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是,于谦抬头打量了一眼天子,却见天子手里不知何时,又多了一份军报,正将两份合在一起。
片刻之后,上首终于有声音传来,口气却颇为古怪,道。
“于卿,就在你过来之前,锦衣卫也给朕呈上来一份密报,不过,这份密报的内容却是,也先欲于五日后,率军攻大同沙窝,你说,朕该信哪一个?”
于谦的眉头皱了起来,接过内侍送下来的军报,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
片刻之后,于谦开口道。
“陛下,这两份军报的内容虽有差异,但是并不冲突,也先狡诈,上次瓦剌之战,便是同时进攻宣府,大同,辽东三处。”
“宣府军报当中也说,也先派遣喜宁到宣府,是为劫掠索要财物,并非真心想要送归上皇,所以,也先同时进军大同,也并非没有可能。”
朱祁钰摇了摇头,道。
“不管同时进攻几处,都必然只有一处是也先真正要打的,其他的都是虚晃一枪,现在的问题是,到底宣府的那一路是幌子,还是大同的这一路是幌子?”
即便是也先兵强马壮的时候,也没有同时将宣府和大同两座重镇当做目标,而是二选其一进攻。
如今他实力大减,更不可能做出这等不智之举。
沉吟片刻,于谦开口道。
“如今也先的实力,不管是宣府,还是大同,都不可能成功攻下,所以多半,他只是想要劫掠一番,掳劫一些财物,若是如此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大同这一路才是主力。”
“派去宣府的喜宁,多半是为了掩人耳目,若我大军真的设伏于野狐岭,恐难以相顾。”
瓦剌一战,也先固然损失很大,但是大明这边也没好到哪去,如今各处关隘勉强算是将破损的城墙都修筑了起来。
但是兵力上却还是捉襟见肘,如果于谦的分析没错的话,那么也先这次的目的,不是大同和宣府,而是周边的小城。
如此一来,兵力到底是该往宣府集中,伏杀喜宁,还是往大同集中,堵截也先,就需要做个决断了。
沉吟片刻,朱祁钰道。
“既然如此,便传命宣府,好生把守城门,不得轻信虏贼,另外,调集一万精兵,进驻大同,听从郭登指挥,务要让也先在劫难逃。”
第392章 复仇
夕阳西沉,黄沙漫天。
辽阔的平原之上,如同史前巨兽般的大同城,依旧平静的矗立在大明的边境线上。
瓦剌一战,让这座原本就久经沧桑的重镇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斑驳处处,伤痕累累。
但是,经过了将近半年的休养生息,虽然城墙上的伤痕看起来仍旧狰狞可怖,但是这座古老的军镇,却早已经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高的城墙上,郭登身着甲胄,按剑而立,遥遥望向北方,平静的眼神中透着点点寒芒。
在他的身后,则是他的老搭档朱鉴。
自从瓦剌一战,他们二人一文一武通力配合,成功固守了大同城,并且反戈一击,击溃了伯都王大军之后。
朝廷为了尽快恢复大同的元气,便将朱鉴拔擢为右都御史,巡抚山西,主持山西境内的一切军政事务。
朱巡抚上任之后,一如既往的将大同城的防御作为重心,接连从各处补充了兵员八千人,战马近四千匹。
如今的大同,加上京城调拨的兵力,屯兵已经超过了近四万人,可谓兵强马壮。
傍晚的余辉渐渐消失,一轮红日彻底消失在了地平线上,无数的火把被纷纷点燃。
一阵甲胄碰撞的声音响起,身材高大的参将来到郭登身后,单膝跪地,声音中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
“属下孙大勇,见过总兵大人。”
“前线夜不收传来消息,也先大军已经出动,共有骑兵四千余人,往沙窝方向,我先锋部队四千人,已在刘副总兵及王参将带领下,分两路设伏于顺圣川,栲栳山。”
“现我军主力七千人,已集结完毕,请总兵大人示下。”
郭登看了一眼这个面色憨厚,跃跃欲试充满着冲劲儿的年轻人,眼中罕见的闪过一丝惘然。
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郭登的一双虎目重新变得坚毅起来,转身对着朱鉴抱拳道。
“本将此去,必雪我土木之耻,一举击溃也先,大同城中,一切拜托朱大人了。”
朱鉴有些默然,按理来说,郭登身为大同镇守总兵官,虽是武将,但也不该轻易亲自上场冲锋陷阵。
他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在城中固守,即便出战,也不能离大同城太远。
毕竟,身为总兵官,一旦有失,那么城中军务必然会出现乱子。
就像当初宣府一战,杨洪虽然有把握能胜,但是他还是稳妥的派遣杨信出战,而非亲自出马,就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但是这次不一样。
沙窝距离大同城说远不远,但是说近也不算近。
虽说他们是占了先机,可是总归没有背靠大同城那样进可攻退可守。
有心开口再劝一劝,朱鉴张了张口,最终化作了一声叹息。
他们两个人搭档的时间也不短了,所以朱鉴自然清楚。
当初瓦剌一战,郭登没能驰援白羊口,最终导致守将谢泽力战而亡,被悬颅城门。
这件事情,一直让他耿耿于怀,不能释然,所以这一次,要拦他是肯定拦不住的。
片刻之后,朱鉴回了个礼,郑重道。
“郭总兵放心,本官一定守好大同城,待郭总兵凯旋而归,替郭总兵和大军庆功!”
郭登深深的看了朱鉴一样,轻轻点了点头,身上的杀气顿时弥漫开来,声音冷硬。
“传我军令,大军即刻出发,目标,沙窝!”
遥望着远处安静的夜空,郭登的眼中仿佛燃起熊熊的战火。
白羊口的一幕幕场景,重新在他的眼前浮现。
谢泽,你英灵未远,好好看着,老夫来替你报仇了!
…………
与此同时,宣府城外。
一队上千人的瓦剌兵,徐徐向前,在队伍当中,还有几辆马车被簇拥着。
为首一人骑着马,面白无须,一身宦官衣着,在全都是瓦剌打扮的队伍当中,显得颇有几分格格不入。
在他的身旁,有几个人神色疲倦,穿着大明的官袍,同样骑着马。
远远的隔着上百步,队伍在宣府城外停下。
几个身着大明服饰的使团卫士,快马来到宣府紧闭的城门下,道。
“大明使团归京,快开城门。”
城墙之上,总兵官陶瑾皱着眉头,在他的身后,副总兵杨信亦是肃然而立,道。
“陶总兵,果然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陶瑾瞥了一眼身旁看似低调的汉子,开口道:“照计划行事。”
于是,杨信点了点头,朝着底下喊道。
“听闻太上皇随身内宦喜宁公公,亲自护送使团归来,宣府众官已备好酒菜赏用之物,请公公近前一叙。”
来报信的几个使团卫士闻言,便折返回去,如实说了。
喜宁骑在马上,遥望着远处的宣府城,瞥了一眼一旁的许彬等人,开口道。
“许大人,你确定宣府接到了诏命,愿意和太师和谈,接受太师的条件?”
想起前些日子的谈判,喜宁心中总感觉有些不安。
作为也先的心腹,喜宁清楚,对于紫荆关一战,也先心里是不甘心的,损兵折将不说,连自己的弟弟伯颜都搭了进去。
不仅如此,好不容易劫了个皇帝,结果转头京师就立了个新的,除了一点财帛,啥都没有捞着。
也先的心里,其实憋屈的很。
喜宁看准了这一点,便建议也先继续扣着那位太上皇,等到大明什么时候愿意服软了再说。
但是事情未免有些太顺利了。
这才晾了那些人不到半个月,他们就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连割城这样的条件都答应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