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作者:管仲
第 119 章
〔九〕元材案:與得二字解已見《輕重甲篇》。
〔一0〕元材案:戚,親也,解已見《山至數篇》。
〔一一〕張佩綸云:此之謂繆數句衍。下文惟繆數為可耳,故曰此之謂繆數。此句乃複衍之未刪者。元材案:此節所舉之事與下節所舉之事,皆各為所謂繆數之一例。而下節則遙承此節而言,其意若曰,亦惟有以與此同樣之繆數應付之云爾。桓公已知繆數之意義,故但諾而行之,不再發為何為繆數之問,則此句之非衍文可知矣。繆數者,尹注下節云:繆讀曰謬,假此術以陳其事也。今案:繆即《漢書.司馬相如傳》臨邛令繆為恭敬之繆,顏師古曰:繆,詐也。安井衡所謂陽行義,而陰收其利,故名曰繆數是也。猶言詐術。《通典》引此繆作膠,張佩綸謂當作膠。膠,固也。言以恩澤膠固之,故曰繆數者非。又案自城陽大夫至故子毋復見寡人一段文字,皆管子教桓公請罪城陽大夫之詞。滅其位二句,則如王念孫氏所云乃管子教桓公以謫之之事。自此以下,仍是管子語。蓋謂如能以上述之詞及事罪之,則其所發生之效果,必可如此云云也。故桓公推仁立義之桓公,當作公字或君字看,與上文計決四方子息節中之桓公用法全同。
桓公曰:崢丘之戰〔一〕,民多稱貸,負子息,以給上之急,度上之求。寡人欲復業產,此何以洽〔二〕?
管子曰:惟繆數為可耳〔三〕。
桓公曰:諾。
令左右州曰:表〔四〕稱貸之家,皆堊白其門而高其閭〔五〕。州通之師〔六〕執折●曰:君且使使者〔七〕。桓公使云國中大給,即其證也。尹注非。元材案:復業產即恢復生產。貧民因供應戰時賦稅,以致破產,故欲代為還清債務,恢復生產。
〔三〕元材案:著者於敘述上節此之謂繆數之後,又聯想及另一繆數之例,故又闢為此節連類及之。此與上文因敘述乘天威以動天下之道,而又連類觸及另一籍於鬼神之法,即所謂乘天甾以求民鄰財之道者,章法蓋同。
〔四〕尹注云:旌,表也。王念孫云:表當依宋本作
旌。故尹注云旌,表也。今作表者涉注文而誤。張佩綸云:本文作表,注作表,旌也亦通。元材案:張說是。《通典.食貨》十二引即作表,旌也。表即《山權數篇》樹表置高之表,解已見該篇。
〔五〕尹注云:亦所以貴重之。元材案:堊,塗飾也。堊白其門,以白色塗飾其門也。閭即里門。高其閭,即將里門放高放大。《
漢書.于定國傳》云:始定國父于公,其門閭壞,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謂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車。顏師古注云:閭門,里門也。
〔六〕元材案:師,鄉師也。《管子.立政篇》云:分國以為五鄉,鄉為之師。分鄉以為五州,州為之長。又《權修篇》云:鄉置師以說道之。州通之師者,通即向上級匯報,謂州長旌表既畢,乃以其事匯報於鄉師。猶《立政篇》之言里尉以復於州長,州長以計於鄉師矣。
〔七〕安井衡云:●當為篆。折篆猶折簡也。李哲明說同。元材案:折●指官府命令。敦煌簡稱候官之令為官彔(《
流沙》簿書.二三),《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簡策》(一九七云:風俗使者積藏及財物而言。故貲既散,萬人得受其流,故曰國中大給也。若如郭說,則當譯為分散他的故舊,未免不通矣。
〔一二〕元材案:此節與上節所言,雖同為繆數,但其內容則有消極與積極之分。上節以請罪為主,此節則以表揚為主。著者之意,蓋欲用請罪之法,促使功臣世家自願分出資財,振濟貧困,用表揚之法促使高利貸者自願放棄剝削行徑,既不使國家增加財政支出,又能使國無飢民及解除墮入高利貸網者之債務負擔。在私有財產制社會中,此種所謂繆數者顯然是一種不可能實現之幻想。然亦實有其歷史背景。《漢書.哀紀》:元始二年(公元二),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安漢公、四輔、三公、張晏曰:王莽為太傅,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是為四輔。莽復兼大司馬,馬宮為司徒,王崇為司空,是為三公。卿大夫、吏民為百姓困乏,獻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賦貧民。又《王莽傳》:莽欲以虛名說太后,白言親承前孝哀、丁、傅奢侈之後,百姓未贍者多,太后宜且衣繒練,頗損膳以視(與示通)天下。莽因上書,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於是公卿皆慕效焉。又載張敞孫竦為大司徒司直陳崇草奏,稱莽功德,其中亦有又上書歸孝哀皇帝所益封邑,入錢獻田,殫盡舊業,為眾倡始。於是小大鄉和,承風從化。外則王公列侯,內則幃幄侍御,翕然同時,各竭所有,或入金錢,或獻田畝,以振貧窮,收贍不足之語。此本王莽有意作假,以騙取元后之信用,即安井衡所謂詐術者。即此亦足以證明本書著者與王莽在立場上有一脈相通之處矣!
桓公曰:四郊之民貧,商賈之民富。寡人欲殺商賈之民以益四郊之民〔一〕,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