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片刻,薛祥闷声道:“胡相教训的是,但我们此番跪门,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也要将所有的事情翻过来。皇上没全部同意之前,我们是不会起来的……”
薛部堂话没说完,便听‘啪’的一声,他就吃了胡惟庸重重一记耳光。
薛祥被打蒙了,捂着脸愣愣看着怒气冲冲的胡惟庸。文官们也懵了,都震惊的看着胡相。
“一群没数的东西,以为你们跪门有多大用吗?”胡惟庸的怒喝声响彻奉天门广场:
“本相不妨明确的告诉你们,有一点用,但是不多。反倒是为了保住你们这些人的性命,太子爷、本相还有中书省诸位,宋先生、戴先生他们全都使尽了浑身解数!”
“宋先生还是从东阳老家,日夜兼程赶来的,进京之后马不停蹄的就开始为你们奔走,昨天到现在是粒米未进,眼都没合一下。他在急什么,我们这些人又在急什么,不就是担心你们死在这里吗?!”
胡惟庸的水平就是比大儒们高,一番话就打消了文官们的气焰。
哪怕再寡廉鲜耻之人,也没法在‘救命恩人’面前放肆。
“是,你们不怕死,难道皇上就怕吗?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帝王,你们就是死一千次,死一万次,也不会动摇他的意志。”胡惟庸又语重心长道:
“只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才能让皇上回心转意。现在五件事里,皇上能答应两件,已经是极好的了。
“听本相一句劝,这次就到这吧,恢复了二圣的位份,已经很成功了。天下人都会赞美你们的。可要是再得寸进尺,已经答应的两件事都有可能不作数,那你们可就要沦为笑柄了!”
“……”文官们神情渐渐松动,不少人开始不由自主的点头。跪了一天一夜,他们也确实到极限了。这种时候特别容易听得进劝。
而且大儒们已经先投了,他们再坚持下去,连为了孔孟二圣的口号都没法喊了。失去了崇高的外衣,还怎么争取大众的同情?
一旦失去了大众的支持,他们在朱老板面前,就只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再折腾下去,只会白白送命,还会如胡相所说,沦为笑柄。
文官们很快想清了利害,纷纷向宋濂等大儒垂首致歉:“几位先生勿怪,我等太急躁了。”
“是,我们听宋先生的,恁说可以了,就可以了。”
“好,换谁跪了一天,有情绪都可以理解。”宋濂也就坡下驴道:“放心,我们只是现在不反对三项改革,他们将来要是胡作非为,颠倒纲常,辱我圣教,我们还是一样可以发声的。”
“好了诸位,”胡惟庸便笑道:“赶紧把被子收起来,整理一下仪表,该恭迎皇上了。”
第七七三章 太阳照常升起
清晨,太阳照常升起。
奉天门前广场上,仪仗如法、韶乐肃穆,百官按文武尊卑分左右列队,已经完全看不出之前跪门的痕迹了。
三声响鞭过后,百官跪迎陛下,朱元璋在太子的陪伴下,升座金台帷幄,神情严肃的看着他的朝臣。
待他们谢恩起立之后,吴太监便拖着长腔宣读了设孔庙于国子大学,恢复孟子配享的旨意。
百官再次谢恩领旨,郑九成又率参与跪门的文官出班,跪地先谢恩,后请罪,一起摘下头上乌纱,等候皇帝处置。
朱老板就算要处置他们也不是现在,何况目前还得靠他们干活呢。便不痛不痒的申斥他们几句,只罢了郑九成一个人官,其余官员一律只罚俸半年,略作薄惩而已。
好吧,对清贫的京官来说,罚俸半年绝对不算薄惩……
然后,朱元璋又板着脸对老六道:“瞧瞧,因为你一时疏忽,惹出多大的麻烦?”
“是是,”创造连续上朝记录的楚王殿下赶忙虚心受教道:“都是儿臣的错,儿臣回去就立即整改,在鸡笼山顶,给孔圣人建一座最精致的文庙。”
楚王这话让文官们心里好受不少,一番折腾换回一座矗立在太学之巅的精美文庙,也算是值了。
“不许借故拖延,什么时候建好了,什么时候再开学!”朱元璋又吹胡子瞪眼道:“听见了没!”
“好好好。”老六态度好的不得了。
“还得好好教学生们圣人之道。这是体,那些什么律法、算数、会计之类是用,绝对不能搞混了。”朱元璋接着教训道:
“咱管你想考哪科进士,圣人之道学不好的,一律不许毕业,更别想考科举!我大明朝不要那样的官员!”
“皇上圣明!”胡惟庸便赶紧率众山呼起来,把老六的声音都遮盖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