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御状被一些开明君主当作下情上达、建言立政的重要手段,且被视为一种防微杜渐、平息民怨的治国安邦之道。
但从各代王朝的政治实践来看,就其整体而言,是反对和压制进京告状的,对这样的行为经常表达出一种消极、规劝甚至是恐吓的态度,对上访百姓动辄处以“杖一百”或“充军”的训诫和惩罚。
唐太宗李世民时,上书言事者大多希望他亲自处理,以防壅蔽。
对此,魏征的意见是:“此乃不识大体者,州县之事岂要陛下亲自审断?”
对于大量的“击登闻鼓”者,唐右金吾将军上疏曰:“讼者所争皆细故,若天子一一亲之,则安用吏理乎!”
显然,过多的“越诉”会侵犯“下官”的正常职权,打破国家权力运作的正常秩序、造成“上”(朝廷)与“下”(地方)关系紊乱。
而朱元璋是鼓励告御状的,于《大诰》中甚至是号召百姓监督举报官吏,允许百姓捉拿贪官污吏,绕过上级行政直接押解到京城告御状。
《大诰》在颁布之后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洪武朝的安定和谐与朱元璋严刑峻法,厉行反腐有直接关系。
只是朱英知道,这样极端的律法很难持久,不管是在朱元璋之前,还是一直延续到后世,如此律法再不曾实施过,仅仅洪武年间的昙花一现。
且对于治理地方来说,也是治标不治本。
围绕告御状所形成的百姓、朝廷、地方三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一种朝廷与底层民众共同施压于地方的格局。
朝廷与底层民众在与地方官府违法乱纪、官僚主义、欺上瞒下的斗争中具有某种利益的一致性。
没有哪个皇帝希望自己国家的官员都是贪官污吏,但个人的精力并不能去探明。
在此过程中,朝廷为国家利益和社会正义代表的角色。
百姓与地方的矛盾,经由“进京”被带到了京师,从而转变为这些群体与朝廷的矛盾,以及朝廷与地方的权力博弈。
朝廷既需要通过上访这种渠道监督和震慑地方官员、使之不敢肆无忌惮,也需要地方官员的拥护和支持,通过加强地方在处理上访问题上的作用与功能,使之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减轻朝廷的压力。
只不过朱元璋现在给告御状的百姓的权力太大了,使得地方上的政权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在一些事务上,官府不能让百姓满意,那么就能通过‘告御状’来威胁甚至是敲打官府。
目前地方上一些官府来花钱了事,为自己的乌纱帽妥协百姓很是常见。
如此下去也影响到了政权通行。
所以朱英打算就这个方面,进行改善。
不管是什么权力,一旦失去了束缚,都会变成危害。
第652章 :淮西勋贵集团的尴尬处境
五军都督府。
曾经最为风光的地方,现在给人一种清闲衙门的感觉。
想当初能够进入这里的,无一不是大明勋贵,最次也都是百户级别才有资格进入。
掌控了整个大明的兵权,兵部的人进来也得是小心翼翼的。
走在衙门里,国公,侯爷,那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只是随着朱英不断的抽取五军都督府的权力,现在任职的这些勋贵们,手里头已经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
军政分离,让原本掌控的屯田经济被抽走。
而关乎到练兵这块,基本上已经由大明军事学院把控。
“两年没回了,没想到这里已经完全是物是人非。”
蓝玉有些感叹着说道。
这两年的时间里,蓝玉一直都在草原那边整顿军事,为建立军镇作准备。
大明计划对黑土地进行开发,首先上自然就是军户。
和目前的北元关系整体来说还算是不错,一些小摩擦在所难免,但未雨绸缪也要考虑好安全措施。
谁也不知道大明和北元的蜜月期能够有多久,这在以往历史上都是难以置信的事情。
北元雇佣工业成立到现在没有两年,于大明这边的很多人看来,这大概是太孙殿下的缓兵之策,以后肯定会再次爆发矛盾……
草原民看法更加简单,哪管他明日如何,只要今日能吃饱就行,为的就是这口饭,给谁当百姓不是当。
本身草原就没有国家的说法,自然也没那些所谓家国概念。
许多算是在部落里有点身份的贵族,还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去大明读书,甚至去办理大明的户籍。
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两边的经济差就体现了出来。
谁都向往着更好的生活,现在又不能抢,当然是要想法子挤进去。
没有了边关的壁垒,大明的生活对于草原民来说是非常羡慕。
随着双方的了解加深,这样的羡慕程度就越发深了起来。
在没有耕种的情况下,游牧完全就是瞧着老天赏口饭吃,饱一顿饿一顿那是常事。
如果能够取得大明的户籍,那么就可以去大明做工。
这可比在草原要舒服多了。
一日两顿不说,还能拿不少钱,这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都说王朝的底层百姓很惨,生活不好,可比起游牧民族的底层百姓,已经是幸福了。
没钱吃饭还有乞讨的路子。
在草原,要是没东西吃的时候,天茫茫野茫茫,可能饿死都见不到人,地上的杂草都没有,光秃秃的一片。
中原饥荒还能有观音土,即便撑死也算个饱死鬼。
草原剩下的只有绝望了。
所以这才是当今北元雇佣工业如此热闹的原因,因为是大明太孙赏了口饭吃,这一点不管是哪个可汗,都没能办到的事情。
即便是成吉思汗,疆域如此辽阔,底层那也不叫百姓,是奴隶。
“听说最近朝廷在建御状台,国公可是知道的此事。”
说话的是曹震。
曹震作为蓝玉的左膀右臂,自然也是跟着回来了。
听到曹震的话,蓝玉只是微微摇头:“我这才回来两三天,哪里会清楚这件事,听名字就知道,这大概是太孙殿下的安排。”
“这等事情届时还是要了解一二,尤其是关乎到太孙的一些定案,这去了草原一趟你也明白,如今这天下,皆由太孙说了算,若是违逆了心意,谁也没好果子吃。”
蓝玉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感叹。
谁能想到大明的今日。
曾经作为太子核心的淮西勋贵集团,现在不说支离破碎吧,但已经没有了曾经那股子气势。
淮西,那是太子和陛下才认的,而今的太孙根本就不认。
从依附的关系来说,按理应该是太孙拉拢淮西勋贵集团作为自己的助力,这才能安稳的治理天下,怎么也得想想自己登基后的事情吧。
谁知道太孙先是整出了个治安司,然后又搞军政分离,最后再办了个军事学院。
就依靠最开始陛下给的那五千多人,竟就逐渐的吞噬整个大明的兵权。
这样的事情,就现在回想起来,蓝玉都感觉有些不敢相信。
“那肯定的啊,国公你是没注意到,太孙殿下现在的名气,那可是从上头一直贯穿到下头。”
“哪怕是我家里的那些个仆从,竟也是心心念念太孙的好,家里都摆上长生牌,那日夜供奉的,比拜佛还要虔诚。”
曹震有些啧啧称奇的说道。
蓝玉微微皱眉:“以后这样的话要少说。”
“不管是高产作物,还是大量的工厂,保障做工的工钱这些事情,都是关乎到大明民生。”
“你我自然是没多大的感觉,但是对于百姓来说,这都是天大的恩惠。”
“你家里的那些仆从,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亲人朋友,生活上的改变,大家都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
“以后说话尤其是用词上要多注意些,别这么冒冒失失的,若是因此被人抓了把柄,可就有你好受的了。” ', ' ')