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两者典故,一者为后世人自豪于疆域广阔的最佳形容。一者成为两国交战时,在战争真正打响前,最后也是最为严厉的警示。
您的言语是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了乡野妖魔精怪,这些非人类群体,在之前的王朝中,因为人类无可奈何,常常对其视而不见。就算是有小规模的围剿,但也从未有过君主立下如此誓言。
在此时,只有人类见证了您的雄心,但这已经显示了您的某种决定下达,随着奇观的逐渐完善,您的愿望终将实现。扫天下妖魔,蕩平妖氛,还人世间清朗乾坤。
您的野心已经超过了凡世间王朝,将目光投注到了非人类物种之上。终有一日,世界上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山精野怪、妖魅之流,都将听说您的名字。您的使者和大军,将会跟随您的心意,将名为“魏”的旗帜插遍山野,黑色的洪流将会席卷天下,不会遥远的将来,您终将布武天下。
您的事迹在人世间流传,被世人称颂,您于此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谈,将会通过史书永远流传下去。
有关于荒野遇鬼的记录,被后世抨击为“荒唐可笑,史官你是吃了毒蘑菇还是喝酒了,打仗就不说了,这写的什麽玩意儿,杀死敌人后,还会变成鬼,你是産生幻觉了吧。”
“魔法魏书已经满足不了史官了,过于离谱,帝王本纪里面怎麽还有撞鬼遇妖的描述,你以为你在写小说吗?”、“禁止史官在史书上进行二次创作,碰见敌人就老老实实记载打仗,而不是为了吹捧皇帝,非得说他能够斩杀妖鬼,这不可笑吗?谁会信啊,都说了,当史官的能不能有点风骨。”
魏国史官在相应群体中,风评持续下降,其记载被认为幻想成分逐渐超过了纪实文学。
魏国史书成为后世某些山野杂谈、精怪异闻的来源之一,为古典故事文集贡献了不少素材。
“时至今日,我们在研究魏书时,都会有个笑言,认为史官时而正经刻板,写一些诸如行军打仗之类的正常记录,包括各种制度建立,还有皇帝的言谈举止。
这些都是普通正常的历史记录,没有什麽可以说的。从里面,我们可以有效获得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産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变化,这些也是作为后世人研究‘裴钰’的重要素材。
当然,在人们以为史官记录公正,恪尽职守的同时,他往往又能不断展现出极为不靠谱的一面来。先前的陨石落地、紫光加身,已经让史官饱受挖苦,认为他为了谄媚君主,连脸皮都不要了。
什麽离奇的东西,都能够往皇帝身上安插。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在幼帝发表救民水火的言论,赶赴晋阳的途中,和敌军进行了遭遇战。
通过记录,我们可以看到,魏国的太皇太后因此身陨敌手,这让当时的皇帝十分伤心,发誓要为其複仇。两国之间,血海深仇,不仅仅只是下层之间的巨大矛盾不可弥合。
就连上层王室之间,魏国这边相继死亡了一个皇帝,一个太皇太后,而这些还只是直接死于敌人之手的。如果算上忧思过度,感染风寒病死的皇帝,那麽一共有三位重要角色因此身亡。
身为政治动物,本来这些人都应该在王朝上发挥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才是,可却一一沦丧于敌人之手,这种事情不仅会打击自己这边的威信,也为裴钰登基后的种种大複仇行为做出了注解。
我们今天对此只是浅尝辄止,主要说一说魏书中那些离奇的记载。
裴钰的几番言语记载,时至今日看来,依旧是听起来就很大气磅礴的理念,其中‘穷索天下’更显示了他本人是大複仇言论的推崇者。
野外遇到僵尸、鬼物的记载,也许只是某种身份特殊的敌人,可能是野兽、盗匪、乱兵等等,但应该只是某种代指,而非真实的对应所在。
如果没有碰到一些不服从统治的敌人,裴钰作为一个皇帝,没必要说什麽‘勿所谓言之不预也’,还表示了无论碧落黄泉都要追杀到底的决心。
也正是这番发言,为我们的一直以来的法统,提供了历史沿革理论。自古以来,古人的胸怀和眼光,并不像是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狭隘,他们也是会认识到天地广阔,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概念“王土泱泱,日之所耀,皆为疆土。”
这种所谓的历史沿革,有时候在国家强盛的时候,自然有其用处所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进行领土宣称,毕竟是古人就已经认识到的界定範围,虽然这种仍然需要实际占领,比拼国力,但终究是一种可以作为古来有之的认知存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