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和平解放大明 > 第75章 中都被毁

第75章 中都被毁(1 / 1)

这一切的发展态势,完全超乎了人们的预想。谁能料到,郑芝龙那错综复杂的军火交易,以及日本石见银山背后隐藏的种种谜团,竟然是刘松和李信他们共同商议的结果。他们的策略竟是出售那些已然过时淘汰的火器,旨在挑起各方的争斗,让他们彼此如同恶犬相争,互不相让。

这是一个堂堂正正的阳谋,就算明知道是鸠酒,皇太极也不得不饮下去。

皇太极此刻被众多事务缠身,他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和处置。而刘松这边,同样面临着棘手的局势,同样急需时间来巧妙应对。

刘松怀着一颗仁慈之心,他绝不愿意看到大明的百姓在战火中饱受苦难。为此,他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一条相对平和稳健的道路。他深知,要让女真、朝鲜和倭国陷入相互争斗的局面,这注定是一段漫长且充满变数的历程。

倭国绝非等闲之辈,其军事实力与战略手段都不容小觑。刘松对此心知肚明,他清楚这场布局充满挑战。

当然,那些穿越到大明的伙伴们,无一不将倭国这个国家铭记于心。他们深知倭国的野心和威胁。

待到刘松成功地化解了国内的诸多难题,他必定不会对倭国的过往行径善罢甘休。他会以坚定的决心和智慧的策略,给倭国以有力的回击。大家完全可以怀着期待的心情,相信刘松必将有所作为,为大明的尊严和和平而战。

…………

不过有件事出乎了刘松的意料之外。破虏军在流寇往南赶的途中出了意外。

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流寇组织,汇聚荥阳。

依照统一意见,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等合兵一处,于正月初自荥阳往东南方向挺进。义军以破竹之势连克密县、上蔡、汝宁等地。大军出汝宁后兵分两路,准备进攻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明中都凤阳。闯王高迎祥率一路大军由新蔡、寿州(今安徽寿县)直扑凤阳;另一路由闯将李自成和绰号“黄虎”的八大王张献忠率领,挥师往东直趋颍州(今安徽阜阳),再由颍州东击凤阳。

正月十一日,李自成、张献忠率军包围颍州,知州尹梦鳌和通判赵士宽督率守军严防死守,致仕在籍的原兵部尚书张鹤鸣也主动协助防御。义军在城外架炮轰击,城墙上的守军被炸死炸伤不少,因抵挡不住凶猛炮火,城池很快被义军攻破。

颍州城破后,守城的明朝官员表现得颇有气节,义军进城后仍率众与其展开残酷血腥的巷战,不是战死就是负重伤后投水自尽,无一降者。颍州知州尹梦鳌一家七口被杀六口,仅剩一个襁褓中的幼子侥幸不死。通判赵士宽在城陷后拒绝逃走,他用家中的金银首饰募集勇士,誓死搏杀,最后身受重伤投河而死,他的妻子自缢身亡,两个女儿也随母悬梁自尽而死。

原兵部尚书张鹤鸣已经年过八十五高龄,城破后被农民军抓获倒挂在一棵树上,当作箭靶被乱箭射杀,浑身被射得像刺猬一般,惨不忍睹,他的长子张大同抚尸痛哭,立刻被农军乱刀砍死。张鹤鸣的弟弟张鹤胜也已八十二岁,被执后“骂贼而死”。颍州城中的官吏士绅几乎被斩尽杀绝,“生员死者七十七人”。

破颍州后,李、张迅速赶往寿州,与高迎祥军会合后,一同向明中都凤阳进军。李自成等挑选出三百名机敏强悍的士兵,大都是投降过来的明军,让他们换上平民服饰,打扮成商贩、车夫模样,首先混进了凤阳城中。这些人混入城中后以贩卖布匹、果蔬的名义,投宿于各旅店、客栈中。还有人打扮成行脚僧、游方道人,在大街上到处游逛,将城中驻军、防御部署的情况都打探的一清二楚,为之后攻克凤阳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凤阳是朱明王朝的龙兴之地,明初即定为“中都”。与南京、北京合称为“三都”。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染瘟疫死后因家贫无钱、无地下葬,多亏邻居刘继祖哀怜他哥俩,让他将其父母遗骸用草席包裹着草草葬在刘家园地中......朱元璋一直感到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之后他投军发迹,特别是扫灭群雄建立大明后,他衣锦还乡,在凤阳大兴土木,把其父母的陵墓修建的富丽堂皇,而且将陵前的享殿修造的和南京宫殿相差无几,陪葬品亦是极尽豪奢。为表示感恩,他赐给刘继祖的儿子大量钱财,还让继祖的子孙为明祖陵的守陵官,替朱氏守墓,且世代传承。

自明初以来,凤阳府即驻有重兵,设置有中都留守司,节制八卫和一个千户所,城内还有巡抚衙门和镇守监军太监。凤阳巡抚常驻江苏淮安,监管运河漕运。

最新小说: 星河乱世录 南齐艶后 残阳说魂归南山 权泪江山 浮世孤影——大唐一梦 大明:开局皇长孙,爷爷朱屠夫 开局被架空,朕要成就千古一帝 我就在诸天跑个车,怎么无敌了? 师兄高抬贵手,宗门跪求你回头! 她是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