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三哥呢。
朱棣沉吟,如果二哥没犯事,三哥也是没机会的,但谁让这种紧要的关头,二哥犯事了呢。
父皇会放弃二哥吗?三哥有没有想法呢?
大哥,能不能熬过去?
朱棣眼神逐渐感叹,自己始终没有机会,所以不如大哥活着的好,就没有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了。
自己岂会舍得努力这许多年,才彻底掌控到手,压得北平都司,至少在北平府发不出声音的局面。
大哥正当壮年,说不定熬过去了呢。
……
应天府。
僧人,道士,读书人,名医……,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奔波什么,又为了谁在奔波。
不光皇帝设立锦衣卫,想要了解整个大明方方面面的情报,下面的藩王宗室勋贵、边疆大将封疆大臣,谁又不是如此呢。
京城的门下走狗多如牛毛,串通一气,阴谋诡计,散布谣言,攀附各家。
夜深人静。
皇城中交击二鼓。
皇帝每日复一日,多大的事情,也不能打断皇帝处理奏疏的规矩,哪怕太子病的人事不省。
在这位贫民出身的皇帝心中,天下间没有人值得信任,而最不值得信任的非官员莫属。
但是国家离不开百姓,同样也离不开官员。
朱元璋揉了揉眼角,他的视力越来越不好,烛光虽然明亮,但看奏疏也越来越费力。
心中忧叹一声,起身离开桌案,活动了下身体,看到了窗外东边传出来的光亮。
“那里在干什么?”
“回禀圣人,是东宫请的和尚正在驱邪。”太监紧紧的低着头。
听到太监的回复,朱元璋喃喃道。“药石无用,已然到了此步么。”
自己虽然常去看太子,但哪里能寸步不离呢,国事不敢耽误,只能命人精心照看。
太子有他的太子妃和儿子们照顾,比起自己要更为上心。
心里一沉,朱元璋不再抱有奢望。
也不再继续活动,又转身回去案台,不过这回他伸手到特意留到角落的一叠奏疏。
里面有弹劾藩王的,有弹劾大将军的。
“让蒋献来。”
已然这么晚,太监们却习以为常,皇上处理奏疏的时候,遇到问题经常会召官员来询问,是不看时间的。
皇帝都未歇息,找官员们来询问国事,官员们如何敢怠慢呢。
一段时日未得召见的蒋献,锦衣卫不少大珰猜忌他哪里得罪了皇帝,因此而议论纷纷。
蒋献宠辱不惊,和往常一样恭敬的走进皇宫。
“你说说吧。”
朱元璋丢给蒋献一封奏疏,没有多余的解释,眼前的此人用的太顺手,他最近用了几个人都不如蒋献。
蒋献默默的捡起奏疏,打开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份督察院的奏疏,是弹劾凉国公的。
“蓄庄奴数千人,横行乡里,占东昌民田,为真。”
“藏匿战利品,为真。”
“纵兵毁关喜峰口,为真。”
“任意提拔亲信,为真。”
……
朱元璋脸色终于变了。
他知道其中不少事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但没想到竟然没有一件事是污蔑蓝玉。
“全部属实?”朱元璋想要确认。
“全部属实。”
蒋献没有因为皇上再一次的召见,就和常人一样,觉得自己恢复了圣眷般高兴。
他是蒋献。
锦衣卫指挥使,天子鹰犬。
他的眼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眼前的皇上。
正是他的这份认知,让他成为了朱元璋丢不开的人,一个怀疑后不但没有遭到遗弃,反而重新使用起来的锦衣卫。
“有哪些是他提拔起来的人。”朱元璋恢复了平静,但是语气格外的严寒。
蒋献低下头。
但也只是犹豫了一刹那,然后报出了一长串的名字。
“怀远侯,世袭指挥使,现理山西军务。”
……
第六十八章 姚广孝逃命
“此人进了皇宫?难道圣人会重新启用?”得知蒋献进宫,一名术士大惊失色。
哪怕是半夜时分,也有不少人得知了消息。
“要不要先避避?”
“等天明吧,了解清楚详情。”那术士有些舍不得,他好不容易才进了东宫,能及时掌握太子的病情。
同一刻。
一行人已经收拾行礼离开。
城门已经关闭,任何人都不可以进出,但是规矩不外乎人情,当遇到急病,死丧等大事,是可以开偏门容人过往。
看到队伍中几名和尚的身影,仔细检查了一番,守门官并没有过分的为难。
黑夜中,丑时与寅时交替,蒋献终于离开了皇城。
在灯火通明的大门口,一排缇骑早已牵着马,手持火把等待多时,一片肃杀之气。
“一切照旧。”
蒋献轻飘飘的甩出一句。
“喏!”
众缇骑行动划一,和军中动作一致,毫不拖泥带水,各自有大珰带队奔赴目的地。只一刹那,刚才还热闹的景象就不见了,又恢复了皇城脚下该有的安宁。
“才多久的功夫,京城涌来许多的宵小,天子脚下不该有如此多的鬼蜮。”
“恭喜指挥使。”一名校官靠上来小声祝贺。
闻言,蒋献摇了摇头。
“没有什么好恭喜的。”拍了拍李道信的肩膀,蒋献的目光平静,的确没有半丝重获权利的兴奋,冷静到可怕。
“都以为本使失去了圣眷,开始上蹦下跳,只有你如往常一样做事,道信,你为何这么信任本使。”
李道信低着头,谨慎的说道:“因为指挥使敢得罪贵人。”
“呵呵。”
这个答案并不出乎蒋献的意外。
不是他蒋献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不畏强权。
“以你的才智,定然清楚本使的做法,不但得罪了所有人,又知道太多的秘密,日后不会有好下场的。”
蒋献要清楚这位唯一还在遵守他规矩的下属,到底想要什么,自己能不能给得起。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李道信没有隐瞒。
这个回答令蒋献满意,露出赞许的目光,看向深邃的夜空,谁也不知道天上是否有神仙。
“走吧。”
车厢中,蒋献静静的看向两旁的房舍。
应天府是全天下最繁华的城池,人口超过百万,每天光运出去的粪车列成一排,能延绵数十里。
“你知道吗。”蒋献眼神透出迷醉,喃喃道,“宋朝的时候,天下有六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池,四十六座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城池。”
“大明有圣人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勤政爱民,必定有那天,能光复前宋的繁荣。”
“可是在繁荣之下,许多人吃饱了肚子,富贵之家的闲心多了起来,会开始伸手想要更多的东西。”
“如圣人所言,他们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大明的勋贵官员,永远不值得信任。”
李道信安静的听着上官自言自语,他知道上官不是在问自己,而是坚定自己的心。
上官的复出,意味着大明接下来,必定会有一场巨大的腥风血雨,能逼迫的圣人重新召回上官。
这场危机太大,大到一向内心坚硬的上官,也感到了畏惧。
“圣人说的对,你我同为锦衣,当知晓人性是最不可靠的,锦衣卫处置的官员,有抓错的,但绝对没有杀错的。”
“这些地沟里的臭虫们,他们伸出的贪婪的手,会啃噬国家的根基,危害大明的安宁。”
“一切为了国事!”
蒋献眼神恢复了坚定,重新变成了那位人人畏惧的,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
李道信安静的异常,他畏惧接下来的动静,能令一向面不改色的指挥使都会窒息。
……
缇骑办事,哪怕背靠东宫也抵抗不住,只半夜的功夫,抓回去了不少人关到锦衣狱。
锦衣卫为什么可怕。
因为锦衣卫可以亲自抓人,有自己的监狱,获得拷掠刑讯的准许,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均无权过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