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有些失神。
他想到了那时候。
自己狠狠的用手去除树枝,满手鲜血的告诉他,什么叫给他一个干干净净的朝廷。
“算了。”
朱元璋神色落寞,“咱为大明天下操心了一辈子,到头来,次次计划不如变化,每次的计划都被上苍跟咱开一个大玩笑。”
“咱老啦,服输啦,他想做的事情,咱就不阻挠他了。”
朱元璋叹道。
当燕世子掌握了半个北方的军权,靠着大势入京城,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他。
有老四,有孙子两代人。
朝堂会很快平静的。
以朱元璋的眼光,他何尝看不出北平新军之威。
其实自己被打败了。
不过败给的是自己的孙子,朱元璋心中虽然不好受,到底还是接受于此。
如果换做旁人,朱元璋可不会轻易服输,哪怕是死也会拼尽全力去对抗,战斗到死的那一刻。
杀。
无论影响如何,是最快效率的手段。
朱元璋放弃了开杀戒。
应天府的官员们,许多人自然也就不会消停,聪明的人不会出馊主意,在人心上面,很多人是人心大师。
这天。
朱允炆进宫,亲自打水为朱元璋洗脚。
朱允炆很乖。
他小心擦拭着皇爷爷的脚,什么话也没有说,仿佛并没有受到外界谣言的影响。
“最近皇爷爷说话比以往中气足,孙儿很高兴。”朱允炆孝心十足的说道。
朱元璋“嗯”了一声,尽量不去看眼前的孙子。
“皇爷爷早点歇息。”
“嗯。”
“孙儿告退。”
朱允炆轻轻的离开。
朱元璋这才看向朱允炆的背影,想起这些年的祖孙情分,朱元璋又不是无情之人,心中可谓是刀割。
“孙儿啊,不是你做的不好。”朱元璋轻声道。
朱元璋知道自己这些年严苛。
无论是国家还是朝堂,都需要松一口气。
在他的布局里也是如此。
小到行业发展,例如造船业,大到未来的继承人,朱元璋都是有规划的。
下一任皇帝以宽仁为主,就是朱元璋的谋划。
朱允炆这些年的表现并不算差。
“可惜,你皇爷爷被打败了呀,为了大明,只能委屈你了。”
第二日。
朱元璋下了一则旨意。
以塞北捷报为由,命令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改军制,由燕世子主导。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他的旨意没有任何问题。
不像明中后期,皇帝的旨意,必须经过内阁,才算是明旨,否则属于“不合法”。
皇帝对内阁不满,无法改变内阁的决定,只能惩罚内阁阁员,让内阁阁员通过皇帝的旨意。
但无论是舆论,还是为了自身名望,都不会有人在这方面让步。
说西方资本家的争斗,让皇权的退让,才有了工业革命的土壤。
明朝同样如此。
江淮地区资本家代表的官员,同样站在朝堂上。
反倒是清朝。
有哪个官员敢反抗皇帝旨意。
总之。
明初朱元璋的旨意,具备了法律效率。
圣人有易储之心的言论,越来越多的人深信不疑。
当场。
许多官员出面反对,但是朱元璋态度坚定,反对无效,旨意发出。
“圣人有易储之心吗?”有官员直接问道。
“荒唐。”
朱元璋大怒。
“如此荒唐的话,你是何居心?难道盼着皇太孙的不好?”
“臣不敢。”
未来的万历皇帝,同样不承认自己有易储之心。
但是他和朱元璋不同。
他的旨意,经过内阁才“合法”,那么官员可不管万历皇帝嘴上怎么说。
反正对太子不利的政法,是发不出去的。
大家心照不宣。
明初不行。
朱元璋的旨意是合法的。
官员对抗不了皇权。
而朱元璋又不承认他有易储之心,导致官员们更加无力应对。
虽然越来越多的官员,深信朱元璋有易储之心,但是朱元璋信誓旦旦说自己没有。
面对这种局面,很多人心里怄的要吐血,他们不能为皇太孙据理力争。
总不能皇太孙如今好好的,他们却坚持说皇太孙要被换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官员上疏。
“储君安,则朝堂安,朝堂安,则天下安。”
“皇太孙出阁以来,以仁孝名满天下,为天下万民表率,不可轻动。”
……
这些奏疏对于朱元璋一点杀伤力也没有。
不久后。
朱棣开始在京城抛头露面,身边有锦衣卫护卫,主要在禁军中接见各个将领。
这下子。
就算是瞎子,都知道了圣人有易储之心。
无论京城的局势如何。
对于地方上来说,特别是北境。
山西还是陕西,又或者河南,山东,反正各个地方的官员躺平了。
总之。
北平新军一点压力也没有。
各地的县城一切照旧,最大程度缓解了北平军事压力。
朱高炽收到了旨意,这回确认无疑,也明白了未来的方向,立刻派军入河南,陕西,山东。
二十五营。
三营入河南,三营入山东,五营入陕西,在陕西行都司与陕西交界出。
“宋老将军何时去北平。”
“老夫这就动身。”
骠骑将军宋晟,没有丝毫的抵抗,新军接管了陕西行都司,整个北境没有了其余的军事力量。
第四百三十一章 让天下不在拥挤
河南。
“谢天谢地,总算来了。”周王双手合十,再也没了忧虑,军权一交,立马忙着他的草药去了。
“世子呢?”
“世子去了北平。”
“这个废物,就知道不务正业。”周王闻言大怒。
周世子早就跑的不见了踪影,去往了北平。
北平歌舞剧院,他在河南挂念了好久,想到了许多的好主意,一见事情休矣,哪里还按捺得住。
“传出去,我们父子岂不是天下人耻笑。”
周王想多了。
天下人都知道周王父子不务正业,从来就没有指望过周王父子,连黄子澄都不把周王父子当成“威胁”。
一夜之间。
河南数十卫所,一兵未抗,河南顺利易主。
山东。
新军三营从河间府出发,一路行军去济南省府,诸事顺利,唯独在青州市碰了壁。
齐王不允许新军进入青州,双方对持于乐安。
“怎么办?”
下面的将领问道,徐祥皱起眉头。
乐安城门紧闭。
城头上面的军兵,紧张的看着北平新军。
离开了铁道,北平新军恢复了传统的行军方式,靠着两腿走天下,速度又慢,后勤压力也大。
但是虽然行军速度慢,士兵们却精神饱满。
几十门火炮立于城下。
骑兵散开。
“虽然有作战的准备,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作战的计划,当下一切形势皆好,如果此处打起来,会不会影响小王爷。”
几位将领拿不准主意。
徐祥也不敢做主。
“山东境内就剩下青州府,派人回北平,把这里的情况告知,等待小王爷的主意。”
徐祥选择了稳当。
北平。
朱高炽最近笑的合不拢嘴。
名器这东西,威力之大,只有接触过的人才知道有多厉害。
北平就像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建设。
随着局势的好转,北平的商贸,又迎来了一个爆发期,那些原本还有迟疑的商人们,再也没了顾忌。
大量南方的资本投入到了北平,商贸走上了新台阶。
“为了北方军事改制的顺利,我们自身需要先打好根基,只有根基打牢了才能建立高楼。”
“未来的北方,成立二十万新军,然后进行深度化军事改革,全力推动工业化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