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是大王女脸上有一道横贯全脸的巨大伤疤,就是因为她在征讨其他部落时,被一刀砍中了面部,要不是及时躲避,这道伤口足以把她的头都给劈成两半。
而尽管血流满面,视线受损,大王女耶律普贤为了不影响战局,饮下了萨满在出征前赠予的血酒,然后顶着脸上深可见骨的伤口,一路纵马追杀敌人。
就连敌人见到她这样白骨裸露,都感觉到毛骨悚然,大喊着这是恶鬼索命,她也因此得到了“罗剎女”的称号,由于受伤太重,加之拖延的时间太长,耶律普贤事后也未能治愈伤势。
但她不以为意,反倒自豪的认为,这足以证明她的英勇不凡,草原上向来推崇强者,因此,虽然耶律普贤样貌狰狞,外形可怖,但是她的拥簇却不少,因为这些人听说了大王女的战绩之后,认为她武功超人,足以带领部落征伐四方。
那时候大可汗抚摸着这位长女的肩头,满脸都是欣赏和赞叹,称她是自己的骄傲,不愧是他的女儿。
耶律普贤为了大可汗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更是被派遣攻打长安,这也是一座富庶的大城,正是大可汗对她的宠爱的表现。
而也正是碍于其他诸位子女的强烈不满,以及衆多王妃们的抗议,所以尽管大可汗十分在意耶律速达,却也没有将其立为继承人。
因为他的放纵,以及统一草原的需求所致,这些王子王女们,基本上人人都有一支人马,少的也有一万多,多的能有四五万人。
他们背后都有不同部落的支持,就算是大可汗,也只是贵族们公推出来的共主,他的命令,如果有部落不服气,那麽要麽以武力镇压,要麽就是想办法找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新主意。
他们的上下级观念并不如魏国分明,有的部落如果不愿意接受大可汗统治,就会直接全族乘着马匹,携带家当,卷着帐篷连夜出逃,等到跑到了边边角角的地方,大可汗鞭长莫及,也拿他们没办法。
毕竟草原那麽大,说是统一,其实是名义上的大部落们基本上都表示了臣服,这其中少不了诸位王妃们对本部落的劝说。
这些王妃们代表了不同部落对大可汗的支持,她们的关系错综複杂,并非简单的妃子,有的仍然对出身的部落保留了相当的影响力,一个处理不好,某些大部落数万人,都有可能因此对大可汗心生不满。
有了这种前提,加上大可汗自己心中也有一些犹豫,毕竟预言是否会应验还说不準,而且十二出生的太晚了,前面的那些兄姐们都有了成熟的势力。
他要是登位,先不提能不能压住这些如狼似虎的兄姐,可以想到不服气的人一定会很多,到时候刚统一的草原难免不会四分五裂,这是大可汗所不能忍受的。
再加上十二王子耶律速达自幼体弱,连骑马打猎都费劲,这让一些人大失所望,如此羸弱的主君,怎麽能够带领他们争抢丰富的战利品,没有武力镇压,谁会服他?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支持的主君必须要能够保证大家的利益,能够带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不然为什麽要在衆多王子王女中,选择这个来去跟随?
看不了太远的地方,十二王子文弱,此非他们欣赏的主君类型,与其投向天天不知道看书看个什麽玩意儿的十二王子,还不如跟着大王女来得畅快呢。
耶律速达心态很好,就算是知道这些后,也不为所动,仍然专注于文册书籍之中,他聪明好学,很快就展露了不凡的一面:年仅十三岁的耶律速达,向自己的父汗大胆自荐,成功不费一兵一卒,仅以口舌之功就拿下了一个不臣的部落。
他这样杰出,稚龄就这麽优秀,全程不过耗费一天的功夫,从打马到那个部落到回来,空手去的,回来时带着部落表示臣服的使者。
这让大可汗欣喜若狂,认为耶律速达确实不凡,这些年以来,部落里对十二王子的议论声从来都不小,连弓弦都拉不开,这样柔弱的王子,要来何用?
要不是这是大可汗的亲生孩子,大萨满还做出过预言,他们早就理解不了了,大可汗一意孤行的满足耶律速达的愿望,也不知道砸了那麽多金银,顺着他给他请老师有个什麽用处。
即便如此,尽管没人在十二王子面前这样说,背后的议论声早就已经传遍了王庭,耶律速达自然也听说过这些传闻。
但他的脾气温和,不喜争斗,爱好文学与历史,閑暇时还喜欢钻研佛教的理念,总觉得里面的有些说法越看越有意思,很适合在部落中推行开来,有利于自家的统治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