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古道,虽还未开始动工水泥路,但自安禄山叛乱以后,古道被进一步加宽,特别是潼关以东,虽还存在险绝的道路,然崎岖不平已很少见。
修建两京古道的水泥路是大工程,沙石厂丶水泥厂,只在长安附近,肯定是不足的。
朝廷在两京古道的华阴丶灵宝丶渑池丶新安等地,都建立有水泥厂。
预备更多水泥丶沙石。
同时,以水泥铺城池,向中原地区延伸。
秋高气爽,李瑄的车队到达洛阳。
得知至尊再幸东都,洛阳城中丶甚至洛阳周边县乡的百姓,都来到城南迎接。
山河裂变,洛阳遭难。那一年里,中原大地,遍是铁蹄,惨绝人寰。
是至尊拨云见雾,拯溺救焚,百姓无不感激。
是以,在李隆基禅位李瑄为皇帝时,中原大多数地方无条件支持。除贱为良更为顺利。
现如今的洛阳府尹为独孤峻。是以前李瑄在西域时的幕僚。
李瑄在洛阳城的主城门定鼎门,见独孤峻等洛阳官吏,问候一众百姓。
他特意召一众乡老,向他们询问近些年来的民生,嘘寒问暖。
百姓们感激涕零,无以言表。
入洛阳城,李瑄暂且住在紫薇宫。
宫中枫叶似火,秋菊肆意绽放,有种别样的秋意之美。
李瑄让妻子们在紫薇宫中游玩,正好可以赏秋菊。
洛阳牡丹千姿百态,菊花也多种多样。
她们都是第一次来洛阳。
待十馀天后,再行出发。
李瑄则召洛阳府尹独孤峻至武成殿问事。
「官制更改,以洛阳建府,区别于河南省,府尹觉得和以往有何不同?」
李瑄向独孤峻询问行省制对洛阳有没有影响。
虽然洛阳与长安同为都城,但中心不在此处。
洛阳府北至黄河,太行山脚下;东至荥阳,西至潼关,南至汝南。
虽然面积广大,但在资源的调动上,不如以往方便。
「回至尊,依大运河便利,粮草皆可轻松进入洛阳,含嘉仓内的粮食,一直满仓。月月有新粮换旧粮。」
「乾元以来,特别是除贱为良过后,市籍制被废除,崤山以东的行省多先经于洛阳府。更有不少胡商从长安到达洛阳。」
「因此,洛阳府的赋税,除每年上缴朝廷,还有不少赢馀,可用以民生……」
独孤峻向李瑄汇报洛阳的情况。
改制以后,洛阳府凭藉东都的名声,发展得更为迅速。
几乎能在长安买到的东西,在洛阳也可以买到。
洛阳城外,也建立有大量的工厂。
天下文人丶诗人,也总是在洛阳城中汇聚,酝酿盛况。
「嗯!不错。洛阳府是大唐两京之一,是大唐在中原地区最核心的城池,发展洛阳的时候,不要局限于这洛阳南北的城墙。洛阳府不止洛阳城,百万百姓皆衣食无忧,才算是富足。」
李瑄点了点头,对独孤峻表示肯定,又不忘对他提点。
「臣遵从至尊的教诲。」
独孤峻起身拱手,并向李瑄启奏:「臣有一建议,还请至尊酌量。」
「但说无妨!」
李瑄让独孤峻坐下直说。
他有容人之量,不会因言语过失去苛责臣子。
「回至尊,现乾元盛世开启,西北边患皆已扫平。当将中枢暂且迁至洛阳,一来可疏解长安的人口,不必再大量运输粮食到长安。二来可以藉助南北大运河,对中原丶淮南丶江南等地区施加影响力。」
「关中四塞之地,然先帝五次就食于洛阳,已不复天府之国的力量。天子居于洛阳,可使长安暂且休养生息……」
独孤峻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李瑄。
迁徙中枢,创造盛世。
结合新法,独孤峻觉得想在工商上更上一层楼,中枢搬迁至洛阳为重中之重。
相比于长安,洛阳可以直接对河北丶淮南丶江南丶齐鲁等省份产生影响。
这些地方,全部都是当前大唐最富庶的区域。
说到底,行省制度下,长安府距离核心稍远,对南方的影响力不足,还需要至尊亲自巡狩南方。
独孤峻担心因为武则天立神都洛阳的原因,使至尊不想移中枢至洛阳。
毕竟大唐是两京制,迁徙中枢,不是迁都。
「朕有过这样的想法。然长安虽然无法直接影响河北丶江南,但长安可以通过丝绸之路,影响河西陇右丶影响西域。那里的部族还未完全归心….…」
李瑄缓缓说道。
长安是四塞之地,但潼关丶萧关丶武关等对李瑄这种锐意进取的君王没有任何意义。
历史上,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真要到那份上,还不如直接亡国。
但李瑄中意于长安能对西境的控制。
诚然,大唐核心在崤山以东,但西域对华夏非常重要。
其实,李瑄认为发展南方,可以在长江旁选择一座新都,比如金陵。
这样可以加快岭南开放,早日进入东南亚。
但李瑄不想大兴土木。
而且华夏的地势,一直是北高南低。
因此北方更容易为都城。
幽州,李瑄则没有考虑过。
历史上定都幽州,是要对抗胡人的威胁。
现李瑄扫清北方丶东北一切障碍。
幽州作为行省的中心城市即可。
虽大唐是两京制,但只能侧重于一座城市。
选择长安,牢固河陇丶西域丶蜀地丶朔方丶瀚海都护府丶雪域高原等。
选择洛阳,则依托洛阳四通八达的交通,以及大运河,发展核心地带的商贸。
「至尊,臣前往长安时,朱雀大街已铺上光滑的水泥路。您也计划在两京古道修水泥路。若此路修成,长安与洛阳七百里,车马三日即至。届时,中枢在洛阳则可影长安以西。」
独孤峻向李瑄回答道。
「我会好好考虑。」
李瑄没有给出肯定的答覆。
水泥路修成,要等到几年后了。届时西域丶雪域高原对大唐的认可度会更高。
那时再考虑将中枢迁至洛阳,全力发展崤山以东。
他隐隐被独孤峻说动。
在当前的时代下,华夏是开拓者。
崤山以东,人口占据大唐总人数的五分之四以上。
工业革命,一定是从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开始。
若真能完成工业革命,铁路丶柏油路修建,拥有电报机等通讯,掌控西域易如反掌。
李瑄要做的,是尽快完成农业革命,将工商业推到一定临界点。
大唐必须快速进步,否则小农经济会显得十分脆弱。
迁徙中枢之事,待两京古道的水泥路修好再说。
李瑄又与独孤峻交流一些其他事情,最后,李瑄向独孤峻询问:「南下江淮的船只是否已经备好?」
「回至尊,大小一百艘船只,皆已备好。」
独孤峻向李瑄回答。
一部分天策卫沿着大运河南下。
另一部分则乘船跟随。
最大的一艘是李隆基曾经打造的龙船,重修一遍,为李瑄此次南下的主船。
「有劳府尹。」
李瑄点了点头,然后与独孤峻一起,慰问洛阳府其他官吏。
翌日,李瑄前往大唐月报总部视察。
六年时间,七十多期的发行,使大唐月报在大唐百姓心中,产生一定的地位。
没有人怀疑大唐月报上新闻的准确性。
至尊亲笔撰写的《西游记》依旧在连载中。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对于凡夫俗子来说,《西游记》的故事老少皆宜,令人津津乐道。
李瑄看到大唐月报的发行愈发流畅,活字印刷,使大唐月报能在次月初三,陆续印刷出报纸,然后快马送往各地。
哪怕是南海,也可以在两个月内送达。
坐于家中,即知天下事。
大唐月报的出现,使消息流通得更快,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百姓。
下午的时候,李瑄来到位于紫薇城的智慧宫。
智慧宫在紫薇城的宫城之中,由原本的弘文馆改建。
李瑄第一次到达智慧宫。
阿费夫等诸国学者丶发明家,多达八百馀人。
平日里,他们负责翻译自己国家经典。
同时,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知识。
也有学者研究大唐的历法丶数学。
那些发明家则让他们自己捣鼓。
大唐也有一批学者在智慧宫,与外国学者取长补短。
李瑄来到智慧宫,宣布译书的学者,可以永久成为唐人。
凡发明利国利民之物者,依旧会奖励官职丶爵位。
以激励这些外国人在大唐扎根,彻底为大唐效力。
阿费夫等学者动容,他们只是外来人,从未奢求过大唐的爵位丶官职。
但有大唐皇帝亲口承诺,他们不得不信。
手舞足蹈,激动溢于言表。
大唐作为最文明的国家,有英武的天可汗统治。
看洛阳的布局和繁华,人人都想永居于此。
对一些波斯人来说,本来已被大食统治。是天可汗将他们解救出来,还能自称波斯。
一个个卯足劲,希望能创造出利国利民的东西,让天可汗看到他们的价值。
李瑄在洛阳城陪伴妻女数日后,在临走前的一天,召所有智慧宫的成员,到智慧宫听从他的演讲。
现智慧宫的祭酒为声名赫赫的文人萧颖士。
他在开元时期进士及第,起起落落,一直推后进为己任,被称为「萧夫子」。
李瑄之前请李白为智慧宫祭酒,但李白对这种以译书丶数学丶经文丶发明丶哲学思想为主的智慧宫不感兴趣。
所以李瑄令萧颖士为祭酒。
虽然是从一品官职,但没有多大权力。
许多人认为智慧宫祭酒,连侍郎都比不上。
智慧宫中,大唐与外国学者加起来共一千三百馀名,包括李瑄随行的官吏,坐得满满登登。
智慧宫的主殿布局是李瑄设计的。
如后世的大会堂一样,能坐一千多人。
更方便去交流。
「拜见至尊……」
李瑄和萧颖士进入智慧宫的主殿后,所有人起身拜见。
来大唐的外国学者,个个聪慧。
他们出发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汉族,现大部分都能掌握一定汉语。
即便听不懂李瑄的话也不要紧,会议过后,会有人告诉他们。
李瑄抬手,所有学者重新落座。
李瑄的地位,大诗人丶大词人丶大文学家丶大发明家的身份,注定李瑄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奉为圭臬。
唐人看李瑄时,眼中含光。毫不掩饰对李瑄的崇敬。
外国人眼中,李瑄是传说中的神灵。
「朕今日想问诸位一个问题。有谁考虑过,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我们脚下踩的大地,是什麽样的形状?是方,是圆,亦或者其他形状?」
李瑄立于中央,抛出这个问题。
有的东西,如果没有他的引导,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
他也不想有那麽多称号。但他既来之,就必须将脑海中有限的知识留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
至尊为什麽会问出这句话呢?
这句话,恰恰将学者们问住。
他们一直活跃在这世界,却无法得知天地的方圆。
「智慧宫中,我也是学生。诸位可畅所欲言。」
李瑄笑了笑,让诸位尽管说。
事实上,在大航海开启前,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世界是圆的。
有的知识一些人的推测丶猜测,以及后人的捏造。
待人到达星空,才能真正看到世界是圆的。
包括李瑄现在的言行,在大航海前,也只能算推测。
「回至尊,大地广袤无垠,四野平坦,天理应为方,方能与地之方正契合,仿若榫卯相扣,构建乾坤秩序。」
一名汉家学者,用天地皆方的猜测,想证明天地皆方。
「古人有过记载,以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循环往复,猜测天是圆的。」
又一名学者认为天地是圆的,有理有据。
二人话语一出,学者们围绕方圆,争论起来。
「诸位以为,这天地真就广袤无尽吗?有史以来,也仅仅有罗马这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与我大唐接触。」
「若信方圆,该有天边,为何不曾有人达到?」
在学者们争论不下之时,李瑄说出自己的意见。
华夏人常说的「天涯海角」和「远在天边」,但都是文人的想像,没有人去过。
中原自诩中央之国,以华夏为中心,四方为戎狄蛮夷。
可想过戎狄蛮夷以外为何?
众学者不解其意,但都如学生一样,认真听着李瑄发言。
「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如果是方圆,就到达天边。如果世界是球体,从东出海,还回会到原点……」
李瑄向学者说这番话,意味着大航海,将要开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