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的得名,据说是在周武王时代,一个姓匡名俗的人,兄弟七人皆好道术,在此山结庐而居,后来得道成仙,人去空庐尚存,所以叫庐山,也叫匡庐,确否,不必深究。
本朝太祖皇帝开国之后,在天下五岳之外,更尊庐山为庐岳,将天池寺改为庐岳庙,来头更大啦!天下间开始有六岳了。所以当时的江湖朋友,称三山六岳英雄,没有人会反对。
庐山既然成为第六岳,好,既名为岳,自会潜隐龙蛇。这里所指的龙蛇,不是指天池寺的龙鱼,和山上的蝮蛇与竹叶青,而是暗偷山中隐伏的草莽英雄和退隐的武林豪杰。
那时,入山的道路共有三条。所指的“入山”,是指“游山”而言,武林朋友却可由任何一处进人,不受拘束。第一条大道,是从云峰寺进人天池寺,是北道。从含鄱口上山,称南道。由净慧寺人山,叫东道。
北道从九江府开始,直抵天池寺。这条路虽不通大型车辆,却十分壮观,因为太祖皇帝尊庐山为岳,赐御碑一块,碑又大又重,不开辟大道,如何运上天池寺?筑了道路,恐怕皇帝老爷要前来观光,不整理堂皇些,北面的九江和南面的南康两位府大人脑袋不被砍掉才怪。所以每隔一里,便建了一座美合美奂的凉亭。从天池山下望,一座座亭阁迤逦北延,煞是壮观。
太祖皇帝封庐山为庐岳,据说其中有一段神话,这与他日后整顿天下庙宇有关。
据说,元末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太祖平定了江西驾返金陵,驻驾南昌,晚上做梦,竟然到了庐山古雷音寺,遇上了一头吊睛白额虎阻道。正危急间,寺中出来了一个老和尚喝退了猛虎,请皇帝老爷进方丈待茶,茶后又上素斋,斋毕,老和尚取出一本化缘簿,说是正在修建黄金宝殿,请皇帝老爷布施,大发慈悲。太祖本人出身就是和尚,登时就有点不高兴,翻开缘薄一看,怪!上面的留名,竟然是历代的帝王名讳。第一位是汉文帝,喜施马蹄金一万。第二位梁武帝,愿施雪花银一万。第三位是唐玄宗,施宝珍六斗……太祖一看施舍的数目字惊人,心中又是不高兴,目下行军作战,正在闹穷呢。怎有许多金银布施?但面子上难以下台,便信手写上“朱元璋助银五千两。”
写是写了,心中却在发恨,暗说:“和尚真不是东西,见面便要化缘,我本无心到此,被他骗了许多银子,日后我登上了大宝,必杀此贪僧,灭尽佛教。”
朱元璋当年做和尚,想必受了不少窝囊气,一怒之下,动了杀机,提笔在碧玉门上,留下了一首诗:“手握乾坤杀伐机,威名远镇楚江西,清风起处妖气净,铁马鸣时夜月移。有志扫除平乱世,无心参悟学菩提,阴阴古木空留意,三啸长歌过虎溪。”
他醒来了,原来是南柯一梦,庐山上没有古雷音寺,他想杀那老和尚却没有机会,只好罢休,反正他早些天在鄱阳湖杀了伪汉六十万,平定江西南部又杀了二十万,溜脱了一个老和尚,小事一件。
在大林寺西面,有一个溪流汇成的大池,名叫罗汉洗脚池,简称罗汉池,也叫白莲池。从池旁壁立的石门下行,一条小径直入一处山坳中,山坳向阳一面有一幢三进院气象恢宏的大宅第,坐落在林木深处,古木参天中,亭园里百花吐艳,百鸟争鸣,好一处隐世的好处所。
未牌初,大林寺到了一群奇装异服,打扮得美如天仙的女施主,过寺门而不入,脚步轻快地走上了通向三进庭院的小径,银铃似的轻笑,令人沉醉的香风,美艳的容颜,令寺中近百名大小出家人膛目结舌。
小径全长约六里多一点儿,这群花朵般的美人儿,既没带随从,也没带健仆,万一碰上了山中的猛虎,天!怎得了?别慌,不必替她们担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然不怕虎。瞧,她们的小蛮腰上,沉甸甸的长剑,不是装饰物,而是杀人的家伙。
这些美艳女人共有九名之多,红红绿绿撩人眼花,为首的穿了浑身榴火红,红得像一团火,走在最后的女人,身材丰盈。刚舰婀娜,穿了一身紫,紫得令人心头发紧,她,正是华山紫凤吴萼华。但这时她已不再穿紫色劲装了,而是窄袖子春衫,几乎曳地的长裙。
九名女人都是黛绿年华,青春的气息流露,尽管她们的实际年龄都不小了,可是外表看去无法看出她们的真实芳龄,美得令人目眩,艳得令人头晕。衣裙虽颜色有异,但款式却是全同,乍看去,像是九姐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