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是暂时将此事揭过。
顿了顿,他面朝着快被唾沫星子淹死的郭晟和赵荣,说道。
“照理来说,京营提督当由五军都督府都督提名,但是如今,五军都督府可有都督坐镇?”
郭晟和赵荣对视一眼,皆是欲哭无泪。
原先自然是有的,但是现在
都死了!
要知道,他们俩只是暂掌府事而已,并非五军都督府的正印官。
作为名义上统领天下兵马的最高机构,五军都督府的都督,算得上是武臣当中实权最高的职位之一。
至少在现在,在勋戚势力还没有被完全打压的时候,五军都督府都督的含金量还是极高的。
像郭晟和赵荣这样暂时掌事或者是虚授也就罢了。
若是实授,那么任何一名的五军都督府都督,都必须经过勋戚,天子和臣的三方共同认可。
通常情况下,也是由五军都督府提名,由百官廷推而出。
他们俩,还够不上这个级别,别说是三方认可了,单是勋戚这边,都未必能服他们。
故而朱祁钰这句话,可算是正好打到了他们的软肋上。
五军都督府没有都督,京营提督这样攸关京师守备安危的重要大员,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提名。
虽然兵部如今也没有尚书,但是
望了望朱祁钰“和煦”的目光,又看了看大冢宰看不出喜怒的脸色,再瞟了瞟殿内群臣跃跃欲试的神情。
郭晟和赵荣最终还是不得不屈服下来。
“王爷所言甚是,方才是臣等失言!”
朱祁钰点了点头,道。
“既然如此,兵部便速速办理,不可耽误后日的朝会。”
这桩事情处理完了,朱祁钰朝着于谦道。
“于谦,你将下一份军报,读与众位朝臣听。”
第28章 最新军报
集义殿内一片安静。
外头的雨越发的急了,豆大的雨珠打在窗棂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听到朱祁钰的话,在场的众臣不由得眼皮一跳。
不会吧,这还没完?
于谦显然也看到了众臣的神色,开口道。
“这是本官进殿之前,收到的最新军报。”
关键词,最新
意思是,这是最后一份,没别的了。
于是众位大臣重新绷紧了弦,仔仔细细的听着。
于谦自袖袍当中,再度拿出一份军报,念道。
“臣宣府守将杨洪,纪广,朱谦,罗亨信等上禀朝廷。”
“本月十六日酉时,也先遣数百精骑至宣府城下,中有身着青色龙袍者,言,吾为大明皇帝,速开宣府城门”
“我宣府守将难辨真假,恰逢总兵官杨洪巡视别处,故守城将士对曰,所守者皆皇上城池,天暮不敢开门。”
“盏茶后,虏贼拥身着龙袍者退去,过宣府河,往北而去。”
“次日,虏贼再遣二人,自称为中官喜宁,同通事岳谦,持书求金珠彩币,以赐也先。”
“事涉重大,臣等不敢擅专,以将二人送回京师,请朝廷决断。”
于谦冷静的声音,回荡在大殿当中。
待读完了军报,朱祁钰淡淡的开口道。
“此为宣府最新军报,虽已被守将应付过去,但也先掳劫天子,虽然此事不成,也必会再次挟天子以令诸关隘守将。”
“若再遇此事,守将当如何决断,吾等当速速商议,明令边境诸守将,以免人心动荡,酿成大祸。”
底下一干群臣听了,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然没有人开口说话。
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好说啊
照理来说,这种事情是不能答应的,但是如今天子在也先的手中,他们毕竟投鼠忌器。
若是也先恼羞成怒,对天子不利,那么这个责任,谁又能承担的起?
朱祁钰也不着急,今夜的各种消息,给各位老大人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他们也的确需要些时间,好好的来消化一下。
不过让朱祁钰没想到的是,最先站出来的,不是臣,而是一直在殿中没有说话的驸马都尉焦敬。
“王爷容禀,臣以为天子乃社稷之本,如今敌强我弱,皇上为虏贼所持,若我等一再拒绝,恐虏贼恼羞成怒,对天子不利。”
“故而臣以为,此等时候,我等当竭尽所能营救天子。”
朱祁钰打量了焦敬一番,心道,这倒是个大胆的!
这番道理错了吗?
自然是没错的!
但是这殿内群臣,却没有人敢这么说。
为什么?
因为这番话,接着往下说,就该是“无论虏贼提出何等条件,只要能够救回天子,我等都可尽力为之,待迎回天子之后,再图反攻”
当然,这番话是万万不会说出来的。
可朝堂上,很多话是不必说出来的,表明态度就够了。
但是问题是,也先抓着皇帝这么一张好牌,他所求的,又岂会是小事?
果不其然,焦敬刚刚说完,便有大理寺卿俞士悦便站了出来,道。
“不妥,军报已有言明,也先挟天子于城下,所图非金银财帛而已,乃图谋我边镇。”
“宣府,大同,紫荆,独石,皆为我大明戍边重镇,一旦被也先趁机所占,我大明边防立刻便会毁于一旦。”
“若如此,也先据边镇而进,我京师则岌岌可危矣。”
大明完整的边防体系,是在弘治朝才完整构建出来。
但是当年太宗皇帝迁都北京,便是为了征伐漠北。
这些年来,朝廷在边境上的布置,一直在不断的推进。
具体来说,便是据险以守,连点成线。
以固原,大同,宣府,广宁为基本点,在沿边各个隘口建立城池,驻以重兵,号为边镇。
至弘治朝,最终形成了所谓的“九边重镇”。
虽然现在还只是雏形,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于谦也起身道。
“俞大人所言甚是,虏贼本为游牧之民,虽骁勇善战,但后勤难以支撑持久。”
“也先一路进军,越逼近我大明境内,其粮草运输线路便越长。”
“然则,若尔等据我边镇作为转运点,则粮草辎重绵延不断,必成心腹大患。”
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打仗打的就是粮草辎重。
大明这次出兵,号为五十万大军,但是实际上能战者,不过二十余万。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就是为了供应大军的辎重后勤。
对于大明来说,是这个道理,对于也先来说,自然也是!
瓦剌大军一路南下,看起来势如破竹。
但是实际上,他每进一步,后勤的压力就大一分。
这也是瓦剌大军,每到一处,必定大肆掳掠的原因所在。
若不靠掳掠补给,凭他们的转运能力,根本不可能供应十万大军这么长的时间。
在场的大多数都是臣,对于兵事并不熟知。
虽然他们心里知道,这等事情不能答应,但是却并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作为兵部侍郎,对于边镇形势,自然是了然于心。
一番解释下来,众大臣心里也明白了七七八八。
于谦说完之后,又有人站了出来,道。
“于侍郎言之有理,边镇为我大明边防重中之重,断不可失,况我大明寸土之地,皆是社稷之本,祖宗基业,岂可言弃?”
朱祁钰打眼瞧过去,说话的是个给事中。
他倒是有印象,此人名为李侃,现在应当暂掌礼科。
身为风宪官,这番话倒也符合他的身份。
不过朱祁钰还是没有开口。
因为还不够
焦敬那边,身为勋戚,如今地位岌岌可危。
眼瞧着朱祁钰这位郕王爷没有帮着勋戚的意思,看样子是打定主意要跟着太后走到死了。
正是因此,他才会冒着被一众臣攻讦的风险,说出这番话。
这一点,单看他说话的时候,一直瞄着金英的脸色,便可以看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