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那次的情况特殊,但是能落到七卿层面上博弈的官职,个个非同小可!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天子虽然是整饬翰林院,但是,却实实在在的给了这些翰林官员好处。
当然,代价就是,他们走之后,翰林院的势力将会大减。
可是,很明显可以想见的是,相比较自己的仕途,翰林院的发展又算个啥?
动若雷霆,却又春风化雨。
天子的手段之高明,果真让人敬服!
心中默默的对翰林院的事情做了初步的评估,王文沉吟片刻,又道。
“陛下,那都察院这边要求的科道官员?”
作为吏部和翰林院的大头目,王文和萧镃在这件事情上都没有什么异议,自然也就如此敲定了下来。
既然在官员的安置上,天子给出了明晰的态度,那么想来执行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么安排,还是给足了清流面子的。
但是,翰林院的问题是解决了,可转回头来,都察院这边的需求,却还是没有进展。
风宪官和其他的官职不同,六科十三道,无论是给事中,都给事中,掌道御史还是普通御史,虽然职权有差,但是品级统统都是七品。
而再往上的佥都御史,直接就蹦到了正四品。
翰林院超额的这些人,最低的检讨是从七品,最高的侍读,侍讲是正六品,就算是往上蹦两级,也够不着佥都御史。
所以,就算要调,他们也只能往其他的寺监或六部的五品或六品官职当中调任。
至于考评下等的七品检讨和编修,倒是可以平调入科道。
但是问题是,科道缺的是能够在整饬军屯当中有所作为的得力大臣,这帮人若是考评下等,调任过来,不明摆着是添堵呢吗?
王文是看不惯于谦,但是也没有到要在这种事情上刻意为难的程度。
事情讨论到这种程度,也的确需要天子出面来敲定了。
于是,朱祁钰思索了片刻,道。
“庶吉士散馆之后,选授一部分,明年春闱当中,再选授一部分,剩下不足的,令朝中三品以上大臣自朝中八品以上官员及监生中举荐。”
“如今科道官员有一百二十二人,缺额二十八人,此次选授科道,专为兵部整饬军屯而设,共授官五十人。”
“本次新授科道官员,以一年为期,期满考绩,依照科道员额核定,优者擢升,劣者黜落。”
王老大人眼前一亮,有天子这句话,一切就好办了。
还是那句话,铨选是吏部的老本行,真要选授官员,不是什么难事,朝廷当中别的没有,人是一抓一大把。
科道作为仅次于翰林清流的官职,含金量是很高的。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具京官和地方的两种属性。
从归属上来说,十三道御史都是都察院的官员,属于京官。
但是从实际的执掌上来说,他们负责的却是各地的巡查工作。
在升迁的时候,科道官员是按照京官的标准,外迁地方,可以直接升一级,如果考核为优等,调任地方可以越级拔擢。
与此同时,出巡地方,也可以被视为有地方经验,虽然和主政一方仍然有所差别,但是,也不会被视为只会夸夸其谈,不懂实务之辈。
所以说,御史这个职位,看似品级不高,但实际上两头占便宜。
真的要选人的话,挤破头想进来的人多得是。
王文之所以迟迟不肯答应,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御史这个团体,实在太讨厌了!
上一次京察的时候,都察院对吏部的为难,他可都还记着呢。
所以,要补齐都察院的缺,王老大人是老大不愿意的。
但是,如果说,吏部有额外对于这批科道官员考绩的权力,那就大不一样了。
王老大人听完天子的话之后,已经开始盘算着,明年的这个时候,自己该如何制定专门的考绩标准了……
第598章 没有永远的朋友
关于清丈军屯田亩的问题,暂时便算是告一段落。
尽管,所有人心里都清楚,选出去往各地的大臣,仅仅是第一步,清丈军屯真正的难度,远远不是他们坐在殿中可以想象的到的。
真正落实下去,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来自各方的压力和阻力,才是真正让人感到棘手的问题。
但是,说到底,那是兵部的问题,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
重新将目光落回到于谦的奏疏上头,老大人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金濂身上。
清丈田亩,只是整饬军屯的第一步,看现在这个样子,除了兵部之外,掌握监察之权的都察院,也会全程参与其中。
这也没什么问题,但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按照于谦的这份章程,清丈田亩之后,接下来的主场,竟然是刑部的!
“清丈田亩的内容,包括各边镇的军田,民田,官田数量及其归属,对于隐匿,私藏田亩者,民田登记造册,按例纳赋。”
“凡登记在册之军田,官田,有私自侵占者,荒废不耕者,挪用军士耕种私田者,一经查实,不论官职,具就地免职,押回京师,由刑部主持,会同兵部,都察院审理。”
随着于谦不急不缓的开口,金老大人顿时成了一众目光的交汇点,这让在朝中当了许久透明人的金尚书颇有几分不适应。
和陈镒不一样,金老大人是到了武英殿中,拿到了这份奏疏,才知道刑部也要参与到这桩事情当中。
要知道,虽然说,刑部掌天下刑名之政,但是,这是针对于普通人来说的,一旦有了功名和告身,就不归刑部管了。
官员犯罪,有科道进行纠劾,一般情况下,用不到刑部参与,如果到了需要刑部干预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大案要案,需要三司会审了。
所以,金尚书这次来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直到刚刚拿到奏本,他才发现,在这次整饬军屯当中,竟然还有刑部的戏份!
要推掉吗?
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金尚书只短短的犹豫了一瞬间,就下了决定,道。
“敢问于尚书,方才所说的审理之人当中,不论文武,还是仅止于文臣?”
这句话金濂问的是于谦,但是,他的目光却落在了御阶之下。
因为,这原本就不是于谦这个兵部尚书,能够决定的了的事……
“不论文武,凡被御史纠劾者,俱行免职,由刑部会同兵部,都察院审理过后,视其罪行,再行论处!”
御座之上,天子的声音垂下,顿时让殿中掀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要知道,就像金尚书一直觉得自己会打酱油一样,在场的其他大臣也没有想到,天子这次会让刑部来审理牵涉到军屯的大臣。
或者更直接的说,老大人们根本没有想过,还要审理?
还是那句话,刑狱之事,针对的是普通人的,一旦有了功名和告身,成为官僚仕绅,那么就不归刑部管了。
更准确的说,事实上是不归任何衙门管了。
因为官职这个东西,是天子授予的,所以,要罢免或者处置有告身的官员,也同样只有天子有这个权力。
所以,通常情况下,官员犯罪,都是由科道纠劾,呈送天子,然后天子直接进行判罚。
换而言之,在这个过程当中,科道官员承担了前期收集证据,证明罪状的作用,天子承担了判罚的职责,分工清晰,根本没有刑部插手的余地。
但是现在,天子的意思,很明显是要在这个程序当中,再加一道程序。
即御史纠劾之后,官员免职,送交刑部审理,刑部审理结束之后,呈送天子,再由天子来判罚。
不得不说,这着实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要知道,这么做对于朝廷来说,仅仅是让程序复杂了,但是实际的状况却没有改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