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织田信长大举对织田伊势守家发起侵攻之际,上杉军本队也迅速经东海道的骏河、相模、武藏后,进入上野境内。
得益于上杉军在大举南下的过程中,上杉清定为了能够确保己方各部军势的粮草辎重充足,就安排道奉行大工三郎兵卫对越后、上野、武藏三国的各交通要道用水泥进行拓宽整修。
这就使得上杉军本队在班师返回的途中,并没有做太多的停留。
毕竟,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是君主率军亲征,或是出巡,都是一件大事。不仅在护卫、官吏、随行人员、物资等诸多层面需要达到高配,在出行的过程中途径地区的资源也都要向出征、巡游队伍进行汇聚,简直和一个流动政府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其耗费巨大,所以君主的亲征和出巡一般都是概率事件。
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于今而言,对为官者、为君者来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传统,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当然,天朝方面也有两个极为有名的典型例子——秦始皇、隋炀帝。
其中,秦始皇是天朝历史上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巡游的皇帝。而隋炀帝却是一个将大巡游设置为常态化,极大透支了大隋帝国的资源,所以就导致亡国的原因之一。
在秦国一扫六合,建立了天朝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后,由于关东还存在大量反秦势力,所以秦始皇就选择了以大巡游的方式来震慑六国故地。对于秦始皇此举,秦二世胡亥就说得很明白:“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
既然是为了震慑六国反秦势力,那么始皇在巡游的过程中必然要配置大量的精兵强将,将大秦帝国的武力优势展显给世人。同时,为了方便处理政务,秦始皇还必须得配置一套行政班底。当时,左丞相李斯跟随始皇巡游,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
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巡游队伍本质上就是一个流动政府,和国都咸阳一样,消耗巨大。
而且,秦始皇在巡游的过程中,沿途的各郡县还要对其进行大量的物资供应,又间接造成了地方的财政负担。如果再遇上像张良派刺客刺杀皇帝这样的事,那地方上更是一片骚然。
由此可见,秦始皇巡游虽然起到了震慑六国故地的目的,但却给新生的大秦帝国各地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本来营建长城和用兵岭南就已经透支了大秦帝国的家底,如今秦始皇持续的大巡游更是掏空了大秦帝国的府库,使关陇地区在资源层面逐渐失去优势。
从本质上来说,秦始皇任何一次出行都相当于一场大规模战争的消耗。秦二世而亡,和秦始皇连续五次大巡游绝对有着不可分割关系。而且,由于秦始皇驾崩于第五次大巡游的途中,还造成了权力更迭的混乱。
所以,在大秦帝国灭亡以后,两汉的皇帝们在巡游这件事上就表现得相当克制,他们就是吸取了秦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至于隋炀帝,他即位之后,为了震慑关东和江南的各方势力又复制了秦始皇大巡游的模式,由于其铺张实在太大,加上极为密集的大巡游,就使得大隋帝国的财政严重透支了。
可以说,隋炀帝的职业生涯几乎都在巡游的路上,密度是相当之高。隋炀帝一共在位十四年,但在都城长安呆的时间却不足一年,在东都洛阳呆的时间累积也不超过四年。可他却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大巡游这件事上。
从目的地来看,隋炀帝大巡游的重点是关东、塞外、江南这几个地方,很明显是为了震慑突厥、关东和江南势力。
和秦始皇一样,隋炀帝的巡游队伍不仅要在武力层面配置大量的精锐,而且要在文化层面征服关东和塞外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