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1 / 1)

('

接下来的第二条,就比较难办了。

王老大人说得十分委婉,但是其实意思很简单,商量怎么把皇帝救出来。

不过在场之人皆是老成谋国之辈,自然知道这件事情的难度。

若梁贵带来的军报属实,那么也先既然放一直扣押着的锦衣卫校尉袁彬来传话,就必然已经确认,自己到底抓住了什么人。

换位思考,若是自己这方抓住了敌军主帅,而且还是御驾亲征的天子,那必定是严密看守,置于中军之内,严密防守。

想要救人,肯定是难上加难!

沉默了一会,翰林院学士陈循上前道:“太后娘娘,臣以为皇上既然遣人传讯,不妨暂且准之,先太祖,太宗皇帝威震漠北,瓦剌对我大明尚有惧意,或可遣使携金银玉帛前往,迎回陛下。”

此话一出,再场大臣皆暗暗叹了口气。

这话说出来,怕是陈循自己都未必相信!

太祖,太宗威震漠北是不错,但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仁宗,宣宗继位之后,皆将精力放在了内政之上。虽然依旧对北虏有余威震慑,但早在先皇之时,边境便常有边患,只是不严重而已。

至今上登基践祚之后,因天子幼弱,朝中大政以平缓为主,能不起边衅,便不起边衅,更是助长了虏贼的胆量。

何况二十余年的时间,大明已经换了三代天子,瓦剌,鞑靼等部自然也是如此。

旧一辈的,曾经见识过太宗军威的虏酋渐渐凋零,新一辈的虏酋,因大明一再忍让,更是肆意妄为。

若是如此简单便能迎回皇上,那也先又岂敢兴兵十万,擅起争端。

不过众臣也知道,这是眼下唯一成功率略大的法子,若是依靠边将寻机救驾,怕更是难以为之。

因此只好拱手附和。

“此乃老成之谋,准!”

孙太后点了点头,赞许的看了一眼陈循,心道果然是随侍之臣更加靠谱,想了想,又道。

“此事需得抓紧时间,昨夜军报到京,哀家与皇后在内库当中盘点了一番,已经按皇上之意,将金银蟒袍备好,诸位大人商议一番,尽快遣人送去便是。”

陈循身上虽然挂着户部右侍郎的衔,但是实际上却在翰林院办差,相较六部群臣,翰林院算是侍从之臣,更加依靠圣恩。

看太后如此神色,便知他说中了太后的心事,于是继续道:“太后所言甚是,此事耽搁不得,以臣之见,不若仍遣那梁贵回去,一来,他本职怀来卫千户,熟悉情形,二来,也更能取信与瓦剌。”

孙太后想了想,开口问道:“众臣意下如何?”

定了要遣使的大方向,那么送谁过去,反而没什么紧要,归正大概是去送些金银,传个话,不抱什么真能迎回皇帝的希望,所以众臣皆俯首称“善”。

于是这件事情也定了下来。

紧接着,驸马都尉焦敬起身,道:“太后娘娘,臣以为,当此危急之时,当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命兵部张榜,京城内外,凡有退敌之策,迎回陛下之谋者,可破格征召,再行任用。”

这又是一条不咸不淡的建议。

说白了,赌运气!

京城内外,百姓虽多,但是若有这等智谋诡谲之士,早已被朝廷征召,何须等到现在?

要知道,皇上出征之前,便已经征召过不少能人异士,现在,怕是尸骨都凉在土木堡了。

所以说,这建议整个就是个废话。

殊不知焦敬也是叫苦不迭,作为勋戚武臣的一员,他深知勋戚如今的处境。

这次大军出征,皇上虽然是受王振的煽动,但是背后少不了有勋戚的推动。

这一点,无论是太后娘娘,还是殿中的诸位大人都心知肚明。

毕竟作为勋戚武臣,只有一直有仗打,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

这二十多年以来,天下承平,武备废弛,再加上先太皇太后与三杨辅政,对勋戚一再打压。

好不容易才碰上这么一场大仗,可谁料,竟出了这等事情。

现在瓦剌大军压境,自不必说,待这场风波过去之后,想都不用想,那帮臣肯定趁此机会,大肆攻讦勋戚。

这个时候,能在太后娘娘面前挣一分好感,日后处境便好一分。

可偏偏这次大战,一众勋戚都寄予厚望。

京城里能够叫得上名号的,基本上都随驾出征,就连勋戚里头的定海神针,先皇托孤的重臣,英国公他老人家都跟了过去。

若是胜了自然皆大欢喜,可如今这般情况,他区区一个驸马都尉,连爵位都没有,在这殿中,连插话的余地都没有。

是以哪怕知道说得是废话,他还是硬着头皮得说。

至少要表明态度,京城勋戚一脉,还是在想办法,救回皇帝,将功补过的。

这算是兵部的活儿,故而孙太后转向于谦,问道:“于侍郎意下如何?”

诚然,这个建议大概率没什么用,但是也挑不出错处来。

于谦没怎么犹豫,道:“臣以为可行。”

于是,第二件事也这么被暂时商定下来。

剩下的,就是最要紧,也最棘手的第三件事。

京城,该怎么办?

第6章 徐珵其人

要说京师如今的局势,就不得不提大明朝前期的几次迁都之事。

大明立国之时,遵照开国太祖皇帝之意,定都南京。

南京位于江南膏腴之地,易守难攻,乃是都城的上佳之地。

至太宗皇帝靖难之后,他老人家乃是马上皇帝,性格刚毅勇猛,心怀雄图伟略。

加上靖难之事使太宗皇帝颇受非议,需以大功绩平息流言。

于是他老人家衡量再三,认为关外虏贼仍旧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决定亲征漠北,而南京距离边境太远,大军调动耗费过大,且不利于边境布防和出征后控制朝局。

再加上不满与金陵奢靡的风气,以及制衡太祖时代旧勋戚势力等等种种考虑,太宗皇帝最终决定,迁都北京。

至仁宗皇帝继位,漠北安宁,朝廷需要休养生息,北京作为都城,在经济上的不足就显现出来。

加上仁宗皇帝久居南京,因而屡次有意将都城迁回南京,甚至已经下诏以北京为陪都,重新修葺南京宫殿,做了许多迁都的准备。

只可惜仁宗皇帝天不假年,驭极不过一年,尚未来得及实施,便驾崩了。

至先皇之时,此事则陷入了僵持阶段。

一方面,仁宗皇帝为先皇亲父,又有遗诏命先皇还都南京,出于孝道,先皇不好违逆。

另一方面,先皇自幼长于太宗皇帝膝下,心中又有功业之念,于是更倾向于以北京为都。

于是终先皇一朝,此事便暂且搁置,北京名义上依旧是行在陪都,但是无论是宫城建设,防御,朝政处置,都全部转移到了北京,早已经成了实际上的国都。

直到今上继位,才正式下诏,确定了北京的都城地位。

然而此次亲征,北京作为都城,最大的弱点再次暴露出来。

那便是距离边境太近!

虽然如此便于调动大军,容易控制朝局,但是一旦事有危急,便是天大的事!

别的不说,要是如今都城南京,即便是从亲征的靡费上来说,六部的老大人们,也有充足的理由拦下皇帝,又岂会酿此大祸?

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来说,都城北京,的确容易控制边境,但是相对的,敌人想要越过边境,直逼京城,也是容易的很。

便如现在,也先兵锋直逼宣府,距离北京不过数百里的距离。

只需越过长城,便可长驱直入,一路打到北京城下,若是京师也被攻陷,那大明朝必然会立刻烽烟四起,分崩离析,有社稷倾覆之危。

所以此刻,京师防务该如何整饬,实在是重中之重,相较之下,便是天子的安危,都要稍逊一筹。

说句大不敬的话,天子纵然葬身敌国,大明尚有后继之君,但是若是京师也被攻陷,国之不国,何来天子?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