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郑海川平时不喝酒,家里根本没屯,此时上哪儿找去?
他只能赶紧下楼去小卖部里买一瓶,动作还得快,要不锅都要烧糊了!
大晚上,你这是要穿着个围裙去跑步?
跑到一楼,郑海川恰巧碰上了正准备收摊的红姐。
红姐你莫洗我脑壳。郑海川挠了挠头,给她解释,我做卤水呢,缺了啤酒准备去买。
啤酒啊,红姐从缝纫机后起身,随口道,你要多少?
啊?半瓶就够了。
那你别买了,我给你拿。
这咋行!那是红姐你要喝的吧?郑海川连忙拒绝。
我一个人也喝不多,红姐说着就往一楼屋里走,正好,你用了半瓶给我留半瓶下来,我晚上就着夜宵喝。
红姐看着瘦弱,但性格却是说一不二的。据说年轻时也是闻名这整片城中村的人物,男人爱,女人嫌,但纵使感情纠纷众多,也没影响她安生活到现在这岁数。
那好吧,谢谢红姐。
郑海川算着时间,也没拒绝红姐的好意。他拿了啤酒,说,那我一会儿卤点小菜,和啤酒一块儿给您送下来!
得了吧,要等你菜卤好,老娘都睡美容觉了!
红姐挥挥手,不在意,你用完啤酒让小禾苗儿拿下来给我就行。
*
这座城市中的邻里关系其实大多数不是这样的。
人们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打工挣钱,除了对上班和自己上心以外,周遭的事其实更多的抱着是一种漠然的态度。你不打扰我,我也不麻烦你,也许头天还在楼道中擦肩而过的邻居,第二天拖着行李箱离开出租屋,就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到的机会。
郑海川所居住的这栋楼算是个例外。
听说楼里大多数租户都已经租了数年之久,有些甚至在这里住了十几二十年,都没有换地方。原因有很多,但一直没有大涨的房屋租金,算是很多人愿意住下去的主要因素。
毕竟在这里生活的外来人,不少都是每月辛辛苦苦劳动三十天,到头来三分之一收入都要交给房东。而在这里,却是只用花几百就能有张床,一两千就能拥有一个屋。
因着常年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也算是逐渐熟识起来,有个什么需要帮忙的处理的,都愿意彼此之间通个气。甚至楼里面还有一对儿刚生了孩子的年轻夫妻,听说是因为同样租住在这里而相识相爱的,如今已经打算在此定居,就在村里开了个小面馆。
郑海川属于比较能自来熟的人,来了不过小半年,就和楼里的住户认识了个七七八八。
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身边带着的小不点儿,让他必须得和周围的人打好关系,否则郑海川根本没办法安心出去工作。
今天周末,一楼进进出出的人多,红姐估计也忙,叔把你送到吕老师那儿?
第二天早上,郑海川将锅里卤了一夜的茶叶蛋捞出一颗,给郑嘉禾剥在了盘子里,又轻车熟路地舀出奶粉兑好,一并放在了小侄儿面前。
好。
郑嘉禾没有意见。事实上,这几个在郑海川出门上工时,他基本都是游走在楼里各个居民屋里的。有时候是楼下的红姨,有时候是楼上的吕伯伯,有时候是街对面的罗阿姨王叔叔,有时候是隔壁的齐爷爷。
反正他知道小叔是给了钱的。
他在那些伯伯阿姨那里吃午饭,待一整天,待到晚上肚子饿了,幺爸就回来了。
郑嘉禾知道自己是拖累。他已经让幺爸很辛苦了,所以平日里他一直都努力表现得乖,很听话地待在幺爸让待的地方。
你把上回吕老师教你认字的书带上,今天也请他有空教教你。
郑海川从蒸笼里夹了四个馒头,掰了半个给郑嘉禾泡在牛奶碗里,自己一边咬剩下半个,一边说,一会儿我送你上去。唔,正好问问吕老师,那个啥绘本,是啥玩意儿。好的话叔下回带你去书城买两本!
那你今天去哪哦,幺爸?
郑海川最近不去工地的事,没有瞒着郑嘉禾。
上回给小侄儿保证了有钱没钱都不瞒着他,郑海川就说话算数,绝对不会因为郑嘉禾年纪小不懂事就敷衍过去。
他告诉小禾苗儿因为发了一部分之前的工资,最近家里有点储蓄了,不用担心。但同样也意味着可能之后几个月都没有其他收入,他得找点别的来挣钱。
于是这两天小豆丁都十分关心他要找什么工作,会不会累,离家远不远。
你看五楼的杨伯伯是不是每天穿着一身蓝色?郑海川卖了个关子。
昂。还有一个丁玲哐啷的大包包。郑嘉禾人小记性却好,点点头。
哈哈,那是他的工具箱!
郑海川消灭了半个馒头,又拿起一个啃,给小侄儿解释:他是搞水电维修的,挂在一个啥家政公司下面,每天接不完的活。
幺爸你也去?
嗯,我昨天问他了,他说可以去面试看看。郑海川一脸自信地拍拍胸口,你幺爸我也是混过装修队的。以前村里面通下水,镇子里搞防水补漏,我都弄过,会!
幺爸最厉害了!郑嘉禾十分捧场地回应道,双眼亮晶晶的:肯定也有接不完的活!
哈哈哈,那还是不要了。郑海川乐呵呵地揉了一把小侄儿的脑袋,有钱拿,准点下班最好!照顾你小子比较重要!
我自己照顾自己!郑嘉禾噘嘴。
行行行,我们小禾苗儿已经能自己照顾自己了,真棒!以后幺爸老了,还要指望你照顾我哩。
那肯定的!
哈哈好,幺爸记住了。那现在先把鸡蛋吃了,才能长得壮。
哦。
苦着个脸干啥,这是茶叶蛋,蛋黄没得腥味,赶紧吃!晚上回来叔给你卤鸡翅膀,嗯,再卤点鸡脚郡肝,这个星期下饭菜就有了
随着一大一小在餐桌上的温言絮语,新的充实一天又拉开了帷幕。
第18章 停水了
周末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休假放松的好时候。但还有一些人,就算是这个时间段也在忙着一些不得不做的事。
郑海川如此,祁聿亦然。
作为一个医生,祁聿并不是仅仅上班坐诊看病就完事儿的。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医生这个职业注定了他们必须要随时保持一颗学习的心。
自然的进化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医学在不断发展,疾病也在不断地变化。如果他们只关注眼下的治疗方案,认为自己所学早已经足够,那么这不仅是对病人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生命的不敬畏。
祁聿现在所待的医院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医生们都很尽职负责,工作之余学习劲头也很高。就连他们室主任,快六十岁的人了,每天有空还都会举着平板看国外最新的文献资料。
祁聿本来就是博士毕业,在学校做过不少科研项目。事实上他当初出国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某个疑难杂症,只不过后来他研究出的成果没了应用的地方,祁聿才选择了临床工作。
如今的祁聿也没有其他什么兴趣爱好,闲暇时便捡起一些有意思的科研课题,自己做一些基础研究。
涉及到生物或病理方面的实验研究,都是需要去专门的实验室开展的,但同样也有更偏物理研究的声光电等医疗领域,对环境需求没那么高。在临床试验前,这样的科研需要调试大量的电子仪器设备,甚至联动计算机、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靠得更多是人机交互。
而祁聿在家搞的,就是其中的一类。
他研究的是光学相关的医疗技术,能够广泛应用在骨科、眼科、心血管内科等等领域,如今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技术垄断,相关设备引入国内却需要高额的专利和器材费,不是每个医院都能负担得起。因此,在前些年,很多相关病症的病人都只能接受更为保守的方案治疗,有的更是因此耽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祁聿在国外跟导师研究过这个领域的东西,同时也辅修过计算机编程,如今便在家跑一跑程序,改装了几个旧设备做模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