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汀的工作很快结束,而胡箫的学业还在继续。于是贺汀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于自己工作室的规划与创建。胡箫觉得他比以前更忙碌了,因为国内外的时差,他很多次发现贺汀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还在与国内沟通各种事宜,胡箫在旁边看着,却无能为力。但是当工作室的资金出现问题时,胡箫再一次毫不犹豫地掏出了自己的积蓄。
这里面的钱都是我们那本漫画的所有创收,本来就是我们两个人的共同财产。
这次贺汀没再说出打欠条的胡话,只是将胡箫抱在怀里接吻。
关于工作室
胡箫一毕业,两人就以最快的速度回国,继续工作室的创建。胡箫这边推掉了大部分约稿和商务合作,将自己的工作量降到最低,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到辅助贺汀的工作上。贺汀多少有些过意不去,他知道胡箫真的很喜欢画画,尤其是从国外学成归来后画画兴趣更浓。
可是开工作室是你的梦想啊,反正我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所以现在我要竭尽全力地帮你!
贺汀揉揉他柔软的头发:你好像从来没和我说过你的梦想是什么。
哎呀,也没什么。胡箫拍掉了那只揉乱他头发的手,然后握在手心里,就是想靠自己能够独立生活,最好还能再过的好一点,这些都实现了。而且老天还送了一份大礼给我。
说完,胡箫看着贺汀,贺汀明白他的意思,会心一笑。
最后工作室如期顺利开张,之前不少跟着贺汀工作过的人听说这个消息都纷纷跟着他搞创业,胡箫将这一现象归功于贺汀本人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他的手下有熟悉商务对接的上游工作,也有擅长策划和活动执行的下游工作,所以一切都显得十分顺利。工作室承接的第一场展览是胡箫的绘画展,不只是他作为漫画家所绘制的漫画,还有之前未公开的其他作品,素描、水彩、油画贺汀大方承认这是他的私心,也是他送给胡箫三十二岁的生日礼物。
工作室的第二场展览也是带有私心的,不过这次展览的主角是张南的恋人。前几年张南和一位小有名气的美籍华裔摄影师陷入爱河,之后去美国领了一份在国内并不承认的结婚证然后在国内定居下来。这次创业,张南也算得上创始人之一,跟着贺汀在前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这场展览也是贺汀在对张南表达感恩。
虽然这两场展览的收入并不算高,但也让工作室在业内打响了名号。越来越多的合作找上门,工作室的发展蒸蒸日上。
关于猫
两人在车库里捡了只流浪猫。刚带回家时身上沾满了泥和灰,没想到洗干净后竟然是只小白猫。胡箫抱在怀里爱不释手,然后给它起了个让贺汀很无语的名字。
叫你咪咪好不好?
贺汀在这件事上没有反对权。
由于胡箫在家工作,所以陪伴咪咪的时间更多,咪咪也和他更亲近些。所以尽管贺汀也会和咪咪玩,但在咪咪的心中贺汀还是要排在第二位的。
一日胡箫在客厅专心致志地看着自己漫画改编的动画,咪咪懒在窝里晒太阳。贺汀在厨房里喊了声宝宝,紧接着得到了两个回应。
叫我干嘛呀。
喵~
咪咪以最快的速度从窝里弹起,蹿到厨房左蹦右跳后坐上了流理台。
胡箫紧跟着也去到厨房,不明就里地看着一人一猫。
你不是在叫我?它怎么跑那么快。
贺汀装作很惊讶的样子:我平常都叫你宝贝的,宝宝是我给猫起的名字。
凭什么呀!都说好了叫咪咪的,你也同意了。
胡箫不服输,叫了一声咪咪,小猫马上把视线从贺汀挪到胡箫身上。
宝宝。
咪咪!
宝宝。
咪咪!
小猫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脖子都要扭断了,最后对两个幼稚鬼失去了兴趣,跳下了流理台。
不可以,你只能叫我宝宝。胡箫觉得委屈,露出一副奶凶奶凶的模样威胁贺汀。
你吃醋了?猫的醋你也吃?贺汀笑着逗他。
就吃就吃!反正就是不准叫!
贺汀揽过胡箫的腰亲了他一口:那一会给你做糖醋鱼吃,宝宝。
胡箫傲娇地哼了一声,也伸手抱住了贺汀。
忽然他发现贺汀的背后有一盒刚打开的鱼罐头,然后他低头看到仍然赖在厨房不肯走的咪咪,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你又和我开玩笑!胡箫生气,在贺汀胸口乱蹭,感受到了贺汀大笑时胸腔传来的震颤。
大家一起吃鱼,就是你的鱼酸了点。
我的宝宝。
第四十一章 六一番外
胡箫的新漫画签给了一款漫画APP,由于近几年胡箫名气大涨,这个公司为表重视,就给他分配了一位有多年经验的女编辑。经验丰富是好事,胡箫在她的帮助下很快熟悉了这款APP,并且学习到了一些涨粉的小技巧。但也是因为这位编辑职级高,在和胡箫沟通的过程中总是命令式的语句居多,这让胡箫有点不舒服,感觉像给自己找了个boss,每次交流就是好的,马上改,好的,马上交诸如此类的。但胡箫想想每个人交流方式不同,他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和对方发脾气吧,毕竟都是工作上的交流,双方也都没做错什么。
只是这天,胡箫的新稿子卡着点交了上去,没一会儿编辑就打过来了电话。
胡箫拖延症难改,为了这次赶稿,先是熬了夜,又起了大早,觉没好好睡,饭没好好吃,又耗费了那么多脑细胞,正是又饿又困心情烦躁的时候,编辑在电话中的一通反问愣是给胡箫吼清醒了。
剧情这么跳用户看得懂吗?细节呢细节!
我之前教你的你是不是都忘了?
交这稿子你觉得你下一期的浏览量有多少?想过吗?
和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别到回来这版发出去浪费你的时间,浪费我的时间还浪费读者的时间!
一开始胡箫还强撑着精神回答了编辑提出来的问题,可每当他答完一个,对方都会急迫地提出下一个问题,最后绕来绕去都是在同一个问题上止步不前,胡箫才回过神发现编辑并不是想听他解释,而是想听他说一句:您觉得应该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