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膳房的厨子们比这些官儿更加懵逼——我们才是御厨好不好!我们是整个武朝,不,还有三名御厨来自虞朝,总之,我们是天底下最牛叉的厨子了。可今儿个陛下却跑来掌勺,这岂不是说我们的手艺不佳么?可他是皇帝呀,能有什么办法?御膳房总厨牛小刀只能战战兢兢的站在傅小官的身旁给他打下手。“所谓爆炒,火候一定要拿捏好,比如这爆炒猪肝,首先我教你们怎么处理猪肝……”“这东西叫肥肠,得先煮一下,煮的时候丢入几片生姜大料……”“做烧白、哦,你们不知道啥叫烧白,这肉皮子得在火热的锅中烫,这一步是去除毛腥味,然后清水刮洗干净……”“……”牛小刀咽了一口唾沫,听得出来,也看得出来,陛下是真懂!瞧瞧陛下切肉的刀法是多么娴熟,材料的搭配也极为讲究,关键是陛下说的许多东西他居然没听过!比如毛血旺怎么做,他都不知道啥叫毛血旺。比如夫妻肺片怎么做,这道菜名字有些吓人,他同样不知道。反正,从傅小官嘴里吐出的菜名,他、以及这里所有的御厨,都没有听过。这就更令牛小刀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就像小学生一样乖乖的听着,仔细的看着,生怕忘记了什么。所以卓一行等人来到这御膳房时候看见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等红薯推行之后,有了红薯粉就能让这肉丝更滑嫩。我给你们说,红薯是个好东西,红薯淀粉可以做成粉条,到时候教你们一道猪肉炖粉条,那味道可鲜美了。”“另外呢,红薯淀粉可以用来勾芡,到时候给你们做一道麻婆豆腐,那玩意儿可下饭了。”傅小官一边说一边忙活,把卓一行等人听得是一愣一愣的。礼部尚书萧玉楼愈发笃定陛下是万能的,因为红薯那东西也是陛下弄出来的。“喂喂喂,你们去外面坐着,刘谨、刘谨!”“皇上,奴才在这。”“哦,去请胖子、太上皇,和娘娘她们,顺便把贾公公给叫上,准备开饭了。”“好咧,奴才这就去。”香喷喷的味道弥漫在厨房……其实傅小官心里在嘀咕,没有抽油烟机真是个麻烦,教会了他们,老子再也不进厨房了。可这味道飘入南宫一羽等人的鼻子里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深切的知道猪肉的味道的,但此刻一闻,除了香却没有半点那猪肉的骚味儿。所以……这猪,这皇帝猪就不一样了?众人走了出来,在御书房外面的大堂中坐了下来。没多久,武大郎带着虞问筠她们,也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这里。足足三桌人!虞问筠她们也觉得奇怪呀,和傅小官生活在一起两年多了,好像除了烤肉,他从未做过菜,今儿个他是怎么了?“娘娘,陛下……以往在虞朝时候经常下厨?”卓一行问了一嘴,虞问筠摇了摇头,“这……真没有,所以我和书兰她们都还纳闷呢。”胖子也很好奇啊,这儿子老子从小养到大,莫要说做菜,厨房恐怕都没进过。他今儿说吃猪肉……若不是他亲自下厨去弄,我吃个屁的猪肉!猪肉有什么好吃的?羊肉牛肉它不香么?哪怕是烤鸡……一想到烤鸡,他的思绪又飘了,若水喜欢吃鸡屁股,她现在在干啥呢?她会不会在这样的黄昏想起我呢?没有人注意到胖子的异样,他们关心的是陛下的厨艺还有那猪肉的味道。在一番言语之后,没有人得到答案,无法解释陛下从何得来的厨艺。但所有人心里都有准备——这菜嘛,恐怕不太好吃,不过这吃的是陛下的一番心意啊!所以意义重大,至于味道,多喝点酒吧,西山天醇而今又要涨价了。没多久,宫女们端上来了一盘盘的菜肴,所有人一瞧再一闻,顿时就有了胃口——无论如何,这些菜品的卖相极好。傅小官也走了出来,其余的事他教给了牛一刀,他坐在了卓一行他们那一桌旁,早有宫女为所有人倒上了酒。“来来来,尝尝咱们改良的第一只猪的肉!”说着他便动了筷子,其余人随后也按奈不住,终究夹了一筷子来尝尝。这一尝,南宫一羽的眼睛都绿了,他夹的是一块烧白,这玩意儿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哪里有半点骚味儿!“好吃!”随后众人哪里客气,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伸出了筷子,将所有的菜品都品尝了一遍,最后得出了结论——此皇帝猪,味道果然鲜美,毫无异味,乃肉中之上品!虞问筠等人倒是斯文,但架不住这鲜美的味儿,一个个也大快朵颐,吃得不亦乐乎。农部侍郎彭芳的眼泪刷的一下就流出来的,“陛下、陛下……!”傅小官大惊,“彭侍郎你这是怎么了?”“臣、臣感动啊!天不生我……陛下,人间万古如长夜!陛下啊,有了这猪,咱们武朝的百姓,有福了!请陛下为此猪赐名推行天下!”卧槽,不就是猪么,这也需要赐名?群臣拱手,尽皆颂扬:“此乃人间美味,请陛下为此猪赐名!”这特么总不能叫傅二代吧!“那就叫……香猪一号!”第854章 两道政令 上次日,朝会。这小朝会参与的人员不多,傅小官就把这会堂设在了议政殿。此刻他还没到,但数十个官员已经到了。“……你们是不知道那猪肉味道的鲜美!啧啧啧……”南宫一羽捋着长须,砸吧了一下嘴,还在回味。“此肉和羊肉有极大的不同,它没有羊肉的膻味,极易烹制,烹制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总之,以后那香猪一号……这是陛下赐给那猪的名字,以后这香猪一号上市之后,尔等尝过恐怕就顿顿都离不开了。”六部大臣纷纷点头附和,其余的那些侍郎常侍等等一个个听得目瞪口呆——他们知道昨儿晚陛下用猪肉宴请了这些大员,却没料到这些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大员们居然对那猪肉赞不绝口!翰林院大学士文沧海这就纳闷了,他向南宫一羽拱了拱手,好奇的问道:“大人此言当真?”“老夫活了大半辈子了,何时说过半句虚言?”说完这话,他忽然低声对文沧海耳语道:“你父亲文行舟文老夫子和陛下相交莫逆,老夫告诉你,而今工部就剩下十八头猪了!”文沧海一怔,瞬间明白了过来,他嘿嘿一笑,“谢大人!”就十八头猪了,若是下手慢了,恐怕就吃不上一口了!要等到那香猪一号再次养大,这可至少又是半年的光景。文沧海决定下朝之后和他爹说说,文家看似光鲜,但有苦自己才知道啊!简单说来就两个字:没钱!说起来是书香门第,可兄弟几人全是在清水衙门,文行舟说起来是当朝大儒,可大儒是个名头,朝廷又不发一文钱的工资。以至于而今文家四世同堂还挤在一个院子里。二弟文秀中曾经在政事堂,而今被改编到了门下省,说起来是最了不得的一个部门,可二弟在门下省仅仅任了个从六品的城门郎,也就是管城门钥匙的。三弟文星照曾经在司礼监,而今陛下将司礼监的人全换成了太监,三弟被调到了中书省,任了个七品上的主书。皆无权势,自然也没有多余的进项,这日子可就过得苦哈哈的。莫要说吃羊肉了,就猪肉,那难吃的猪肉,一个月也不过能够吃上两三次。要说起来,这翰林院掌管的是武朝科举,可武朝这科举是从虞朝学来的,还是父亲当年一力推行才渐渐建立起了这科举制度。但武朝人才的选拔,绝大部分还是士族举荐为主,真正能够通过科考脱颖而出的,除了武朝最为有名的骊山书院之外,偌大武朝其余各州皆寥寥无几。倒不是说没有读书的人才,而是这些人才几乎都出自士族之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