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父皇,既然‘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为什么还要担心,封在这些地方的功臣,有朝一日会尾大不掉呢?”
“呃……”朱元璋没想到老六来了个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寻思片刻,点头道:“倒也是。”
“再就是那云南之地,与内地相去甚远,民风彪悍、蛮夷遍地,土司林立,如果只是派流官几年一任的话,根本镇不住他们,自然也无从树立朝廷的绝对权威——将来一旦有蛮族强人横空出世,根基浅薄的流官根本无法抗衡,云南必然大乱!”
“嗯……“朱元璋点点头,以他的见识,当然明白老六所言非虚。其实他封老六为滇王,派其去就藩云南,正是基于此等考量。
“这还是设流官的内云南,更不用说不设流官的三江之外了。”朱桢沉声道:
“那还不完全就是各部土酋的天下?不然那麓川政权如何做大做强到敢跟大明叫板的地步?”
“如果我们不改变策略,依然采取以夷制夷,土司自治的政策,那么消灭了麓川国之后,势必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我们不填补的话,各部蛮夷自然会填补。不管是缅甸、暹罗还是安南,总之很快就会有个新的西南小强国崛起。
“而在其崛起过程中,大明分封的那些土司土官,自然会成为其扩张对象。到时候他们向大明求援,大明一样要用兵保护他们,这种替别人打的仗,不比隋炀帝还不慧?”
“嘶……”朱元璋摸着下巴已经花白的短须,他不得不承认,老六说的有道理。确实,麓川政权的诞生,自是有其土壤的。朝廷如果不改变政策,就算消灭了麓川,也会有新的麻烦迅速崛起的。
而且老六最后那句话最扎心了——他之前觉得只要藩属称臣纳贡就不打他们,这样便可以刀兵不兴。
但他确实没想到,那些藩属还有土司被人欺负了,朝廷怎么办?放着不管是绝对不行了。因为大明目前这套藩国称臣纳贡体系的核心就是威望。
威望荡然无存,那么纯靠威望建立的藩国体系也就名存实亡了。
所以说,大明丢不起那人啊。也就只能捏着鼻子硬上了……
这种为别人而战的烂仗,确实还不如隋炀帝。起码人家还是为自己而战……
“嗯,原先确实有些一厢情愿了……”跟自己儿子探讨国家制度时,他也没必要照顾自己的面子了。必须得实事求是。
“所以为什么不把外云南封给藩王和勋贵,让他们自行治理呢?这样朝廷不费钱粮,便可稳定三江之外的局面。而且将来西南诸夷有事,还可命藩王率勋贵讨平,同样不费朝廷一兵一卒。”朱桢便趁热打铁道:
“要是他们不能胜任,就换能胜任的人去。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肯定有能胜任的!”
“而且藩王的封国里虽然有勋贵的采邑,但勋贵并不效忠于藩王,而是与藩王一样,都是皇帝臣子,都要效忠于皇帝,听从朝廷的调遣。如此,藩王,勋贵互相牵制,也不会尾大不掉。则西南永安矣!”朱桢最后总结道。
听完老六的长篇大论,朱元璋的态度终于有些松动,他看看太子道:“老大,你怎么看?”
“儿臣觉得老六是全心全意在为大明,为父皇,为我老朱家考虑。”朱标不假思索道:
“作为大哥,听到弟弟这样为我考虑,说实话,儿臣感动无比又惭愧无比。”
“嗯……”见太子表态赞同,朱元璋终于松口道:
“那就在麓川试点一下吧,当然你们得先把麓川打下来……”
“父皇瞧好吧,儿臣回去便灭此朝食!”朱桢登时笑逐颜开。
他此生事业的最大障碍,终于搬开了……
第一零八八章 摇滚大明,即将狂野演奏
不得不承认,朱桢选的这个时间点实在太好了。
给老贼当了这么多年儿子,他很清楚朱老板创业之后,守业为重的保守心理。
所以他很早就知道,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缔造一个不断扩张的狂野摇滚版大明,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就是朱老板的态度。
朱元璋不同意,万事皆休。
怎么能让朱老板的国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唯有让他相信,这法子能解决目前无解的问题才行。
而将藩王与勋贵封在三江之外,就是解决西南叛乱频仍,朝廷不得不被迫用兵西南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终明之世,都一直在为朱老板当初的西南政策埋单。洪武,永乐、宣德,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一直到万历……大明几乎每朝皇帝都因为自己的藩属或者土司被侵略,不得不被迫用兵,有的还用兵好几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