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北到南,官道畅通宽阔,六十里一驿,所以每匹马只需要跑六十里,自然可以一直保持高速。这样几十匹马接力下来,才能日行八百里!
两天后,这封紧急军报便呈送到了太子面前。
朱标看完之后,便拿着军报快步冲进了武英殿。
武英殿中,案卷堆积如山,这都是审刑司送来的郭桓案卷宗,朱老板一边看,一边阴着脸听吴庸禀报道:“皇上,下派钦差之事很不顺利,没有人主动报名不说,那些被指定的给事中、行人全都找各种理由推脱不去,为此,有人甚至故意摔断了腿。”
“他们想不去就不去吗?”朱元璋一听就火大:“告诉他们谁不去,就以郭桓同党论,摔断腿也得给咱去!”
“是,皇上。”吴庸先应一声,又苦着脸道:“但这些人心里是同情那些贪官污吏的,对朝廷惩贪很不以为然。可以想见,就算押着他们去了地方,肯定也出工不出力。”
“那你说怎么办?”朱元璋瞥他一眼,通常说这话的,就是要提要求了。
果然,便听吴庸道:“这次蒙皇上器重,命审刑司单杠审理郭桓大案,我们全司无不感激涕零,誓要竭尽全力,以报皇恩!只是我们人手实在太少了,加上为臣才五个人,不管干什么都要向别的衙门借人,实在太不方便。就像这回,遇到有人掣肘,直接就没法了。”
“所以为臣斗胆请皇上多给审刑司配些人手,才能更好的查办此案啊!”吴庸情不自禁的提高了声调,满眼渴望的望着皇帝。
“嗯,咱考虑考虑。”朱元璋点点头,看到了从殿外快步走进来的太子,不禁两眼一亮。
便把手里的卷宗往桌案上一搁道:“你先下去吧。”
“是,为臣告退。”吴庸跪地给皇帝磕头,屁股撅的老高。然后才爬起来,又向太子作揖:“拜见太子爷。”
太子理都没理他。
吴庸讨了个没趣,灰溜溜退下了。
“哟,稀客啊。还以为太子爷忘了自己有个爹呢。”朱老板这才对太子哼一声。自从太子几次给郭桓案官员求情,被他骂了之后,已经十多天没来武英殿了。
“儿臣不敢。”太子便笑道:“这不是为了让父皇少生点气吗。”
“少来,那你今天怎么又来了?莫非有什么好消息?”朱元璋见他脸上有笑模样,心里也松了口气。看着老大板着脸,他心里也发怵的。
“是,大好消息!”朱标将徐达送来的奏章呈给父皇道:“老六已经把那两百万石军粮,全部运到通州了!”
“是吗?又让这小子做到了!”朱元璋本来靠坐在龙椅上,闻言一下子弹起来,拿起奏报细看道:“你现在就说他会生孩子,咱也信了。”
“纸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是他和老四领着三省六府二十多万军民,一个月来顶风冒雪,往返奔波四千里的结果。此中有多少殚精竭虑,多少辛苦牺牲,常人绝对难以想象。”
“那是当然,咱家这个老六,怎么会是常人呢?”朱元璋高兴的脸都圆了,赞不绝口道:“好啊好啊,起先咱都绝望了,以为这回要鸡飞蛋打了。让老六去北平,不过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
说着他哈哈大笑道:“没想到,他这一去,哎,马居然活了!”
第一二四九章 徐达的面子
能看出来,朱元璋是真高兴啊。
在他心中,北元和蒙古人始终是头号大敌,心腹之患,也是他最后的遗憾。
当年岭南之役败于王保保之手,让蒙元缓过劲儿来,一直是朱老板心中的痛。不消灭掉北元,他的帝国就要一直陈兵百万于北境,防备这个头号大敌。
不消灭掉北元,他驱逐鞑虏、光复中华的建国战争,就始终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不管从哪个角度讲,不消灭掉北元,他的事业都是不完美的。
随着年事渐高,朱元璋已经失去了当年的耐心,他知道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所以当初以为要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战机才会那么生气。
当初有多生气,现在他就有多高兴。
但没高兴多会儿,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就渐渐凝滞了,因为他看到徐达奏疏的后半部分,是在劝自己不要把郭桓案扩大化。
如果是一般的将领,敢妄议朝政,朱元璋早就气得要砍了他狗头了,但说这话的是徐达,他有这个资格……
虽然徐达说的很隐晦,但朱元璋不能对他的劝谏视而不见。沉默半晌他冷笑着对太子道:“怪不得这么高兴,原来是请了奥援相助。”
“爹!我会干出那种事吗?”太子断然摇头道:“反对归反对,儿臣可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自己的看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