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从豪族世家手里拿东西,那么就要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让他们把东西交出来。
这个理由,只能杨广给,杨铭没这个本事。
历史上,杨广登基之后,便下诏免除妇人、奴婢、部曲的赋税,同时也不再给妇女,奴婢、部曲授田。
这个政策,对所有世家都是极大的打击,但是历史上,世家反抗力度却不大,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这一政策,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大面积的田亩收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再分配。
但是眼下,杨广还没有这个念头。
如果自己写一封奏折,陈述此事,然后递送京师,老爹会怎么想呢?
削弱世家,加强中央集权,绝对是老爹杨广的本意初衷,所以杨铭打算试一试。
于是他返回舱内,叫来徐景和陈淑仪,准备笔墨,
奏折得他亲自写,陈淑仪文采不错,可以帮着润色。
奏疏中,提及了河内郡缺粮的事情,以及杨铭对各州、郡、县供粮的担忧,所以申请,暂时在关东地区,免除奴婢、部曲授田,为期两年。
这里面,他没有将妇人加进去,因为这一项,主要针对的是老百姓。
而杨铭之所以奏请两年免除,是因为他不想背太大的锅,因为一旦杨广同意,必然会在朝会上指出,这是秦王的奏请,朕也觉得比较合适,可以推行。
那样的话,各大门阀就会恨死杨铭,但是只有两年的话,那就是一点皮外伤,不算伤筋动骨,各大家族对杨铭的敌意,也不会有那么大。
一旦免除授田,那么今年这些田亩的赋税,就都归国家所有,虽然收税是在年末,但杨铭完全可以先和各地粮商借一些粮,赋税收上来归还,这叫寅吃卯粮。
收归国家的田亩,会有当地主官统一再分配,那就是豫州牧杨暕了,而杨暕现在,已经在赶赴洛阳的路上。
自己兄弟嘛,好打交道,由官府背书,那些粮商不借也得借。
书写奏疏的整个过程,徐景和陈淑仪脸上的表情不断变化,因为奏疏中的内容,对他们俩来说,有点骇人听闻。
杨铭写完之后,环顾两人,笑道:“千万不要传出去。”
两人同时一呆,忙不迭的点头。
以蜡封好之后,杨铭交给徐景:“让陈奎从王府部曲中挑个得力的,尽快送抵京师长安驿,由那里上呈陛下。”
长安驿,有内侍省的宦官常年留驻,只要是直呈皇帝的奏疏,都由他们递送皇宫。
随后,杨铭舒舒服服的伸了一个懒腰,望向一旁伫立许久,翘首以盼的陈淑仪,笑道:
“回去睡吧,今晚我在阿女那里。”
陈淑仪一脸失望的耸了耸肩,转头走了。
第220章 老子儿子
李秀晴钻在被子里,静静的等着杨铭,夜里的黄河,还是非常清冷的,好在她的被子里一直有暖炉。
暖炉是铜制的,因为铜散热快,炉子里放着的是烧好的圆石,每隔两个时辰,就会有侍女进来更换暖炉中的石头,使炉子始终保持一个温热适宜的温度,暖暖的并不烫。
杨铭进来之后,李秀晴的心脏砰砰直跳,两名侍女为杨铭更衣之后,知机退下。
(这段被系统删除了,刚看到,大家自己遐想吧。)
……
翌日晌午时分,船队抵达砥柱山,也就是三门峡。
相传上古时期,这里有一座巨大的砥柱山,阻塞了黄河水道,使得黄河不能顺利通过,夏禹治水时,破山通河,以至于河水分为三股,绕过砥柱山,所以有“以入砥柱之中流”一说,中流砥柱的成语便是源自于此。
这三股分流的河水,被称为人、神、鬼三门,这便是三门峡名字来源。
实际上就是许多超大的礁石,横亘在水道中间,迫使河流疏分而过。
这里水流湍急,遍布暗礁,特别容易出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此头疼不已,无数次试图开凿,都无功而返,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炸掉了人、神、鬼三座最大的礁石,以及周边许多暗礁,建设了三门峡大坝。
不过砥柱石却被保留至今,因为这块礁石,在华夏历史上名气太大,有着超脱其本身的象征意义,现今就矗立在三门峡大坝的中央位置,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就是砥柱山的庙会。
杨铭的船队已经进入砥柱山的湍流之中,这里非常考验水手的操舟技术,以及对周边水域的熟悉程度。
哪里有暗礁,这是他们必须要熟记于心的。
岸边的栈道上,早已有官府组织的数百民夫等候于此,大船吃水较深,需要纤夫拉纤。
往前拉的纤夫数量不多,主要是往后拉,以控制船速,因为这里水流太急了。
整整半天功夫,船队才算是顺利通过这段天险,没有一条船只受损。
这期间,杨铭也见到了那座砥柱山,实际上并不大,但却给人一种巍峨耸立、岿然不动的震慑感,仿佛一位神灵,挡在了险恶汹涌的黄河中央。
杨铭长松了一口气,他是第一次从这里经过,没有那些常年行船的水手来的轻松。
至此,黄河一路通畅,不出四天,杨铭就会抵达河阳县。
……
京师,
杨约终究是躲不过去了,老老实实的令人打开府门,迎长公主杨丽华进府。
他确实是皇帝杨广的绝对心腹,但人家是皇帝的亲姐姐,人家要收拾他,没人会拦。
杨丽华进来之后,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给身后的侍卫使了一个眼色,立即便有三人站出来。
其中两个一人抓着杨约一条手臂,将其按倒在地上,另外一个手持皮鞭,来到杨约背后。
杨玄感一脸无奈的与家眷站在一处,不敢吭声。
一名侍卫拎过来一桶水,皮鞭沾水,神仙都下不了床。
杨约面如死灰的抬起头:“臣是奉先帝遗诏……”
“啪”的一鞭子,狠狠抽在了杨约后背,后者惨叫一声,浑身剧颤。
“长公主手下留情啊,”杨玄感赶忙跪倒:“叔父重伤未愈,实受不得如此重刑。”
杨丽华面无表情:“凡有求情者,与其同罚。”
杨玄感嘴角一抽,再也不敢说话了。
不大一会,杨约已经被抽晕了过去,杨丽华上前瞧了一眼伤势,大致满意,这才率领众人离开。
大门外边,已经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的人,其中有些宗室子弟,更是鼓掌欢呼,频频起哄。
“快快快,把叔父他老人家抬进去用药,”
杨玄感赶忙让他几个兄弟帮忙,并令仆人将府门关上。
杨约刚被放在榻上,便勉力睁开双眼,痛苦哀嚎道:“总算是熬过去了……哎哟……”
两仪殿,杨广坐在龙案后翻阅卷宗,站在大殿下的,是太子杨昭、宇文述、来护儿,张衡、裴蕴、虞世基,以及尚书右丞皇甫议。
尚书省,有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两个职位,分别是左仆射和右仆射的属官,主要负责省内的行政事务,有监察之权。
以前这两个位置经常空置,但是杨广登基后,让裴矩做了尚书左丞,提拔皇甫议为尚书右丞。
原本左右仆射的属官,还有都事八人,但是杨广将这八个人分摊去了六部,另外增设左右司郎各一人来代替。
皇甫,也是大姓,起于西周,源于姬姓,有京兆堂、威远堂和安定堂三个堂号。
皇甫议这个人,以前是晋王府属官,杨广的亲信,历史上,通济渠就是他负责修的。
杨铭的那封奏疏,已经摆在了杨广的龙案上,他阅完之后,心里又忧又喜。
忧的是,自己这个三儿子,胆子可真大,这种事情他都敢请奏。
喜的是,父子俩想一块去了。
杨广将奏疏递给身边的内侍高野,由高野递下去,让众人传阅。
不多时,奏疏重新被放回龙案。
太子杨昭神情着急道:“铭弟这是要干什么?这种事情他怎么敢提出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