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栋桡,凶。
栋梁被压弯,凶险。
唐朝的宫廷之乱与天下之治,竟是两个极端。
在唐朝,越是繁荣盛世,当皇帝越要靠抢。不是抢来的皇帝,大多不是好皇帝。
故天下愈治,则宫廷愈乱,宫廷愈乱,则天下愈治。由此推论,早早当上太子的人,结局往往都很糟糕。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就只能从唐太宗李世民身上找。
他发动了一次政变,杀掉了一个太子,缔造了一个治世,接着又废掉了一个太子,早早为唐朝种下了治乱并存的基因。
无论怎么看,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都该被立为太子。他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是皇后长孙氏。
他的名字很有来历,由他爷爷唐高祖李渊亲赐。
因其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李渊以殿为名,赐名李承乾,字高明。李渊为他起这个名字,莫非有隔代许位的意思?
恐怕未必。
我们来看看李建成,他的嫡长子名李承宗,二儿子名李承道。
看来李渊对待孙子们的态度,一如对待大儿子和二儿子,首鼠两端,左右为难。
幸好,唐太宗比他父亲果断多了,登基之初即册立李承乾为皇太子。他为太子东宫安排的教师班底很扎实,有大儒陆德明、孔颖达,也有重臣于志宁、杜正伦、魏徵。
没错。我们很不幸地又看到了魏徵。
李承乾年仅十二岁时,就开始奉父皇之命“听讼”,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这是妥妥的当接班人在培养。
他似乎做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