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额角青筋直跳,先前李广矫诏传奉官之事,已经让内阁头疼不已,若是皇帝不上朝,那奏章送进来,是皇帝批阅的,还是太监们批阅的,最终意见是谁的,那就很难说了。
当年□□皇帝定下早朝之时,乃是为了鞭策百官勤政。每日向陛下禀报各部要务,也是避免百官懈怠,如今太子殿下念及陛下身体安康,以为百官之福,提议推迟早朝,本是件好事,但若是因此延误各部政务,牵一发而动全身,方才引起百官争议,还请陛下三思。
你的意思是,推迟上早朝就会耽误大家正常上班?
朱厚照突然从弘治帝身边的被窝里钻出来,他昨天干了大半天的童工,晚上累了也懒得再回东宫,直接就在弘治帝这边洗洗睡了。
还好弘治帝今日没去早朝,才让他能安安稳稳睡到天亮,可没想到李东阳居然追到寝宫来问安,还是把他给吵醒了。
小太子的起床气依然不小,硬邦邦地问道:那李阁老以为,大家一早寅时出门,卯时进宫,就不耽误工作了?
开什么玩笑,半夜三更的赶路上朝,起那么早,人都是懵的,能有什么工作效率。
更何况,每日早朝,有多少人是真的有事禀报,有多少人是无事列班,李阁老想必比我更清楚吧?
将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浪费在等候和开会上,才是最大的浪费!
李东阳没想到他言辞如此犀利,哭笑不得地解释道:早朝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事禀奏,但很多事需要各部协作,共同商议
朱厚照看了眼李东阳,议政之事,父皇不是在午朝前安排了文华殿议事吗?一日两朝加文华殿议事,真的有那么多政务,需要让百官天不亮就赶来上朝,让父皇从早到晚忙于政务,殚精竭虑才能处理完吗?
殿下有所不知,李东阳苦笑一声,挨个给小太子诉苦,道:如今九边战事不断,西北大旱河东水患,还有些天灾人祸,国库已是入不敷出,加上今年又是三年一度的乡试大考,各部诸事繁杂,才会累及陛下
如今边关大捷,兵部和户部光是统计军功,处理边务,安抚边镇难民,就已经忙不过来,别说从早到晚,有时候几日几夜不休都很是有的
说到底,这还是因为弘治帝亲躬勤政,大臣们也不敢怠慢。在前朝成化帝在的时候,皇帝怠政,其实大臣们也跟着摆烂,如今习惯了弘治帝的工作方式,突然要变,自然第一个反应就是反对。
这就是人的惯性,习惯在安全区舒适区工作生活,对于即将到来的变化,第一个反应是害怕和抵制,毕竟变化带来的影响,谁也不知道是好是坏,维持现状,至少大家已经习惯成自然。
那只能说明,你们工作安排的不合理,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朱厚照毫不客气地说道:早朝在殿外候着的,既不能上朝议事,站那都是浪费时间,为何不回去处理政务?既然都有忙得日夜不休的,怎么还有闲得跪午门的?身为阁老,这些工作安排,难道还要父皇亲自去做吗?
李东阳一世聪明,从未想过,居然有一日自己也会被个小儿指着鼻子说工作不力,正要反驳之时,却见小太子穿着一身雪白的亵衣亵裤床上跳下来,颠颠地迈着小短腿跑到隔壁书房,抱着两卷几乎有他一人高的画轴出来,气势汹汹地塞给他。
你自己看!
呃?李东阳展开画卷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双手颤抖。
作者有话说:
猜猜李大人看到了什么?
儿童简笔画?XX图?抽象画?地图?其他?
每日更新时间18:00,入V当日万字0点更新。
第三十章
李东阳自己就是士林名人,一手馆阁体世人称颂,更是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从政三十年,见过的才子无数,可像小太子这样的,还是头一个。
这卷画轴打开后,足有六尺宽,三尺高,李东阳自己一个人都举不过来,还是何鼎叫人抬了书案过来,帮忙铺开,才能得以一窥全貌。
字是真丑,比他五岁时写的都不如。
画的一个个方框和圆圈也不够漂亮,横不够直,圆不够顺,连那一个个方框框和圆圈之间联系的箭头,都画的歪歪斜斜。
第一眼看到这么丑的字画,李东阳都觉得辣眼睛,可眼角抽搐着,看清楚里面的字写的是什么,明白那些圈圈框框和箭头代表的意思,就顿时觉得这幅画价值非同小可了。
两幅图,一幅是奏章分类处理流程图,一幅是六部二十四司职责划分图。
朱厚照打了个哈欠,若不是他现在还不方便掌握更多各部人事信息,他都可以再弄一幅更详细的大明公务员等级划分及工作岗位流程图。
久经无限流世界毒打的结果,是记忆库里搜集了几乎所有见过的知识,因为不知道下一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哪一样冷门知识会不会在下个世界里成为破局关键,就逼得他将自己的大脑开发成记忆宫殿,储存了无数世界的知识宝库。
这会儿拿来用的,只不过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里的基础人事部分,对于当年被大明王朝老祖宗朱元璋同志划分的清清楚楚的职业规划来说,正好适用。
朱重八同志才是个真正的劳模,他不仅把自己那一代的事干了,还为了子孙后代考虑,让所有百姓各司其职,从户籍就开始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一旦定下户籍,子子孙孙终身不变。
在他的理想化社会里,农民种地,商户经商,军户从军,匠户做工,代代相传,确保技艺不失,熟能生巧,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完全是他想象中的乌托邦。
可事实总不尽如人意,商户有了钱就想有权,军户匠户被压制就想脱籍,缺少流动变化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出现问题。
就如同现在越来越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从一开始锦衣卫监察百官,到后来建立东厂监督锦衣卫,再后来西厂监督东厂层层加码官摞官,结果就是哪怕老祖宗定下再低廉的俸禄薪水标准,制定再严苛的剥皮实草防腐反贪机制,一样没法控制日益增长的机关人员需求和高额的行政和军费支出。
朱厚照对早朝开的这一炮,的确像阁老们猜测的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
可李东阳又不得不承认,小太子的图,画得着实戳中他的心。
他从十七岁入翰林院,到如今已有三十年,历经各个衙门,对大明六部各司运作都了如指掌,如何能不知道其中弊病所在。可这都是历朝历代积攒下来的沉疴,就算他有心也无力回天。
弘治帝兢兢业业为帝十一年,也就是将成化年间破坏的官场捋顺,革除腐败贪官,任贤用能,但还是遵循旧制,并未有太大变化。
正如弘治帝本人的性格,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别看小太子的年纪小,这一上来出手凌厉,加上弘治帝的支持,摆明就是要大动一场的架势。
李东阳思忖半响,终于说道:殿下所言也不无道理,只是凡事不可操之过急,治大国如烹小鲜,事缓则圆
朱厚照微微一睁眼,笑了,朝着李东阳行了一礼,老师说的对。变革绝非一日之功,要做出成绩来,让大家都得到好处,才能够响应支持。硬来的确不好。
老师就是老师,温水煮青蛙的法子,让他说得这般讲道理。
也行,反正他这次穿回来,既是要替自己洗白名声,也要保全大明江山,自然不能像从前那般行事肆无忌惮,结果被史官骂的狗血淋头,继位者更是翻脸无情,才留下那样恶臭的暴君之名。
李大学士都已经表明立场,他自然也不能不给老师面子。
于是,弘治帝派太子出面,安抚跪午门的群臣,告知大家,根据目前的政务情况和皇帝的身体情况,天天早朝午朝既耽误时间又耗费精力,就改成隔日一小早朝,五日一大早朝,每旬照例休息两天。午朝则是有事禀事,无事告退,各部可根据自己的工作进度情况联系相关部门,先处理各部内务,再在早午朝讨论协商,如此提高效率,也避免没事干耗着浪费时间。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