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全看杨略和校事府的手段如何。
“领命!”杨略感受到了李跃的重视,神情无比严肃。
苏彦的儿子苏权在尚武堂呆了快一年,周围环境的熏陶下,成了大梁的忠实拥趸者,隐隐约约知道常山有事,临走时,念念不舍,“权誓死不叛大梁!”
“大梁亦不会负尔!”李跃一阵欣慰,暗忖当初设立尚武堂、讲武堂的决定没有错。
改变不了上一代的人,改变下一代的人也不错。
思想的武器有时候比真刀真剑还要厉害。
苏权双膝跪地,朝李跃行了一个大礼,然后上马,坚定向北而去。
“殿下敲山震虎,甚是高明,当初投降慕容氏的侯龛、高开皆死于非命,苏彦智勇双全,知晓其中厉害。”崔宏在身边低声道。
李跃斜了他一眼,“不是敲山震虎,而是推心置腹。”
崔宏轻笑一声。
李跃望着北方雄浑而苍凉的大地,善意已经给了,就看苏彦识不识相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不是李跃托大,而是苏彦真要投降,邺城鞭长莫及,勉强出兵,慕容垂肯定不会袖手旁观,所以不如打打感情牌……
刚回到城中,就在朱明大街上遇到了张生野,“殿下,敕勒人索求装备。”
李跃笑骂一声,“这帮穷鬼都来打我们的秋风。”
“入秋以来,敕勒南下袭劫掠,从上谷郡到辽西郡,如蝗虫过境,燕国不胜其扰。”
高句丽是假打,敕勒人却提着刀子真来了。
今年秋天明显比去年更冷,到了冬天,阴山以北更难熬,要渡过寒冬,就要储备足够的粮食和物资。
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敕勒人只能南下劫掠。
这是好事。
“给!”李跃顿时对敕勒的实力刮目相看,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给力。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对朋友,李跃一向慷慨。
这年头敢跟慕容氏作对的势力不多了,高句丽在辽东弄得动静挺大,却只是花架子,一直在边境蠢蠢欲动,不敢越境。
邺城别的不多,装备倒是不少。
黑云军淘汰的破刀烂甲,送给敕勒人够用了,毕竟他们也不是跟燕军正面大战。
不过要从幽州过境,数目不可能大,只能小批量多批次的运送。
有敕勒人牵制,燕军不得不分出些兵力防备他们。
第三百二十一章 生养
苏权返回常山后,常山果然安分了不少。
还上了一道奏表表忠心,说是封奕利诱他,许他为并州牧,镇南将军,他苏彦对大梁忠心耿耿,绝无背叛之心。
李跃也回了一道诏令,封苏彦为镇北将军,领幽州刺史。
按下葫芦浮起瓢。
吕护也跟着蹭鼻子上脸,让邺城再支援他十万石粮食,五千头牲畜,各种军械三千套,女人三千。
而鲁口细作传回的消息,吕护同样也向慕容儁索要这些东西。
不难看出,吕护与王午、秦兴都是一路货色,只想左右逢源拿好处。
就目前的形势,还是要哄着他,李跃下令送一万石粮,五百母猪、母羊,七百套军械过去。
女人一个没有。
邺城的十万宫女大部分都被放了出去,嫁给将士和百姓,就算有,李跃也绝不会送出去。
自己这边好歹给了点东西,燕国却不惯吕护的臭毛病,一粒粮食都不给。
燕国今年年景不好,身为燕王的慕容儁都就食辽东,自然不可能给粮食吕护。
弄到最后,吕护也“情真意切”的上了一道奏表,表示绝不背叛大梁,让李跃放心,他博陵王吕护已经看穿慕容氏的嘴脸,要坚决抵抗到底。
从他的一系列操作就能看出来,这厮绝不是省油的灯,表面看起来愚蠢,实则对形势把握的非常精准。
用尽各种手段壮大自身。
不会亲近自己,但也绝不会跟慕容氏穿一条裤子。
乱世里杀上来的人,没一个是泛泛之辈。
河北局面依旧如此僵持着。
转眼便入了冬,今年冬天的确比往年更冷,还未下雪,便寒风刺骨。
李跃视察军中,营房内早已烧起了煤,温暖如春。
外出训练执勤,也穿着皮裘,有条件的士卒还备了狼皮褥子、皮履,裹在身上,不惧严寒。
而今年与江陵的贸易大大增加,布匹供应充足,士卒们都换上了新衣,军中气象一新。
见没人冻伤,李跃没有宠着他们,分批出去长途游猎,东至琅琊,南至鲁阳。
士卒若是不能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后如何跟漠北辽东的野人们厮杀?
黑云军的强大之处不在于装备,而是旺盛的厮杀欲望,坚韧的意志。
既然从了军,就别想享受。
不止是士卒,梁国上上下下从奴隶到官吏,都在忙碌着。
男人休整田地,建造房屋,修葺城池,女人输送煤、粮。
就连李跃也马不停蹄,视察各地的防务,任何事都要有两手准备,襄国、中山悬在邺城头顶上,鲁口不在手中,第二道防线不容有失。
尤其是枋头、黎阳、滠头、东光、南皮、浮阳这些重镇,沿着清水、鲁沱水修建了大量的坞堡。
慕容氏准备的时间越长,下一场大战就越激烈。
守住第二道防线,等于守住了大河之南的州郡。
不过沿途崎岖的道路让李跃吃了不少苦头。
冉闵立国之后,整天忙着厮杀,各条官道早已不成样子,大坑连着小坑,马蹄一脚踩进去,直接把人甩到三丈之外半天爬不起来。
河北诸郡如此,河南诸地也是如此。
原本两天的路程,生生走了四天。
崎岖的道路虽然能稍微限制燕国骑兵南下,却也严重制约己方兵力投送和物资运输。
如今梁国地盘不算小,河北各地的粮草都要从青兖豫三州输送上来。
水道能解决粮草输送,却解决不了兵力投送,很多地方没有水道,只能走陆路。
而且水道的不可控性比较大,洪水、干旱,敌军修坝拦水,都会影响水道。
要想富,先修路。
路修到哪里,李跃对地方的控制力就延伸到哪里。
趁着大雪未至,李跃下令各郡县组织百姓修整道路,能修多少是多少。
等到明年春耕之后再大规模的开展。
李跃顺着黄河巡视了一圈,没有战乱,各地重新焕发生机,村落也增多了不少。
不再是几年前千里无人烟百里无鸡鸣的凄惨模样。
不过路上见到的几具婴儿尸体,让李跃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百姓不愿生不敢生,或者养不起,则说明问题比较严重。
西晋名将王濬为巴郡太守时,兵士苦役,百姓苦赋,生男多不养,弃杀之,王濬颁令严禁弃婴,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婴孩赖其活者数千人。
阳光之下无新事,眼前发生的事,历史上轮回过无数次。
亲卫寻来了当地亭长,还是因伤残而退役的黑云军老卒,一见面就认出李跃,直接单膝跪地,“前锋营死士麹大目拜见殿下!”
李跃望了望他断臂,心中的怒气消退不少,“为何会有小儿尸体?”
“这些小儿都是一出生便夭折了,殿下将邺宫十万女子放出,许配人家,鼓励成亲,今年生育较多,夭折亦不少。”麹大目一脸诚恳不似作伪。
黑云军老卒的话,李跃自然相信。
他们也没必要欺骗自己。
乱世之中最惨的是女人还孩子,生存艰难,经常食不果腹,饥寒交迫,加上还未到生育的年纪便早早成亲,夭折率自然高的吓人。
东汉十三个皇帝,其中五个没有活过十岁,夭折的皇室成员更多。
李跃叹了一口气,终究还是自己这边没做到位,“起来说话,汝退役之后,过得如何?”
麹大目受宠若惊,“属下有一百五十亩良田,三个女奴,今年两个女奴怀了崽,再过两月,就要生了,明年准备买两个田奴,帮着耕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