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1 / 1)

('

可时至今日,她的心头就像是一片迷雾扫清,原本空泛的宏大命题,所谓的‘忠君’,在现在终于有了具象化的表现,那张心底浮现的面孔,不是别人,就是眼前的幼帝啊。

是他,他就是自己所期待的主君,从初见时就无比果决的托付重任,将城防军交给她这个仅有一面之缘的臣子,甚至不曾追究她私下跟蹤其他大臣的罪责,全盘接受她的质疑,当场处置了她所认定的叛徒,连证据都不曾去看,仅仅只是出于自己的一面之词,就这样做了,这是何等的信任。

更何况,皇帝还这麽英勇,皇室里面热衷操弄权术的多,昏庸不理世事的也不少,平凡温吞到没什麽性子的也见过。但这样果敢刚毅的就很少了,除了开国之君外,其他君主承平日久,哪里还能提出勇气来去和敌人作战呢?

她自己都愿意为了战事而死,也早就做好了身死的準备,自然欣赏类似的人。难得的是以帝王之尊能出此言,那麽自己会用生命去保护他,所有伤害陛下的人都只会是我的敌人!

【提示:臣子归心,威望+10】

城墙上随行的官员、禁军等人心情也十分複杂,皇帝带着棺材的时候,也没人敢去问这是干什麽用的,本以为是给敌人準备的,谁知道竟然是陛下给自己预备的,收尸之所在?

“虽然还是有些鲁莽,但我魏国有此仁君牵挂百姓,是国朝之幸。”

“陛下都将生死抛掷一旁,我们身为臣子,又岂能贪生怕死呢?”

“我的武艺并不强,但身佩宝剑,不可使剑蒙尘,如能为拱卫如此君王而死,也是死得其所。这颗头颅,也不知会被谁砍下,只愿砍头的那位,刀子锋利,勿要多折磨我呀。”

“嘿,算我一个,总不能真叫陛下自己赤手空拳应对局面吧,我们死就死吧,但是陛下的性命却一定不能有损伤。我魏国之君,有大勇气,他今后必定能有所作为,折损此地,只会是魏国之殇。”

身后朝臣、士卒们的眼神都变了,神色複杂,但多数还是敬佩的。他们交换着眼神,不出所料的在其他人面庞上,看到了同样难以言喻的複杂滋味。

于是不少人心中已经暗下决定,这种奇闻一定要告诉其他人,因为他们能有所预料,这极有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某种难以複刻的奇迹的出现。

史官此次也跟随在侧,他激动的身形微微颤抖,发誓要把今日的所见所闻全部载入史册,叫后世也能知道魏国曾经的君主风骨:“帝舁棺出陈,王有此勇,国家胡不振,战何不胜!”

裴钰于此时看到了新的小红点:

【提示:擡棺出阵,震惊朝野,主战派派系力量得到大量增强,得到史学家高度评价概率增加,威望+20。

计算现有威望:510。

提示:具有独一无二特性的首创行为出现,判定中,判定完毕,对历史造成重大影响。为鼓励这种首创精神,使得“玩家”在时光长河中留下越看越多的,独属于您所作所为的特殊痕迹,将随机截取该行为的历史评价和造成影响进行展现。

‘君王不惜身,笑谈生与故’,您的新的传闻诞生了,开辟史书帝王本纪中相关记录先河,由此産生了新的历史典故——‘国君死社稷’,永远流传于世,您因此在历史中拥有了‘非类凡俗,自有风骨’的美名。

此行为被盛赞为‘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1

此为勇之分类,而君有大勇,不在此间,创千古先河,恨不与之相见,’。与此相关野史素材变得更加丰富,您在位期间的历史得到了更广阔的流传,即使是不喜爱读史书的人,也会记得此典故。

该行为被作为民族气节的典型代表被列入后世教科书,广为流传,您的气节被反複吟咏赞美,因此诞生了大量相关诗歌、小说等不同文学创作题材。

“面对兇残暴虐的入侵者,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年仅十岁的幼帝,却能够力排衆议,以扶棺出征的决心,显示出自己要与城池共存亡的意志,势要保卫国都,这是一场正义的防守战。这显然是非常罕见的记录和事迹,这样评价,是因为并不符合帝王薄凉的本性和孩童应有的心智。经过反複的翻阅史料,查阅《魏书》《帝王起居录》等等流传下来的资料。

以及通过后续抢救性发掘当时的一些臣子墓葬,我们在墓主人遗留的多份随笔、杂谈中都看到了大量有关记录,在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笔记主人大多数是非常认可这种行为的,而且盛赞魏国有此君主自此可以大兴。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即使是在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也是肯定这种具有气节的行为。 ', ' ')

最新小说: 悲惨女配改拿爽文剧本[快穿] 御厨的小饭馆 青梅十分甜 拒绝攻略影帝后咸鱼爆红 九零致富日常 女配沉迷学习[快穿] 总有旁白君偏离主线 烟花过境 虚嫁 误救偏执皇子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