?
好在,只有两年,而且,只是豫州。
营造副监杨达,则是在一旁看笑话,嘿嘿,我没事,我的奴婢部曲名下田亩,都在关中呢。
“圣明无过陛下,”杨铭朝众人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