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威道:“他说‘满洲’那些人在‘泾河’北岸停了似乎有什么异动,我想去看看,特意来告诉你们一声。”
杨敏慧道:“什么时候走?”
李德威道:“我这就走。”
杨敏慧道:“干什么这么急,明天再去不行么?”
李德威摇摇头,道:“岂不知兵贵神速,要是去迟了,他们走了,我就看不到什么了,那岂不是白跑了一趟。”
杨敏慧道:“既然他们还会走,有什么好去看的,说不定他们是停下来歇歇脚。”
李德威摇头说道:“据凌风说不像,他们突然撤离长安,我一直就觉得怀疑,别让他们又施什么阴谋,我还是去看看才能放心。他站了起来。
杨敏慧道:“什么时候回来?”
李德威道:“我告诉你们,别担心,要是有什么发现,我会多耽搁几天。"杨敏慧遭:“他们人多,又有‘菊花岛’人同行,你可要小心。”
李德威道:“我知道,我会见机行事的,万一打不过,跑总跑得掉。”
杨敏慧、祖天香、沈玉霞都笑了。
李德威目光一凝,话锋忽转,道:“小妹,当今长安一带几方面的人,唯一不见动静的是李自成的人,这阵子长安一带也平静得让人不安,我不在的时候,你跟大妹要特别小心!”
杨敏慧点点头道:“我知道,这还用大哥交待么,别看我嘴上不说,心里可一直在嘀咕着,我早就觉得这一阵子平静得不正常了。”
李德威微一点头道:“那就好,有穷神跟罗汉隐在暗处,万一有点什么,相信他们不会袖手旁观的,我走了。”转身下楼而去。
“潼关”是中国、古时期的关中门户,军事上的天堑,顾祖禹引玉什语曰:
自灵堂以西,潼关以东,皆曰桃林,君山以西.潼津以南,通称幽谷。
沛公伐秦,不从幽谷,而攻武关;诚畏其险也。魏长孙攻潼关,分兵自蒲秦而西,遂克潼关。
--这是古代战略中所见潼关形势之重要。
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也说过这么-句:“潼关三秦门户,扼而守之,关中之贼,如雨中乱耳。”
真正的古代“潼关”在今城南一里许处,毫无遗迹。
目下的“潼关”始建于唐,历代均加修茸,城垣颇为雄伟高尤以西门之五层最为雄壮。
温庭筠有句:“千里晓鸡关树暗,一行寒雁陇秋态。”
在此鸡鸣渡关,不知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之同声感慨。
李德威站在城北黄河岸,他背着手,满身黄尘。
对岸,就是黄河有名的“风陵渡”,是黄河在晋陕之间有名的大渡之一(军渡、龙门、壶、禹门、师家滩)。
这一带河水甚宽,到“潼关”作九十度大转弯,与渭河、潼水合水流急而有漩,漕渡至难。
船家均当地老手,深识水性,渡者置身于凶涛怒漩,每每屏息不敢出声。
对岸“风陵渡”,一片土窑世界,相传风后云葬于此,冢失所在,仅存渡名而已。
李德威看了半天,才问身旁的李化义道:“李护卫,就是这儿么?”
他两个的站立处距离渡还有好几十丈,这一带干干净净,别说是打斗痕迹,就是连一片血渍也看不见,许是让来来往往的人践踏没了。
可是那些死难高手的尸体呢,难道都被丢进黄河里不成。
第三十九章
李德威站在黄河岸四下看,到处一片黄,渡上的渡船没有几艘,也看不见几个人,只有几个水上生涯打扮的汉子跟几座供来往渡客歇息的茅草棚子。
李德威沉吟了一下,道:“走,咱们到渡上看看去。”他带着李化义往渡走了过去。
李德威他们离渡还有几丈,两个中年汉子已急步迎了上来。
他二人齐哈腰赔笑道:“相公,要过黄河么,请棚子里歇歇,船马上折回来。”
李德威徽一摇头;道:“我不过黄河,我到这儿来打听一件事,这几天二位都在渡么?”
一名汉子忙点头道:‘在,在,相公要打听什么?是不是有朋友先过河去了……”
李德威截说道:“不,前两天这儿出了一点事儿,有两拨江湖的人在这儿厮杀……”
两名汉子脸色一变,齐声道:“这个我们不知道,出事的时候我们不在渡。”
李德威道:“出事儿的时候二位既不在渡,二位又怎么知道是什么时候出事儿?”
一名汉子没说出话来。
另一名汉子迟疑了一下,道:“这个……是我们回来之后听人说的。”
李德戚道:“二位是听谁说的?”
那汉子道:“这个……跟我们说的那个人过黄河去了,一半天恐怕回不来,他也没跟我们说怎么清楚,您想么,我们是靠渡吃饭的,整年苦哈哈的,江湖上的事儿又沾不上我们,谁敢管这些事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