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儿臣就去与他们会一会,方能有所进益!”
年轻人总是勇往直前。
“有志气。”李跃赞道。
李儁一拱手,“父皇保重,待儿臣奏凯而归!”
说完,勒转马头跟着大部,迎着朝阳向东而去。
战马驰骋在官道上,旌旗猎猎飞扬,仿佛雄鹰一般。
“陛下,拂菻有使者至。”卢青拱手道。
“拂菻?”李跃一脸懵逼,波斯、拜占庭、罗马这些名字还算知晓一二,拂菻还是第一次听到。
“极西之地有大秦,其人以都城拂菻自称,三国曹魏时,重续西域,增辟新北道,由由玉门关转向西北,过车师前部,然后转入天山北麓,穿越乌孙、康居、奄蔡等国,再西去三千里。”卢青显然做了功课。
大秦就是汉代对罗马的称呼。
听卢青的描述,应该是拜占庭才对。
“哦?他们不远万里来大梁作何?”李跃没找上他们,他们却自己找上门来了。
“买卖丝绸。”
桓温灭成汉,收复蜀中,拜占庭人通过凉州张氏与建康取得联系,重新恢复商路,他们对丝绸的狂热远超常人理解。
“这是好事!”对做生意的人,李跃双手欢迎。
大梁重新安定西域,为的就是商业利益。
东方的丝绸运过去,价比黄金。
李跃也有意将瓷器、茶叶、纸张、漆器等输送过去,将关西彻底激活。
财富只有流动起来,才能造福于民,否则就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最终转化为土地,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局面。
如今天下一统,蜀地和江东的丝绸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经济的经字就带着一个丝字旁,别说丝绸,即便是寻常布料,也能与钱挂钩,是硬通货。
历史上的那些大国崛起,都是靠纺织业。
“此事交给你去谈,将瓷器、茶叶、漆器、纸张也推广给他们。”李跃揉了揉额头,忽然想到了棉花,这玩意儿不仅保暖,还是文明的催化剂。
历史上英美的庄园,主要就是以黑奴种植棉花,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是跟纺织业息息相关。
如果大梁培育出合格的棉花,产量上去后,辽东、漠北、西域就都不是问题了。
几乎每场大雪,洛阳城中都会冻死人。
国都洛阳都是如此,可想而知其他地方了。
“领命。”
卢青离去后,李跃赶紧找王猛询问棉花的情况。
周牵在陇右鼓捣了三四年,也该出成果了。
“棉花?”王猛一脸茫然,南方的战事还在继续,近十万大军的后勤还挂在他身上,收复的土地也要重新规划州县,委任官员,尚书省忙的晕头转向。
“臣想起来了,去年秋收大司农运回两万多斤的棉花,陛下正在攻打柴桑,战事紧急,臣一时疏忽了。”
“江东战事完结后,你休沐一个月,养养身子,看瘦成什么样了。”李跃实在有些看不过去。
王猛一做起事来,没日没夜。
大梁也在他的治理下,日趋强盛。
“谢陛下厚爱,臣这段时日的确有些劳累”王猛也没推辞。
李跃心中,这年头想做什么事,没有皇权推动,很难贯彻下去,百姓吃饭问题都没完全解决,自然不可能拿自家土地种棉花。
历史上也是洪武大帝强令百姓种植棉花,才推广开来。
李跃来到库房取出一朵棉花。
比后世略小,色泽也没后世那么洁白,还有大量虫蛀的痕迹。
不过从无到有的过程已经渡过,接下来就是逐步选育良种而已。
“大司农言此物浑身都是宝,棉花可纺织,御寒,棉籽可榨油,秸秆可作粗饲……”黄门侍郎周吉祥尖着嗓门道。
梁国延续魏晋的侍中制度,宦官群体被边缘化,成为真正的家奴。
李跃现在想的是如何将棉花纺成布。
不过这个问题用不着李跃操心,这时代既然能将蚕茧纺成丝绸,就能将这一团团棉花弄成棉布,太学天宫院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李跃直接将棉花扔给天工院,“将此物纺成布料。”
“此物似乎是木棉,纺出的广幅布不堪大用。”祭酒刘操之睁大一对老眼持怀疑态度。
秦汉时期岭南就有木棉,纤维较短,纺织效率低下,也不保暖,实用价值较低。
“怎么,你怀疑朕?”李跃不耐烦道。
“臣不敢不敢……”嘴上说着不敢,眼神却飘来飘去的。
“限期十天,纺出来,朕有重赏,纺不出布,罚半年俸禄,降职三级,尔等好自为之。”李跃没空跟他们啰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设立天宫院不是给他们养老的。
“臣领命!”刘操之赶紧拿着棉花去研究了。
第七百四十八章 棉衣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压力就是动力,没用到十天,天工院将织机稍稍改进一番,就织出了棉布。
工艺略显粗糙,原因还是在于棉花的质量。
李跃摸着这一块小小的棉布,心中百感交集,这一块小小的棉布,是华夏文明的一次大跃步。
还是那句老话,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再徐徐改进就行。
华夏一向不缺聪明人。
“织机再改进一下,要让寻常百姓都能买的起用得上。”李跃指着偌大的脚踏纺织车道。
“这……种小事,还用天工院出手?”刘操之瞪大了眼。
李跃这才发现他的眼睛一大一小,眼珠凸出,不是故意瞪大的,不过配上他的丑脸,着实显得怪异,也难怪李跃第一印象不太好。
不过这厮有真本事,是工部前几年提拔上来的。
万人敌也经他改良过,但脾气不好,性格执拗,在天工院人缘极差。
李跃学他瞪大一边眼睛望着他,“这不是小事,而是华夏千秋万代的大事,最好不用人力,用水力,若是做成,你刘操之的大名将记在史册上!”
户部最新估算人口,南北一统后,大梁人口当在两千七百万左右。
按没人最少一件衣服算,就是两千七百万件!
一年有四季,北方秋冬春肯定不能只穿一件衣服。
这里面的经济利益比天还大。
再加上棉被、棉服,大梁的经济可以直接起飞了。
这还是只是中土的需求,西域、河中、高原、草原,乃至更西边的拜占庭、萨珊波斯等,都需要这玩意儿。
治国的背后逻辑就是经济,天地万物背后都有一套经济链条。
所以近代文明的崛起,都是从棉花纺织开始的,纺织业推动了工业革命。
不过工业文明需要巨大的资源基础,以及以亿为单位的人口市场,以现在的大梁而言,难以实现。
但给大梁国力来一次飞跃,绝对够了。
“对了,你可以将棉花制成棉絮,然后填充进衣服里面,制成棉衣、棉被,以作御寒之用。”李跃抖了抖棉布,仿佛看到一个辉煌盛世在向自己招手。
“此物能御寒?”刘操之睁着左边的大眼道。
李跃眉头一皱,这厮不该叫刘操之,该叫刘操蛋,“你是不是对朕有什么意见?专门鸡蛋里面挑骨头?朕让你做,你照做就是了,少来啰嗦。”
“不……不敢……”刘操之拱手一礼,一溜烟的跑了。
棉衣制作比织机更简单,一天半功夫,东西就出来了。
只是样式实在丑的不堪入目,一看就是仓促弄出来的,丑就算了,还一边袖子长,一边袖子短。
李跃都怀疑是刘操之故意在给自己上眼药。
不过话说回来,样式虽然丑,穿在身上的确保暖,特别厚实,综合了这时代衾衣的用法,脱下来就是一床小被,特别适合将士行军打仗之用。
东西出来了,李跃长长松了一口气。
衣食住行,对亿万黎民而言都不是小事,衣排在第一,足见其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