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山月道:“不是,我只是路过‘热河’。”
伙计道:“那就好,这段时日别往‘围场’一带去,盘查得严谨,要是让那些人找了麻烦,那可是大灾难。”
关山月道:“谢谢。”
伙计道:“恐伯客官得经过‘承德’,那也一样,‘承德’是省城,大小街道布满了吃公事饭的,唯恐出差错。出一点差错,轻的丢官罢职,重的就要掉脑袋,官里的防得严,防得紧,倒霉的可就是这一阵子进出、来往的人了。”
这伙计还真是热心,都想到了。
不让人为难,给人个方便,竟有这么大好处。
关山月再次称谢。
伙计没再说什么了,关山月知道的也够多了,走了。
出“古北”望外的景色,不过只一道城墙之隔,里外竟大不相同。
眼前的“热河”境内,一片荒凉,不是草原,就是沙漠,一眼看不见人烟。
关山月此刻体会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也体会到“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这一句了。
其实,关山月自小在“辽东”一带过活,童年也在“长城”以外。
但是,都在“长城”外,却大不相同,“辽东”有平原,有山,都是沃野,一片绿意,哪像眼前这么荒凉。
从茶馆伙计那儿知道,这一阵子经由这条路出“古北”进入“热河”,像所见那两个大汉的人不少,那两个大汉也刚过去,但是地上已经看不出一点痕迹了。
风大,不时就是一阵,大风夹带着黄沙,只一阵就把什么都掩盖住了。
尽管如此,可还是看得出眼前有一条路,笔直的伸往远处,看不见尽头,看不见人烟,只看得见天跟地相接的一条线。
关山月只有顺着这条路走。
蒙古种健骑脚程快,走这种路也更能显出蒙古马的脚程,可也走了一个多时辰才看见了些许人烟。
真有烟,烟是从两个像是帐蓬的隆起物冒出来的。
除了那两个像帐蓬的隆起物,还有树林,有绵延几里远的小山丘。
只是没看见人。
有烟的地方一定有人。
转眼间,近了,看清楚了,那两个隆起物真是两座帐蓬,烟就从两座帐蓬里袅袅冒起。
只是仍没见人。
第 三 章大刀匡复
“蒙古人”十九住帐蓬,难道这就是“蒙古”人住的帐蓬了?
不像,这两座帐蓬不像“蒙古包”。
又转眼间,更近了,已经到了跟前,两座帐蓬都敞开着,还是不见人。
人呢?
许是打猎去了,打柴去了,应该就在附近。
没人在,不宜在近处停留,关山月一拉座骑缰绳,就要走。
怱听一个话声传了过来:“真是有缘哪!”
话声耳熟。
关山月抬眼循声望,不由微一怔。
帐蓬后头的小山丘上站着一个人,一个黑衣大汉,赫然竟是“古北”茶馆所遇,那两个里黑面无须的那一个,他抱着一蓬干草。
就在关山月微一怔的当儿,又一个话声传了过来:“你跟谁说话?”
关山月循声转脸,又看见了另一个,那络腮胡大汉,正从旁边树林里走出来,抱着一束干树枝。
原来是他俩在这儿。
没错,都是去找烧的去了。
只是,这两个怎么会在这儿?
而且还搭了帐蓬,要在这儿干什么?
也就在这时候,黑面无须大汉又说了话:“跟有缘的朋友,看见了吗?”
络腮胡大汉看见关山月了,也一怔:“还真是有缘,”
说话间,黑面无须大汉下了小山丘,络腮胡大汉也走了过来,双双来到帐蓬前,砰然两声把干草、干树枝扔在了地上,四道炯炯目光紧盯着关山月。
黑面无须大汉说了话:“没想到你也往‘热河’来了。”
这话说的--
人既在“古北”,不是刚进来,就是要出去,刚进来的也绝对看得出来。
这是没话找话。
关山月道:“是的,我也是往‘热河’来。”
络腮胡大汉道:“往‘热河’哪儿去?”
关山月道:“我经过‘热河’,上‘蒙古’去。”
络腮胡大汉道:“上‘蒙古’去?咱这儿的人往那儿跑的可不多。”
这是等着关山月说,上“蒙古”干什么去。
问的太多了。
不该问。
关山月没答理。
黑面无须大汉把话接了过去,道:“既是有缘,里头坐坐,喝水再走。”
他抬起大巴掌往帐蓬里让。
关山月没动,道:“谢谢,不打扰了,我还要赶路。”
话落,他又要拉缰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