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如户部之赋税,户籍,俸饷,田地等,均由一部之主持,其中但凡有贪污之现象,查探起来尤为困难。”
“这些所负责之事,完全可以进行拆分,单立一部,再立总管。”
“如此细化之后,六部权力将会得到极大的稀释,各部各行其事,无有推脱,则再无宰相之忧,我大明皇权将会得到更高程度上的集中,后世子嗣也无须去担忧出现权臣之事。”
朱元璋本身对于制度就很擅长,听完大孙的话后,立即就感觉到可行性非常之高。
这就相当于变法了,还是大法。
“此事推行,动荡朝野上下,不可大刀阔斧,当徐徐图之。”
“其中人员的选定,也是个问题,总不能框架搭好了,全都空缺了吧。”
“咱觉得可以一步步来,大孙你先选着人,有合适的,就把职责进行划分,然后确立衙门总领事宜,尽力做到不劳民伤财,动摇根基。”
自古以来,变法向来鲜血流淌,朱元璋对于变法之事,倒不觉得有太大的阻力。
现在的大明,也没有什么能够阻碍爷孙俩的大臣。
有那不听话的,直接拖出去砍了就是。
爷孙俩谈论间,这事就这么直接给定了下来。
这就是皇权的好处了,根本不需要太过于在乎别人的意见,一言而行。
朱英得到老爷子的认可,心里也放下心来。
其实把后世的体系搬到如今的大明来,朱英心里也有些不确定是否靠谱,但总感觉比现在的大明官员体系要好吧。
现在的官,负责的政务内容太繁杂了,一来是权力太大,二来事务缠身,不是大才还真就很多事情都搞不好。
事实证明,只要不是彻彻底底的文盲,其实在当官上面,不一定要太多的学问才能干好。
只要心里是真正为百姓办事,一般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
翰林院。
这里曾经是天下文人最为向往的地方,可现在随着大明的繁荣,理因更加兴盛的翰林院,却显得有几分荒凉。
“自从太孙介入朝堂之始,我翰林院越发不受重视,如今已然没有多少学士,再能由此而入仕途。”
“谁说不是呢,吏部受到太孙变法,已不再从翰林请官,如今想要入仕,注重基层锻炼,我等已然年岁大矣,这身子骨,哪里还可下乡奔波。”
“徒之奈何,诸位也就知足吧,至少在这翰林院中就任,朝廷可没少给俸禄,比先前倒是生活舒适了不少。”
“唉,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又岂是为了这区区几口饱饭,心中抱负难以施展,每日不过修书撰史,实在是……唉。”
“太孙变法,如今翰林院这养才储望之所,已然是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翰林院的大堂里,十多翰林聚在一起谈论,都感叹如今的失落。
原先翰林院地位很高,哪怕是各部尚书见了,那也要客气三分。
只因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
除开修书撰史外,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诸多事宜,地位清贵,极其容易成为朝廷重臣。
可如今,首先是吏部上。
除开皇权钦点,现在的官员要按照新的规矩从基层干起。
哪怕是今科状元,也要先行到地方锻炼,还非是主官,得从县丞开始干。
有了政绩,且要满两年红线,才可由吏部考校,再次提拔。
从翰林院直接过渡到朝廷重臣这个路子,现在已经是被锁死了。
这也导致翰林院的地位不断下降。
其中最关键的是建言献策。
以前翰林院的学士们,完全可以就朝会上谈论议事,提出自己的政治谏言,只要得到陛下的认可,从官轻而易举。
现在朝会都已经是三日一开,而太孙下放权力,诸多事宜由各部自行解决,只有无法解决之事,才放在朝廷议论。
哪能有那般多解决不了之事,如今谁解决不了,就要承担责任,影响政绩升迁。
一旦在朝会上提出,首先面对的就是陛下的训斥。
别的不说,一个无能的名头就落了下来。
至于弹劾,现在可不是张口一说就行了。
瞎说可是要受诽谤之罪。
弹劾的章程,是需要足够的证据,然后上交都察院审查,最后才能到陛下那里。
“倘若不能入仕,难道对尔等来说,学问就没有半点用处了吗。”
一道略带低沉的声音从外传入大堂之中。
众人面色微怒,随即突然又转变回去。
那熟悉的声音,让他们知道了来人是谁。
随着脚步声的缓慢响起,一老者走了过来。
“刘老。”
“老师。”
“三吾先生。”
众人看见刘三吾,纷纷躬身作揖行礼。
刘三吾冷哼一声,直接朝着中间的座位走过去。
那里一直空着的,大堂虽有些拥挤,但却无人坐那里。
坐下后,刘三吾训斥道:“千里当官只为财,你看看你们一个个的,现在都变成了什么样子。”
“翰林院是做学问的地方,倘若朝廷暂且没有安排,把你自己的学问做好,等到机会自然能更好的为国效力,为民操劳。”
听着这番训斥,众人皆是低头惭愧。
看着大家醒悟的样子,刘三吾这才满意的点点头,端起茶杯饮了一口,这才不急不慢的说道:“昨日太孙殿下召老夫去了坤宁宫,谈论了关于大明教育的问题。”
“洪武三十一年科考,取消对秀才功名的限制,按照标准答案考卷,如今统计出来,有三十余万考试过甲等分数,得秀才功名。”
听到这话,众人不置可否。
他们负责科举,自然早知道出了三十万秀才,但没有当回事。
因为这秀才水分太大了,那些考卷上的题目,在翰林院的学士们看来,当真是简单。
考卷里四书五经大幅减少,连最重要的策论都被大量削减,反而是加入了算术题。
关键的是,秀才功名没了特权,等于是把秀才这个名头给废掉了。
刘三吾也没在意,继续说道:“这些秀才,大部分都是要进入到衙门里办事的,只是他们的水准,还是有待提高,可当个吏员,自然无有多大影响。”
“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问,达到为国效力的程度,太孙殿下指出要更进一步的深修造化,提出了创办大学的想法。”
“所谓大学,便是如国子监的学府,但只对秀才进行招募,学期三年,分专业方向。”
听到专业方向,众人有些迷糊。
下首一学士问道:“老师,何为专业方向。”
刘三吾看了自己那徒弟一眼,解释道:“人之精力有限,普通人学一道,则足以耗费半生,所谓专一而精,如今朝廷更需要更细致化的人才。”
“如律法,制船,火器,商贸,外交,邸报,修史,等等。”
“学子于大学结业之后,自可进入到对应的衙门为国效力。”
“开办大学,传播学问,正是如今太孙殿下极为重视之处,明日朝会将成立教育部,老朽不才,得太孙殿下看重,为教育部第一任尚书,总管大明境内学堂,教育诸多事宜。”
说到这里,刘三吾原本有些浑浊的眼睛,刹那间变得明亮了起来。
昨日他被太孙召入宫廷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忐忑。
后来听到成立教育部之事,沉寂已久的心脏,跳动得有些剧烈。
刘三吾今年已经八十有七了。
在前几年,太孙掌权后,刘三吾看到大明的逐渐升起的繁华,就感觉到自己跟不上时代。
乞骸骨又被陛下拒绝,也就一直住在京师。
平日里散散步,读读书,心态也逐渐平稳下来。
却没想到,在这临入土之际,还能得到太孙重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