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时候,让杜宁前去协助金濂,至少证明,在天子心中,杜宁已经是可以重用的大臣。
但凡是有点眼色的人,这个时候都不会再做他想。
杜宁又不傻,自然知道,现在该怎么表态。
「陛下有命,朝廷有托,臣自当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看着杜宁信誓旦旦的模样,天子倒是没有继续多言,而是道。
「杜卿好胆魄,不过,话虽如此,但是,翰林学士之职,也不可久置,诸位卿家,可有人选推荐?」
话虽问的是群臣,但是,有意无意的,天子的目光却落在了陈循的身上。
见此状况,底下王天官撇了撇嘴,不过,到底什么都没有说。
与此同时,陈循眉头微皱,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没过片刻,他便出言道。
「陛下,臣有一人选,可担此任!」
「何人?」
天子的声音平静,开口发问。
在群臣注视当中,陈循不急不缓的道。
「甘肃巡抚仪铭,德才兼备,文彩出众,此番朝廷整饬军屯,仪铭立有大功,且曾在翰林院任侍读学士,熟悉翰林院状况,由仪铭来主掌翰林院,最是合适不过!」
听到这个名字,不少最近从地方提拔上来的大臣都有些陌生。
但是,早几年入朝的大臣,却不由眯了眯眼睛。
这位仪铭大人,的确曾经当过侍读学士,但是,他身上更为闪亮的一层履历,其实是他曾任郕王府的长史!
天子用人,向来不会任人唯亲,所以,郕王府的属官,基本上都被打发到了科道乃至是地方磨练。
仪铭虽是王府长史,但是,也没有被过分优待,最初仅仅被外放为了凤翔知府。
但是,毕竟是从龙之臣,简在圣心,短短一年多的工夫,他就被拔擢为甘肃巡抚,虽然说在官衔上还是压了压,只给了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可手里的权力是实打实的。
如今,距离他调任甘肃巡抚的时间,也还不到一年,就被陈循举荐,调任翰林学士。
这个升迁速度……
啧啧,一帮知道内情的大臣砸了咂嘴,也只能说,这位仪大人的运气实在是好。
仪铭?
朱祁钰的眸光闪了闪,陈循说的比较含糊,但是,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密。
当初,朱祁钰之所以调仪铭去甘肃,最大的原因,就是得知了任礼在甘肃犯下的一系列罪行。
所以仪铭过去,实质上是为了调查任礼一案,搜集证据。
金濂到了甘肃之后,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和仪铭提前做的准备工作充分,有分不开的关系。
只不过,后来在上奏的时候,金濂把此事呈了上来,却被朱祁钰压了下去,没有将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展示在朝堂上。
但是这一点,朝中不少重臣是清楚的。
当然,之所以朱祁钰会这么做,也并不是故意要压仪铭的功劳,而是以他的地位,有些事情不好担。
任礼的事情没什么,但是,仪铭在甘肃除了调查任礼一案,还搜集了不少勋贵之家侵占军屯的证据,其中最详实的,也是朱祁钰亲自交代给他的,就是阳武侯府。
别的勋贵之家也就算了,可阳武侯府,是常德长公主的夫家,碍
着长公主的面子,朱祁钰对于他们,总是要宽纵几分的。
所以这桩事情,能不让他们知道是谁办的最好,免得麻烦……
话说回来,任礼一案既然已经告一段落,仪铭的任务也的确完成的差不多了,外出历练了两年多,也差不多该召他回京了。
轻轻点了点头,朱祁钰循例对着王天官问了一句。
「吏部觉得如何?仪铭这两年的考评,可有不合格之处?」
这种状况下,天子明显需要吏部来背书。
所以,王文自然不会多说什么,拱手道。
「回陛下,仪铭近两年的考评,皆是中上,吏部本已拟定,在年末予以升迁,如今陈尚书举荐他任翰林学士,臣亦以为并无不妥!」
翰林学士说重也重,但是说轻也轻,若没有清流的光环加成,其实也就是个五品官员而已,只是通常由礼部侍郎兼领,所以勉强算是三品。
有了陈循这个六部尚书,清流领袖亲自举荐,吏部也点了头,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何况,知道仪铭来历的人,都清楚他升迁的真正原因,自然也不会有人来触这个霉头。
于是,天子点了点头,道。
「既然如此,召甘肃巡抚仪铭回京,擢升为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
话到此处,天子似乎有些犹豫,目光在陈循的身上定了定,带着几分莫名的意味,但是到了最后,声音却依旧平稳降下。
「另外,擢大理寺卿杜宁为右都御史,巡抚陕西,山西,大同等地,协助刑部尚书金濂整饬边境军屯事务!」
第909章 杜宁的不安
早朝结束了,按理来说,这场朝议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惊心动魄,峰回路转了。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临到结束了,天子竟然又扔出这么一个重量级的消息。
在一片祝贺和恭维声中走出了文华殿,又在大理寺呆了半天,杜宁依旧有些恍恍惚惚的。
大理寺卿这个职位,在朝中的地位说高不高,说低不低。
要说跟六部侍郎相比,是要稍高一层的,但是,距离七卿的位置,又相差着一大段距离。
至少,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七卿才能算作是重臣的行列,大理寺卿虽然权重,但是,仍旧被划归到普通朝臣的行列。
甚至于,在内阁渐渐崛起之后,内阁大臣的话语权,也慢慢压过了大理寺卿。
对于杜宁来说,他最理想的预期,是能够入阁,兼领翰林院。
如此一来,他虽然入阁时间晚,却也能够稳住内阁第三的位置,对于仕途来说,是一大进步。
这也是杜宁对于殿试一案这么上心的原因。
所以事实上,最后天子流露出不愿让他接掌翰林院的时候,杜宁心里其实是有些失望的。
如果说单单入阁,而不能接掌翰林院,那么,他的地位看似是擢升了,但实际上反倒是降低了。
相对而言,到边境去协助金濂整饬军屯,虽然看似是被调离了京师,但是军屯一事,乃是天子最看重的大政。
一旦做的好,擢升是自然的事,就算是遇到什么困难,也有金濂这位刑部尚书顶着。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到了最后,天子竟然给了他这么大一个惊喜。
右都御史巡抚陕西,山西,大同等处……
这个份量,可不是一般的重!
别的不说,右都御史巡抚陕西,这个官位,时至今日尚是空缺的状态,在此之前,担任过这个职位的,上一个是吏部尚书王文,再上一个,是左都御史陈镒。
当初朱鉴曾经是这个官位的有力竞争者,但是后来,他被调入京师,领命出京,出使瓦剌,这个机会,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对于杜宁来说,这个任命,虽然是外调出京,但是的的确确是提拔,有了这一层履历,他再回京,至少也是次辅起步。
即便是单纯从级别上来说,右都御史是二品官员,已经和七卿大臣,内阁辅臣平级而论了。
所以这个任命,毋庸置疑是擢升,而且,是特恩的擢升,由三品直升二品,若非只是循例加衔,且是外调出京,势必会引来一番弹劾。
但是,杜宁在短暂的喜悦过后,心中却莫名的升起一股焦躁的感觉,不知来由,以至于,他整个下午,原本该将手头的公务整理好,准备给后继者交接,可直到傍晚下衙,他都没有处理一件公务。
这番表现,也使得底下的官员们都变得小心谨慎起来,一下衙就赶紧溜了。
迎着碎金般的夕阳,杜宁从大理寺中走出来,踌躇片刻,到最后,还是吩咐小厮,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