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嗯,能看出来是下了功夫的。”朱桢满意的点点头。
“主要还是王爷慧眼识珠,选的这个海港条件太棒了。”韩宜可从旁夸赞道:“它不光水温较高,冬季大部分时间都能通航,而且沿岸全为岩石构成,所以不淤。海床急斜,所以水深。葫芦状的海湾,又可以挡住风浪,还是个天然的避风港。放眼全国也没几个港口能比得上。”
“而且它的位置也太好了,不仅在辽西走廊上,而且还是通往大宁的海上门户。”沈荣凑趣笑道:“以为臣愚见,用不了几年这港口又得扩建了。”
“那也不要紧,设计的时候还预留了四条栈桥的空间,”韩宜可笑道:“早就料到会这样了。”
“看来咱们所见略同啊。”朱桢便对两人笑道:“未来朝廷要重点经营大宁和东北,父皇准备把我三个弟弟封到东北来,大宁也有一个。不说别的,单说这四个王府的建设,还有日后的维护、用度,都得从葫芦岛走,这是多大的一块需求吧?”
“那日后东北的人口怕是能上百万啊!”韩宜可两人惊讶道:“没想到皇上这么重视东北。”
“东北太重要了,关系着国家的安宁。把大宁和东北治理好,北疆就基本不会再有边患了。”朱桢沉声道:“为此,单单一个辽东远远不够,起码要实控松嫩平原,那里可是开展军屯的好地方!”
说着他又压低声音道:“我是力主在大宁和东北设立布政司的,没有文官系统来兴修水利、组织生产是不行的。”
“要是大宁和东北都能设省的话,那可太棒了!”韩宜可二人两眼放光。那样他们又要多两个大主顾了。
“不过这事儿我只能建议,最后还得老头子和皇兄拿主意。”朱桢让两人先别激动道:“你们要是想见其成,就好好帮着辽东和大宁发展起来,到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第一三五六章 岛主六娘
离开葫芦岛后,船队在提前开辟好的航道中缓缓而行,果然平安无事的驶出了辽东湾,进到渤海深处。
来到深海中,就不用担心伏兵了,船队升起满帆,乘着强劲的西北风,一天就驶出了渤海湾,第二天便到了耽罗岛。
“还要停靠吗?”朱棣哪怕在船上,也不下囚车半步,吃喝拉撒全在车上,说度日如年也不为过,自然不想再多耽搁。
“停靠。”朱桢点点头,开导他道:“四哥别急,咱们要是全速前进,十天就能到南京城,但问题是你愿意这么早回去吗?”
“呃……”朱棣闻言神情一滞,讪讪道:“那肯定是不愿意的。”
道理很简单,回去太早,大军还没凯旋,又没有“大过年的”台阶可以下,父皇还不一心一意,痛痛快快的收拾他?
还是磨蹭到年根儿再回京吧……
说话间,船队缓缓停靠在面向高丽半岛的耽罗港中。
耽罗岛尽管纬度相当于山东半岛,但因为有暖流经过,属于亚热带气候。虽然寒流南下时也会下雪,但冬天总体还是湿润温暖的。
朱桢等人的大衣裳都穿不住了,脱掉了沉重的大氅,只觉全身轻松。
他们哥几个上次来这里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朱棣看着比原先大了几倍的码头,还有码头中密密麻麻的大小船只,码头边那座新起的港城,惊讶道:“这里变化也太大了吧?”
“主要是托了朝廷的福,这些年对牛马畜力的需求巨大,岛上的牧场规模一扩再扩,每年都能往内地发运牛两万头,马五万匹左右!”
说着他笑笑道:“咱们北伐的很多马匹,都是在这里选育出来的。”
“那还真是劳苦功高呢。”朱棣先赞叹一声,又奇怪道:“不对啊,我记得十年前咱们巡视过岛上的情况,当时的结论是最多能养十万匹马,怎么一年就能供五万匹?”
“哈哈哈,那你就得问咱们的耽罗总管了。”朱桢大笑着指了指码头上恭候多时的人群。
朱棣定睛一看,一眼就认出了被众星捧月的沈六娘。
“六娘?”朱棣吃惊道:“她不是在苏州开金莲院了吗,怎么又跑到耽罗岛来了?”
“咳咳。”朱桢咳嗽一声,示意四哥小声点。
一旁的沈荣感激的笑笑,替王爷解释道:“这不托王爷的福,我们沈家又回苏州了嘛。”
“然后你们就不让他在苏州混了?”朱棣问道。
“怎么会呢?”沈荣讪讪道:“正好相反,是我们家里都想劝六娘回去,她就是不肯,可能是劝的人多了些,她竟离开了。”
“当时正好耽罗总管出缺,六娘找到我说想接这个差事,正好也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我就让她试试看。没想到这一干,还真干出名堂来了,耽罗岛上也算是政通人和,牲口出栏数打着滚往上爬!”朱桢笑着对沈荣道:“我看你爹的聚宝盆传到你闺女身上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