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秩告诉他,限期年底之前,必须要带着怀良到南京请罪,否则新年一过,天朝即刻兴师,到那时就不是请罪那么简单了,而是要灭国的。
说完赵秩便拒绝了挽留,径直离开日本,返回了大明。
……
不过老六也好,朱老板也罢,都没有对日本能乖乖投降抱任何希望。因为过去这些年的接触,已经证明倭奴就是一帮反复无常、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狡诈小人。
而且老六知道,日本南朝的政体与北朝相仿,都是将军话事,天皇只是摆设。南朝真正说了算的,就是征西将军怀良,他怎么可能自己把自己交出来?
没像之前那样把明使砍了,还礼送出境,就很让人惊奇了好吗?这证明怀良乃至南朝的处境真的很堪忧了,所以才尽量避免,进一步激怒大明……
果不其然,一直到除夕,也没有任何一艘日本官船驶抵大明。而这时,庞大的征倭舰队已经备战完毕,整装待发了。
洪武十四年的新年一过,朱元璋便派遣太师李善长、太保李文忠分祭天地,告知自己出兵日本的正当性,请求天地保佑,并亲自主持了誓师大典,授予老六征倭大将军印剑,命其率军出征!
并以南安侯俞通源为左副将军,定远侯王弼为右副将军,舟山伯廖定国、武昌伯胡帛、南昌伯胡泉、俞通江等为副将随军出征。
然后朱元璋率百官至龙江关为征倭舰队送行,只见宽阔的江面上桅樯如林、白帆如云,密密匝匝停泊了大小战船两百余艘。
这其中一半战舰属于市舶舰队,另一半则来自备倭水师。经过这么些年的磨合调整,两支舰队的官兵战舰互调频繁,已经不分彼此了。
三万官兵整齐在甲板上列队,向岸上的洪武皇帝致以最高的敬意。朱元璋自鄱阳湖水战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么庞大的舰队了,也是热血澎湃,高声祝将士们凯旋而归,当即宣布舰队出动!
“遵命!”一身金甲,腰悬天子剑,威武雄壮的海王殿下,抱拳应声,然后转身暴喝道:“启航!”
隆隆的鼓声中,将士们山呼万岁,然后纷纷拔锚扬帆,熟练的操纵着战舰,拍成两列纵队,顺江而下,直入东海!
第八二零章 第一站
那高耸如城墙的巨大战舰,一艘艘缓缓驶过江面,令沿途的船只相形见绌。
沿岸的百姓也纷纷到江边,争相一睹这些征倭巨舰的风采,那种上国骄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设香案为舰队祷告,祝福他们平安凯旋。
不止是南京镇江这些朱老板起家地区,到了长江下游,常州苏州南通的百姓更是热情无比,他们纷纷驾着小舟靠近舰队,用竹竿挑着一篮篮烧鸡、腊肉、烧酒、红糖之类的劳军物资,送给甲板上的官兵。
在跟朝廷关系紧张的江南地区,这样的景象可是不多见的。老百姓对朱老板满腹怨言,不扔臭鸡蛋就不错了,还给你劳军?
但这回不一样。整整半年的备战时间,江南百姓早就知道,这回是他们楚王殿下带着王师去打倭寇,给他们报仇的。
从元朝开始,江南百姓就深受倭患之苦,但元朝经过两次伐日失败,损失惨重,终元一朝再也兴不起攻打日本的念头。而且元朝迅速腐败,哪管汉人的死活?坐视倭寇烧杀抢掠,根本无动于衷。
到了本朝,情况才得到好转。有大明军队的保护,江南百姓才过上了安生日子。但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明军采取近海防御策略,防守再严密,还是时不时会被倭寇钻到空子干上一票。
所以江南官民对攻打日本、永绝倭患的呼声向来不绝于耳,可大臣也一直以元朝的教训为理由,劝阻洪武皇帝攻日。江南百姓一直等到洪武十四年,才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爆发出的热情可想而知。
对那位已经多年未见的楚王殿下更是充满了厚望,江边上到处是祝殿下凯旋的条幅……
这让立在旗舰艉楼上的征倭大将军朱,倍感压力山大。
“这仗要是打不好,都没脸见江东父老了。”老六叹了口气,对一旁的两位侯爷道:“全靠二位了。”
“殿下放心。”久未出场的南安侯俞通源,蓄起了三缕长须,渊渟岳峙的立在殿下身边。跟当年老六初见他时,已经彻底判若两人。他信心满满道:
“备倭水师这些年,早已脱胎换骨。将士们这些年一直憋着股劲儿,就是想主动出击,也狠狠在日本的国土上撒一回野,彻底丢掉‘被窝水师’的窝囊名头。”
“被窝水师?”王弼刚从西北调回来不久,还没听过这说法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