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页(1 / 1)

('

“你们……”胡惟庸还待劝阻,却有那暴躁的官员怒喝道:“请让开!”

说着,一干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官员,抬着牌位就怼到胡惟庸脸前头。

胡惟庸眼看就要孔夫子亲上了,只好赶紧闪到一旁……

……

长安右门城楼上,朱老板披着一条黑色的大氅,将城楼下这一幕尽收眼底。

“衍圣公,你亲眼看到了吧?”他对侍立一旁,身穿儒袍的中年人冷笑道:“到底是谁在害你祖宗?”

“是,臣看明白了。”那一脸疲惫之色的中年人,正是孔子的五十六代孙,本朝第一位衍圣公孔希学。

他每年都要进京入觐,代表孔家向皇帝贺岁,年后再回曲阜给孔夫子守庙。

今年他也依照旧例,一出正月就陛辞,乘船过江沿大运河回山东。谁知道,才刚到淮安,就被皇上的八百里加急追回来了。

而且回来也是八百里加急。这一路在马背上,可把养尊处优的衍圣公给颠坏了。大腿内侧都磨得没了好皮……

此时,他鸭立在皇帝身后,闻言一边擦汗,一边一脸气愤道:“他们怎么能这样呢?谁给他们的权力,敢动我先祖的牌位?!”

其实那些读书人至少名义上是在维护他祖先的地位,按说他就算不掺合,也不该急着跟他们划清界限的。

但孔希学自家人知自家事,他知道自家虽然在本朝,也继续承袭了衍圣公的爵位,但并不讨皇帝喜欢。自己要是再不老实配合,肯定要挨削的。

……

前番就说过,朱老板为什么不喜欢孔子,是受刘伯温的影响。

建国前有一次卧谈会上,君臣谈起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来。

没什么文化的朱老板自然很神往,表示日后要重点学习《论语》。

刘伯温却大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孔子就没有好好做过官,怎么就能洞悉‘为官之道’呢?更不可能真正了解‘治国之道’了。

所以《论语》上那些话,不过就是老师和学生们的‘论道’罢了,用来提高个人修养没问题,但照着治国就纯属缘木求鱼、问道于盲了。

而且刘伯温但凡开口,必定证据确凿,无可争辩。他告诉朱元璋,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翻遍北宋的官方记载,稗官野史,以及文人笔记,都不见记载。

其原型最早出现在南宋林駧的《古今源流至论·儒史》中。

博闻强记的刘伯温,给朱老板现场背诵道:

“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顿一下他又道:“下面小注,;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之后的南宋笔记中,才开始见到这种说法。”刘伯温接着道:“而北宋人是怎么记载他们的开国宰相的呢。他们说他‘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好读《论语》二十篇。’也就是说,他是靠文法吏的功底,辅佐宋太祖夺江山、坐江山的,直到晚年才开始接触《论语》。而不是读了《论语》才成相材的。”

说完他揶揄道:“至于变成后来的说法,倒也不稀奇。因为宋朝的儒士,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提高孔教的地位,把文法吏彻底踩到尘埃里啊。”

第七五九章 衍圣公的作用

这就不得不简单提一下,文法吏和儒生的漫长斗争了。

后人都以为,科举取士始于隋唐,但其实用文化考试选拔官僚的方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选出来人才,就是文法吏。

这些人一般出身小地主或没落士人,通文墨但不读经史,而是专修法条、律令之类。通过考试之后,他们可以马上执行具体行政事务,所以在压力拉满的战国时期,深受各国君主的喜爱。

李斯、李悝、申不害等一批战国名臣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最重用文法吏的,便是接受了法家思想的秦国,而秦王也在这帮高效严酷、崇尚严刑峻法、赏罚分明的文法吏的辅佐下,奋六世余烈,一统六合。

当然,秦朝的灭亡,也跟文法吏过于严酷有关。别的不说,陈胜吴广刘邦,都是因为耽误了朝廷的期限,按律当死,才造反的。

所以到了西汉,皇帝一面继续重用文法吏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开始将儒生引入官僚体系,来教化百姓,柔化统治,以避免重蹈暴秦的覆辙。

因此汉朝的官僚队伍,便分为对立鲜明的两大群体,文吏和儒生。文吏依旧掌握着国家机器,儒生却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垄断了话语权和释经权,渐渐占据了上风。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