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山他不支援,那就长驱直入,横扫巨鹿、安平、赵郡、清河、高阳五郡,让邺城变成河北的一座孤城,然后挥军向东,逼降鲁口,与慕容恪南下席卷河间、渤海、平原,攻入青州!
此次南征,燕军有灭国之志,慕容垂只是先锋,后面还有慕容恪、慕容儁!
燕国绝不会允许梁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崛起。
呜、呜、呜……
号角声越发苍凉,砲石和油罐划过北国干净的天空,精准的砸在城墙上,不时掀起一阵雪花和一阵火浪。
数万燕军汹涌如潮,扑向真定城。
傅末波的狼甲军夹在其中。
燕军此次攻城与以往历次都不同,已经下了死手。
数万人顶着城头的箭矢、滚石、擂木攀爬长梯,不时朝城头射出一箭,命中正在投石的守军,守军发出一声凄厉惨叫跌下城墙。
城墙之下很快就铺了一层尸体。
城墙之上,久经战阵的苏彦一眼就能看出燕军这次破城的决心。
十几万大军围城,真定万余人马能抵挡半个月,已经是个小小奇迹。
除非邺城派上同等兵力,否则常山的死局不可能解开。
“太守,我等已经尽力,梁王大军不至,分明是放弃常山,他不仁,我等就不义!”部将赵耳一脸愤慨。
一支羽箭贴着离苏彦的脸飞过。
只要向左偏移半寸,就能射入他的面门,但他却毫不在意,“汝欲降耶?”
周围军将都睁大眼睛望着苏彦。
投降,在这个时代并不耻辱,蝼蚁尚且贪生。
爬上城墙的燕军越来越多,城上守军越来越艰难,他们早已疲惫不堪。
苏彦其实也在动摇之中,当初刘显七万大军攻打常山,武悼皇帝冉闵想也不想,八千骑兵便来支援,一战而破刘显,继而攻破襄国。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梁王对他们并不在乎。
所以为冉魏殉国是应该,但为梁国殉国,苏彦心有不甘。
这时苏权提着长刀走了过来,刀锋上还在滴血,“我家奉梁王之命守土,父亲贵为一郡太守,外贼侵我,自当舍命而守,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梁王之托!”
赵耳厉声道:“公子欲为梁王尽忠,我等却是不愿!”
“你不愿?”苏权忽然一刀刺出,捅入赵耳面门,“永嘉之乱以来,皆是此念,华夏方才沉沦!”
鲜血飙溅,染了苏权一脸。
在场之人都愣住了,苏彦指着他怒骂,“你……你这逆子疯了么?定是中了那李跃邪……”
“敢有投敌之念者,皆如此人!”苏权拔出长刀,凶神恶煞的盯着众人。
这把刀恰恰是李跃送给他的,但凡在尚武堂表现优异者,皆由梁王本人当众赏赐。
投降已是城中军将的共识。
苏权杀了赵耳,只会激怒其他人,都是刀尖舔血之人,为了活下去,死个把人再寻常不过了。
军将们你看我我看你,手按刀柄。
而苏权身边也聚集了数百不愿投降之人。
两边目光中的杀气愈来愈浓烈。
“逆子、逆子,我苏彦竟生出此等逆子,你我父子从此恩断义绝,与我赶出城去!”苏彦一脚踹在苏权肚子上,将其踢退五步。
面对自己的父亲,苏权自然不敢刀兵相见,只能默默忍受。
但苏彦余怒未消,一脚又一脚踹在他胸甲上,将他从城墙踢下石阶。
“去寻你的梁王,今日之后再无你我父子!”苏彦暴怒,又将他从石阶踢进城中。
而城中千余骑兵正列队而待,这支人马是苏彦的亲信和心腹,装备精良,人皆三马,一直未曾参与守城大战。
“滚,都滚!”苏彦深深望了一眼苏权,转身回到城墙。
苏权泪如泉涌,双膝跪地,朝苏彦磕了三个响头……
第三百三十二章 势
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大战,作为燕国第一名将的慕容恪不可能不下场。
李跃就盯着鲁口方向,认准慕容恪,对常山一概不理。
国力比不上别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
燕国正处于巅峰之时,西路的十几万人马并不是燕国的所有实力,盲目出击,只会重蹈冉闵之覆辙。
兖州的镇军陆陆续续聚集在黎阳,随时准备支援鲁口,青州各地的镇军也聚集在渤海。
杨略更是将七成的校事调往鲁口,一旦吕护倒向慕容氏,会立即发动兵变。
这场大战进入关键时刻。
“殿下……”张生野苦着一张脸。
“说。”
“慕容垂猛攻真定,苏彦抵挡不住,投降燕贼,其子苏权杀出重围,率百余骑返回邺城,慕容垂挥军向南,常山各军纷纷退守巨鹿、安平等郡……”
常山失守,李跃早有心理准备。
苏彦仅凭万余人马抵挡慕容垂半个多月,已经尽力了。
“苏权何在?”
“殿外等候殿下召见。”
李跃起身,亲自出殿迎接,此子倒也忠勇,没有跟着苏彦投降慕容垂。
忠诚是李跃最看重的品质,即便能力差一些也无妨,能力可以培养,忠诚却不能。
能从十几万大军围堵中杀出,能力也不会差到哪去。
“殿下……属下无能……未能守住常山……”苏权泪流满面,身上的盔甲千疮百孔,还嵌着六七个箭头,血迹早已干涸,凝结在上面。
李跃赶忙扶起,“燕贼十余万大军南下,汝父子能抵挡到今日,有功无过。”
曹魏曾有兵法,敌军围城,能抵挡百日者,投降无罪。
苏彦虽然只抵挡了十六七天,但不可一概而论,三国时,曹魏最强,抵挡百日并不难。
如今梁国新立,燕国强盛,没有第一时间投降就不错了。
毕竟苏彦不是自己的嫡系。
“谢……谢殿下。”苏权语无伦次。
李跃解下自己的外衣为他披上,“不愧是孤的子弟,来人,带下去好生疗伤,伤愈之后,再随吾征伐天下!”
“领命!”苏权眼中闪过一道光彩。
尚武堂就像一座烘炉,不断淬炼着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思想上的武器有时候比刀剑更锋利,这一点,李跃从不怀疑。
华夏经过司马氏与士族们的祸害,最缺的就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常山被攻克,燕军气势如虹。
驻扎的鹿台的张平也加入到这场盛宴之中,与慕容垂一同南下,试图分梁国的一杯羹。
燕军兵力再涨,将近十七万人马,号称三十万大军,邺城之北风声鹤唳,人心动荡。
巨鹿、安平诸郡士民或南逃,或直接投降燕国,被迁往中山郡。
“常山既克,那么巨鹿、安平、高阳等冀中诸郡将暴露于燕军兵锋之下。”崔宏满眼忧色。
燕梁逐鹿,争锋河北,燕国先下一城,慕容垂的十几万大军腾出手来。
邺城固若金汤,自然不惧,但邺城之东的诸郡,只怕难以抵挡。
压力重新笼罩在李跃头上。
燕国能打的人不止慕容恪,慕舆根、悦绾都是沙场宿将,更何况还有一个慕容垂。
而李跃身边能独当一面者少之又少。
魏山冲锋陷阵一把好手,崔瑾防守可以,进攻不足,徐成、高云等人都在成长阶段,这么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李跃自然需要谨慎一些。
这也是为何梁国整体上处于守势的原因。
如今的局面,邺城大军不出,仅凭慕容垂的十几万西路军便能横扫冀中诸郡。
而邺城大军一旦迎战慕容恪,不用问,不仅慕容恪的东路军会下场,蓟城的慕容儁也会动手。
慕容儁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皇帝,曾领兵大破段氏鲜卑而归。
当年燕国攻打扶余国,慕容恪为前锋,慕容儁督镇诸军,兄弟齐心,灭了扶余。
巨鹿、安平一线虽然有崔瑾布置的第二道防线,但慕容垂有十几万大军,身边都是名噪一时的名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