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奴婢愚鲁,请殿下指点迷津。”周吉可一点不愚鲁,一下就听出殿下的意思来了。
“你听说过织染局吧?”朱桢便问道。
“当然知道,跟我们御窑厂差不多。”周吉忙点头道:“我们是给宫里制瓷的,他们是给宫里做衣服的。”
“知道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吗?”朱桢问道。
“昨天听考察团的人说了,”周吉继续点头道:“所有销往海外的丝绸,都要经过他们认证。”
“嗯。”朱桢颔首道:“瓷器与丝绸,素来并为两大外销产品。故而本王打算再成立一个类似的瓷器认证机构。来把控外销瓷器的质量,指导他们的生产和销售。”
“嗯嗯,这可是大好事。”周吉赶忙点赞。
“这个未来的大明瓷……业总会,得有足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所以御窑厂跟景德镇的瓷业行会,都要加入进来。”楚王又道:
“当然,得保证代表的广泛性,还得吸引一些龙泉窑、磁州窑之类的名窑加入。日后只有经过瓷业总会认证的合格产品才能出口。不过大明太大了,各个窑口离得又远,不可能完全统一管理,还是要分成各个分会的。
“比如景德镇这边,就是青花瓷分会,认证的标准呢,你和程前他们商量着来就行,你们认证的就算。别处也类似,不过每年认证数量是要由总会来定的。”
“殿下放心,奴婢一定给殿下看好景德镇这一摊!”周吉就很上道。“保准让他们都唯殿下的马首是瞻。”
“好!”朱桢赞许的点点头,自己总算没表错情。
第五三九章 一个也不能少
景德镇行程最后一天,朱桢在下榻的行辕内,宴请饶州孙知府,以及周吉、季明、程前几位,感谢他们的盛情款待。
几人自然受宠若惊,但更知道殿下请他们吃这顿饭,是有正事要谈的。之前那都是铺垫。
菜过五味之后,朱桢便对那浮梁知县季明道:“前前后后耽误贵县这么多天,真是过意不去啊。”
“殿下言重了,殿下能来景德镇留下足迹,走走看看,是我们全县无上的荣幸。”季明忙受宠若惊道。
“是啊,楚王加海王殿下莅临鄙府鄙县,日后是要写进县史、府志的头等大事呀。”孙知府也忙附和道。
“哈哈哈,言重了。”楚王殿下摆摆手道:
“本王知道,现在地方官府都忙的要死。既要清丈田亩、编制黄册、推行里甲,又要安排移民各项事宜。真是想想都替你们头大。”
“还好还好……”孙嘉、季明笑道,心中却暗叫,还不都是你丫,派下来的鬼差事?
“哦对了,这都是本王派给你们的任务。”朱桢一拍脑门,装模作样道:“哎呀,一玩起来,把正事都忘了。”
“殿下日夜操劳,太辛苦了,放松几天也是应该的。”两名官员唯有苦笑,这就叫该来的躲不掉。这下终于轮到自己了。
“说的是,不过既然想起来了,就随便问你们两句吧。”朱桢拿起帕子擦擦嘴。
“殿下请问。”两人赶忙正襟危坐。
“不要紧张,这不是正式的问话,就当随便聊聊吧。”朱桢便笑问道:“孙知府,饶州这边进展如何?”
“回殿下,工作队已经完成了鄱阳县的全部工作;余干县的清丈也已经完成,正在加紧编制黄册中。乐平县那边,下官也催促开始着手准备了。预计下月,也就是七月份开始清丈。然后就该轮到浮梁县了。”孙嘉忙恭声禀报道。
“哎哟,今年都过去一半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朱桢不禁有些感慨。上个月,他两个哥哥已经就藩去了,下个月,朱高炽……哦不,四哥的长子,也该出生了。
“呵呵,不算快吧……”两个官员却有不同感受,他们都觉得今年真是度日如年。每天都战战兢兢,说不准哪天就脑袋搬家。
“你们浮梁县也不能一味坐等,很多先期工作可以先搞起来了。”老六又对那季知县道:“比如说你们可以提前把人口田地摸摸底嘛,这样既可以减少到时候的工作量,又可以给工作队留下好印象。”
“是是。”季明赶紧点头表示受教,就差拿个小本子记下来了。
“其实,府里已经命各县提前着手这些工作了。”孙知府邀功道。
“哦?那不错。不过下面执行的怎么样?”朱桢便问季知县道:“本王来考考你,单说这景德镇吧,有多少户籍人口啊?”
“回殿下。”季知县赶忙答道:“景德镇共有两千一百零三户,一万六千二百零六名户籍人口。”
“不错不错,对答如流。不过本王这两天看下来,可不止这么点人。”朱桢先夸后问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